商志晓
(山东师范大学,山东 济南 2500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判断。这一重大判断,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方位,展现出当代中国发展新的时代面貌,既关乎理论,又关乎实践,既作用于当前,又影响到长远,其意义和价值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对此,我们需要准确认识、加深理解,搞清楚“新时代”的内涵、本质与要求,搞清楚“新时代”的由来、确立与达成,以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阶段性特征和实践性要求,科学把握当代中国被赋予的新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新时代”是怎么来的呢?我们党是根据什么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重大判断的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明,这是“经过长期努力”达到的,是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后作出的判定。在综合考量的多方面因素中,既有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又有改革开放近40年来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的前所未有的变化;既考虑到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及其对全局的影响、经济新常态条件下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发展到高质量提升等情况,也充分关注到我国正拓展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途径、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客观实际。可以说,这一重大判断的得出,不是单一因素决定的,不是某一方面情况促成的,而是诸多内容、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说到“时代”及相关话题,人们往往是在大时代的意义上去把握和理解。比如说,以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形态为划分标志、带有整体性的时代,或以主题内容和基本任务为区分界限、指向一定发展阶段的时代。前者如马克思恩格斯把他们所处的时代称为“资本主义时代”或“现代资本主义时代”,如列宁所讲的“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或“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等。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 203页。恩格斯指出:“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这一历史才能得到说明。”*《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 257页。后者如毛泽东对“战争与革命”时代主题的阐述,如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提炼等。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处在革命和战争的新时代,是资本主义决然死灭和社会主义决然兴盛的时代。”*《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680页。邓小平在上一世纪80年代中叶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5页。
这种在大时代意义上所讲的“时代”,主要以社会形态的转化和生产方式的更替为依据,通常以国际视野来考察,一般是超越具体民族和特定国家,指向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和全球性发展趋势,可谓是对全球发展进程和发展趋势的战略概括。这种大时代的视域及对全球发展的战略把握,有助于从宏观上思考问题和看待形势,无疑是极为重要和必须的。但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到,“时代”概念具有多维性和多指向性,人们常常在多种意义上谈论时代、从多种角度去概括时代。如以某一时段呈现出的新特征来提炼,进而把某一时段称为一个什么时代。像进入到21世纪或2008年世界金融大危机以来这个时段,因其具有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齐头并进、经济结构面临新的调整、大国关系深度重构、多极化发展态势明显等显著性状,往往被以“新的时代”或“当今时代”称之。还如从社会发展某一突出特征或特定领域地位凸显而概括出的“时代”称谓,像“后工业社会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信息化时代”“数字化时代”“互联网时代”“虚拟时代”“电子科技时代”“生物工程时代”等等。还有,我们就一定区域、某一阶段去进行时空方位上的区分,亦会针对特定空间规定性和某个时期的社会历史发展状态,用某种“时代”来概括或用某种“时代”来称谓。如我们经常提到的,改革开放把中国带入了新时代,进入21世纪我们迎来了新时代,我们正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处在一个大有可为的伟大时代等等。
对照上述种种“时代”表征和“时代”称谓,我们可以看到,很显然,党的十九大作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主要是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发展,就当代中国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的历史方位而言,是就我国朝向新的奋斗目标、中华民族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加接近实现伟大复兴而言,是立足于历史与现实、着眼于未来并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的科学预测而言。这个“新时代”,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明确的时空方位,有特定的意蕴指向。对此,习近平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明确讲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认识到,这个新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而不是别的什么新时代”,确认我们进入“新时代”,关键是为了“党要在新的历史方位上实现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习近平:《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工作 开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人民日报》,2018年1月6日。
这样一来,我们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由来,看这一“新时代”从何而来,就比较清晰、明确了。我们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处新的历史方位,就有了充分根据,就有了充足信赖。进入新时代和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由此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个新起点,就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增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新起点,就是中国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起点,就是中国同世界深度互动、向世界深度开放的新起点。”*《习近平出席2016年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人民日报》,2016年9月4日。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当代中国呈现出“历史性飞跃”的新特征、“开辟发展新境界”的新要求、“拓展走向现代化途径”的新任务。立足此时此地,我们会深切地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正展现出新的姿态和新的形象,预示着美好的前景和光明的未来。“新时代”意味已然浓郁,“新时代”面貌已然鲜明。这固然是联系到改革开放40年来的整体发展才有的深刻感受,固然是与改革开放40年来党和国家发生的变化紧密相连,但仅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成就与实现的变革,我们也足以感受到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对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十九大报告从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民主法治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思想文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强军兴军开创新局面、港澳台工作取得新进展、全方位外交布局深入展开、全面从严治党成效卓著等10个方面予以总结概括,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五年间,我们全面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坚持问题导向,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迈上新台阶;我们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实现民族复兴为追求目标,把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有机统一;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唯物辩证法,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辩证思维和科学方法指导各项事业发展。从关注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从适应经济新常态到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全面小康建设目标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地实施,从颁布“八项规定”到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从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到“一带一路”战略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党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
五年来的发展,时间虽然短暂,但成就巨大、影响深远。实践在深度、广度上拓展,理论在继承中创新发展,我们推进党的建设和各项事业发展,既步履坚定、扎实稳固,又蹄疾迅驰、跃迁提升。“历史常常是跳跃式地和曲折地前进的。”*《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3页。历史的跳跃式前进,需要历史创造者(人民群众)的主体自觉与倾心投入,需要历史推动者(先进政党或政治组织)的胆识气魄与卓越才智。正是有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亿万人民积极投身于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我们才有了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五年巨变,才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达到了新的高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源于多方面综合要素,源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的全面发展和取得的全方位成就,“新时代”从综合要素中来,从已有的历史巨变中来。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这一方面说明了,构成一个新的时代的因素、要素有哪些,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去把握这一“新时代”的由来。也就是说,它回答了,是什么奠基凝结成了一个新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什么进入到了“新时代”。而问题还有另一方面,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内在根据是什么,具有什么样的本质特征,它根本的力量支撑来自哪里。如果把这转化为一种称谓来表达,就是我们应该把它称为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应该用什么核心概念去指称这个“新时代”。
问题的这两个方面,一为综合要素,一为内在根据;一为多方关联,一为本质特征;一为奠基凝结为“新时代”,一为铸就支撑起“新时代”;一为“新时代”的由来,一为“新时代”的确立。前者是广泛的因素,后者是根本的支撑;前者是表征、是呈现,后者是根据、是本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判断而言,两个方面都不可缺少且相互支持,但两相比较,后者更重要、也更根本。因为要确立起一个新的时代,综合要素固然必不或缺,但更重要的是其内在根据;综合要素构成诸多必要条件,内在根据才是其核心支撑和关键力量。在马克思看来,“事物的表现形式和事物的本质”不可能“直接合二为一”,否则,“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925页。。显然,“新时代”的综合要素只是其“由来”所依,在一定意义上只是“表现形式”,而“新时代”的“内在根据”才是其“确立”支撑,是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质所在。毛泽东在《矛盾论》指出:“唯物辩证法的宇宙观主张从事物的内部、从一事物对他事物的关系去研究事物的发展,即把事物的发展看做是事物内部的必然的自己的运动,而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01页。联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来看,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方面去寻找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我们需要从本质规定性上去理解“新时代”,以切实把握“新时代”是如何确立起来的。
“新时代”的确立,即“新时代”因何而立。党的十九大报告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讲到三个“意味着”,即“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这三个“意味着”,第一个是着眼于内因与内在,第二个、第三个是由内向外,着眼于效果和影响。可以说,第一个“意味着”,是从“新时代”的本质特征方面来阐发问题,是从内在根据上揭示“新时代”因何而立。这里,用“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来表达,把“强起来”与“新时代”联结在一起,把“强起来”视为“新时代”的核心要素,就抓住了“新时代”的根本,抓住了“新时代”的核心。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就是“强起来”的新时代。
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矢志追求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历经磨难,高歌猛进,走过一段充盈着血与泪、贯通着生与死、裹挟着悲与喜的难忘岁月。在历经救亡图存、抗击外敌和战乱纷争、艰难探索之后,我们进入到改革开放新时期,踏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康庄大道。回首百年历程,可以说,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们建立了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古老中华民族才真正“站起来”;同样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新成就,目前我们已接近完成“富起来”的时代使命,并已经开启朝向“强起来”大踏步迈进,朝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踏步迈进。2013年10月,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从孙中山先生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为实现这个目标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努力,作出了巨大牺牲。六十年前我们党领导人民经过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建立了新中国,三十多年前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这两件大事大大加快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年版,第10页。
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贯通着内在的逻辑和历史的必然。就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发展进程而言,如果说“站起来”是一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有显著的标志性节点和历史性事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的话,“富起来”与“强起来”则既可视为一个整体过程和同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又可进行必要的区分,视为前后相继、贯通联结的两个阶段或两个时期。一方面,“富”与“强”是一体的,富强构成为一个整体目标,有“富”才有“强”,“强”中包含“富”;脱离了“富”,就无所谓“强”,“富”而不“强”或“强”而不“富”,都算不上是真正的富强。基于此,我们把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规定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把富强作为第一位的目标要素,使之成为首要任务和根本要求。另一方面,“富”与“强”又是可以区分的,区分为“富”“强”两个方面或两个阶段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须的。因为“富”是“强”的基础,“强”是“富”的提升;“富”是“强”的基本项,“强”是“富”的升级版。从客观情况来看,“富”未必“强”,“强”却必须“富”;从发展进程来看,“富”是为“强”打基础的过程,“强”是进一步巩固“富”的阶段。总而言之,“富”与“强”是辩证统一的,二者既是一个整体、不能截然割裂,在一定阶段上会融合推进;又互为支撑、相互衔接、依次推进,呈现为相互渗透的两个过程和不同的任务要求。
具体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应该说,经过近40年改革开放大发展,我们着力解决“富”的问题,到今天,“富起来”的任务已经基本解决或接近解决。之所以说基本解决或接近解决,是因为“富”与“强”本就相互关联,二者没有一个交接时点,在一段时间内是相互重叠的,在同一个时段内会并行推进或作为同一项任务来完成;还因为,若把“富起来”看作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时期或时代,这一时期或时代所承载的历史任务的完成,应该有一个带有标志性特征的事件或节点,目前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可以作为解决“富”的问题的标志,2020年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了,也就可以说“富起来”的历史任务基本完成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所谓“迎来了”,既讲的很明确、而话又没有说绝对,就内含着“基本完成”这样一种意思。进一步看,我们现在是不是已经进入到“强起来”的发展历程了呢?完全可以这么说。广义来看,我们早就走在求强的道路上,应该说从改革开放启动伊始,我们就在解决“强”的问题,就在朝向“强起来”迈进。只不过,就“富”与“强”两个侧面而言,以当下为界,此前着力于“富”,现在则开始着力于“强”,“强起来”逐渐上升为主要任务。对解决“强”的问题、完成“强起来”的历史任务,十九大作了科学规划和整体部署,这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奋斗十五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此后,再奋斗十五年,到2050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们就可以说基本解决好了“强”的问题,就基本完成了“强起来”的历史任务。
由此,我们能够得出这样的基本认识:强起来,是“新时代”的标签与印记,是“新时代”的主题与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的“新时代”,是由“富”到“强”、由“富”转“强”、从“富起来”迈入“强起来”的新时代。这个“新时代”的内在根据、本质特征,就是“强起来”;这个“新时代”的核心概念、称谓表达,就是“强起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推进历程中,“强起来”的伟大时代已经到来。
无论是对“新时代”由来的探寻,还是对“新时代”确立的分析,都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一个认识判断来展开论述的,是围绕着“新时代”的综合要素和内在根据来把握的。然而,对“新时代”的理解,我们绝不可只作为一个认识判断来对待,绝不可只停留在思维层面上来思考,必须在确认“新时代”从现实中来的基础上,并由此出发,力求“新时代”在现实中呈现出来,力求在实践中把“新时代”创造出来,使之成为活生生的存在。这就是“新时代”的达成,是“新时代”从现实状态到认识判断、再从认识判断到实践呈现的一个跃迁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的思维源于现实、来自实践,正确的认识能够指导实践、改变现实,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实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这一点,要求我们看问题、做事情不能止于认识和思维,必须付诸行动和实践;不能中停在“唯心”阶段,而要终达于“唯物”底端。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第526页。“在思辨终止的地方,在现实生活面前,正是描述人们实践活动和实际发展过程的真正的实证科学开始的地方。”*《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25页,第526页。对于来自现实、来自实践的认识与思维,其正确的走向和发挥作用的途径只能是回到现实与实践之中,当然这不是简单地回复至原位,而是容纳了新的创造于自身后的提升与发展。这亦如列宁言简意赅指明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专题文集: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38页。恰如毛泽东精辟表达的:“认识以实践始,以实践终。”*《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8年版,第37页。以实践始,以实践终,于作为认识成果的“新时代”重大判断,同样如是。这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一个科学判断,却又不只是一个科学判断,我们不能停留在一个科学判断的观念形态上,必须由此指向超越观念形态的实践创造上,指向科学判断能够给予指导和引领的实际行动中。也就是说,“新时代”主要不是口号,而是包含丰富实践内容于自身,具有转化为现实存在的内在冲动和必然趋向;“新时代”也不只是总结概括过去,而是由此及彼、面向未来、朝向更远的目标和美好的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昭示着当代中国迎来了并踏上了“强起来”的新征程,昭示着在新的起点上我们接续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接续推进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这五个“是”的定位,明确指明了“新时代”的内涵、要素,指明了“新时代”的目标、前途,回答了“新时代”要不要达成、以什么内容达成、在哪些方面衡量是否达成的基本问题。只有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等方面,我们努力了、行动了、实现了,我们才无愧于这个“新时代”。只有这些内涵、要素呈现了,这些目标、任务完成了,“新时代”也才能真正立起来,“新时代”也才真正名副其实。显然,这不是认识领域里的事情,这不是我们宣布进入“新时代”、“新时代”的内涵要素与目标任务就唾手可得的事情。
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幸福是奋斗得来的。“新时代”的达成,就是要把“新时代”创造出来。“新时代”不是说说就进入了的,“新时代”不是等来的,不是靠来的,不是上天赐予的,主要是干出来的。“强起来”的目标不会自动实现,不会轻轻松松得到,必须下一番苦功夫,务必踏踏实实去奋斗,关键要实干、要奋斗。我们必须有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必须有“强起来”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一步一个脚印去推进。党的十九大给出了“强起来”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需要全党齐心协力,全国人民同心同德,华夏儿女共同奋斗。习近平在2018年新年贺词中说:“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要把这个蓝图变为现实,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干好工作。”*《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二○一八年新年贺词》,《人民日报》,2018年1月1日。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他强调指出:“把蓝图变为现实,是一场新的长征。路虽然还很长,但时间不等人,容不得有半点懈怠。我们决不能安于现状、贪图安逸、乐而忘忧,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发有为,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光辉业绩!”*习近平:《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3月21日。
我们要创造出的这个“新时代”,“强”是关键词,“强起来”是着力点,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任务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是: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党的十九大所作的这样一个总体描述,既包括物质、精神,又关联能力、影响;既涉及民众、民族,又统揽国内、国外,涵纳各方面任务,涵纳全方位内容。说到底,我们要的“强”,是强大,是强盛,不是某一方面强,而是方方面面都要强,既要强党、强国、强军,又要达到经济强、制度强、精神强。就以经济发展来看,我们“强起来”的路还很长、任务还很重。立足当下,着眼今后,我们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在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上,迈出扎实步伐;必须适应和引导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新情况和新要求,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方面,创造新成就,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可谓标准高、要求严,可谓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立足于创造一个“新时代”,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人民重托,无愧历史选择,以强烈的使命意识、勇毅的使命担当、充分的使命自信,拿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闯劲,拿出只争朝夕、敢于担当的拼劲,努力有新作为,争取有新气象,书写出更加精彩的华章;必须按照新时代提出的新要求,完善发展战略和各项政策,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和把握国家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问题,带领亿万人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必须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世情国情党情,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伟大梦想,融汇到实践行动中、呈现在改革发展中、嵌入到创新开拓中,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把“四个伟大”紧密贯通联结起来;必须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使自身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
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新时代”。唯有勇于担当、埋头苦干,唯有行动起来、躬身实践,“新时代”才不会停留在想象中,才不会只是“水中月”“镜中花”。唯有艰苦奋斗,不懈努力,我们才能够创造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美好时代,创造出名副其实、完美无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