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布依族的廉政文化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2018-04-11 11:42李春梅
大理大学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布依族传统

吕 超,李春梅

(1.贵州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贵阳 550025;2.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贵阳 550025)

廉政文化建设重在培育人、塑造人、警示人,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可以为廉政文化建设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提供充分的智力支持。布依族人民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创造了极其丰富而独具特色的精神文化,蕴含于民族的文化艺术、准法规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以及道德观念等方面,在有形无形中发挥着道德引导和警戒惩罚的作用,其包含自治精神、契约精神和监督体制,与当代廉政建设价值目标一致,对廉政制度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应充分发挥布依族文化传统在当代廉政文化建设的时代价值。

一、布依族民族文化特征的复合影响

布依族文化丰富多彩,其民间文学艺术、民俗风情等都是重要的文化瑰宝,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布依族的文化特征逐渐形成“二元复合性”和“自律性”两个基本特征。

(一)“二元复合性”特征

“二元复合性”是指在布依族社会中,存在着两种体制或者说是两种制度,一种是布依族传统制度,另一种是官方体制或制度。如清康熙年间《册亨弼佑布依族禁革碑》中记载。

册亨原隶广西思恩军民府西隆州。清雍正五年(1727)由广西拨隶贵州,设册亨州同。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西隆州知州据土舍岑颜、农应等人禀诉求,地方民众深受官吏营私舞弊、敲诈勒索之苦,将有关条款出示晓谕,勒石禁革。其条款为:

禁本州征收钱粮,除正额外,不许加收火耗□□名色。禁本州不许派收拜见名色,勒石永革,以垂久远。禁营汛守千,不得派收拜见、巡查、取结等弊,勒石永为禁革。禁坐塘守隘兵丁,不得勒索各村寨钱、粮、鸡、酒等项,勒石永禁。禁营汛不得越阻(俎)准理民词,差兵下乡等弊。严行禁革。禁凡一应帮差永行禁革,如违锁究。禁各衙门造册等弊,永行禁革。禁本州征收正赋粮米,照依司颁印恪(烙)斛斗收□。禁(佐)贰不得派收拜见等弊,通行禁革。禁营汛官弁,不许采买米豆等弊,通行禁革。禁坐塘兵丁,不许滥用民夫拆罚等弊,永为禁革。禁滥用民词,不查问虚实,妄准牌差扰害。民夫抬轿,永行禁革。〔2〕275-276

因地方民众的禀诉,西陇州知州出台的禁革制度有效地约制了地方官员、兵丁的贪腐等不法“陋规”行为,对维护布依族地区的民族团结和民众生活安定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衙门中长期养成的“陋规”对布依族民众的生产生活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册亨弼佑布依族禁革碑》中对官场吏治的整治极大地促进了官员的清廉政治。作为二元复合之一的官方制度,也是布依族民众应该遵守的法度,是布依族民族特征的一元,也是推动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维度之一。布依族的传统制度体现在封建王朝统治的管理制度——“以其故俗治的”,主要是以民风民俗、村规民约、宗教信仰等形式规范着布依族民众的言行、礼仪等,传统制度是处理布依族自身内部事务的主要依据,涉及到婚嫁、经济生产、土地契约、生产关系等各个方面。两种体制和制度并行,同时发挥作用,相互补充。既与布依族长期远离政府统治中心,统治者鞭长莫及相关,同时主要是传统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抗同化能力,生命力强大。在当今社会中,布依族二元复合性特征仍很明显,其传统文化之一元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3〕329。

(二)“自律性”特征

“自律性”是从人际关系方面体现的特征。按照本尼迪迪克特文化模式理论,布依族文化属于日神型文化。其具体表现是中庸、和谐、内敛、不事张扬,具有突出的自律性。这一特点的形成与布依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类型有关。布依族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雨量充沛、资源丰富,先民较早参与发明稻谷栽培技术,进入农耕社会较早,食物丰裕、闲暇时间较多,有较多的精力进行社交。环境的长期濡染和生产方式的潜在影响逐渐造就了布依族的温和性格,使布依族在人际交往中一般靠谦让、自律协调人际关系。《册亨马黑布依族永垂千古碑》中记载。

盖闻:士农工商,是君王之正民,奸诈淫恶,及乡里之匪类,所□奸情贼盗,起于赌博,我等生居乡末弹丸,少睹王化之典,各宜所有,务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勿以相仇之心。少男当以耕种,女绩纺。庶乎家家盈宁,殷室□□,乐享光天化日。自立碑之后,□示子弟:贫不可为贼,贱只宜卖气。倘有忽(胡)行乱偷,通寨一律禁革。上下邻村多有被盗苦案,只因强盗告失主之事。今我寨上若有为(非),及行强盗告失主者,人众必同力面差吊打,支用钱粮不能相丢。倘有白日夜晚,拿得是贼是盗者,众人一律上前,砍手剜目、使成废人。若窝藏匪类,勾引外贼,必定擒拿送官治罪。若有贼人枉告中人,以为磕索者,此事指鹿为马,众手不致相丢。兹恐无凭,故立碑为照,再列禁革款目,列载于后。〔2〕305-306

布依族依据封建王朝“四民”社会的基本社会分层,地处偏远弹丸之地,缺少王道教化,但在社会交际方面也遵循“各宜所有,务要出入相友、守望相助,勿以相仇之心”,按照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达到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状态。“贫贱不可为贼,禁止偷盗”“秉公执法,禁止诬告”,这些特点都体现出布依族文化中包含的中庸、和谐之道,民族内部的“自律性”很高,社会交往友善和睦,家庭婚姻关系也带有父系社会“男尊女卑”封建等级秩序色彩。其中,“寨老”是维系布依族社会交际的重要角色,是布依族文化中“自律性”特质不可缺少的主体。

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传承性和群众性,布依族传统文化和传统制度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实践效应,要充分发挥其移风易俗、化民成俗、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二元复合性”与“自律性”对于布依族廉政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中传统制度的文化一元以民风民俗、习惯法等形式继续发挥作用,而当代官方政治制度建设的一元,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推进当代清廉政治建设。廉政建设的核心理念即“自律性”,无论是布依族党员干部还是汉族或其他少数民族党员干部,在其位谋其政,清廉政治建设的核心就是要加强“自律性”教育,才能起到廉洁自律的表率作用。

二、布依族宗教信仰和习惯法的塑造效应

摩教是布依族的民族宗教,布依族几乎全民信仰摩教,摩教信仰、仪式、禁忌及其蕴含的观念几乎贯穿于布依族群众生活的始终。摩教是一种处于一神教雏形的民族宗教,介于原始宗教和神学宗教之间的准人为宗教。摩教祭祀活动由祭司“摩师”主持(有的地方称老摩、布摩、摩公等等),摩师多由寨老担任。摩教经典称“摩经”,摩经作为配合仪式演唱的宗教经典内容十分广泛,由神话史诗、古歌、传说、故事歌以及布摩超度亡灵时诵念的经文等组成,在神秘的宗教氛围中折射出布依族古代社会形态和先民的思想观念,记录了有关布依族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

摩教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更闷”,将“更闷”视为统治天下的最高神,它神秘统摄万物而拥有绝对权威、决定人世命运,从而使人对该“更闷”产生敬畏及崇拜,并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更闷”不直接管理天下的具体事务,而是给每一个村寨派遣一位天神“报更兑”对村寨进行管理,授权“祖宗”管理自己的子孙后代,一个人的寿命、财富、祸福、前程、子嗣等都是“祖宗”决定的。“祖宗”们时时刻刻都在关注、记录子孙后代的一言一行,然后通过增加或者减少子孙后代的“紫气”即“衣禄”来奖励或者惩罚子孙后代。“祖宗”们如果违反天规人道、徇私枉法,就要受到“更闷”严厉的惩罚,还会殃及子孙后代。所以,“祖宗”们都是严格按照天规人道来履行职责,不敢有半点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的行为〔4〕。

在仪式上,摩教的宗教礼仪固定而规范,宗教禁忌也很多〔5〕。如没有“古谢”(超度仪式)就做棺饰,其灵魂就升不了天,随葬品有金属,其灵魂在天上就不得安宁。摩教信仰以及随之而来的禁忌,使传统布依族乡土社会有了敬畏的文化背景。在观念上,摩教宣扬的善恶因果报应比较客观,认为人修的是自己今生和子孙后代,也就是自己的行为直接影响自己的命运,行善,自己和子孙后代就得到好报,作恶,就要受到惩罚,还要殃及子孙后代,如破坏公物就要被减寿,虐待动物,自己死的时候就要受到痛苦折磨等等。

在布依族社会中,摩教信仰对于廉政文化建设而言是一种“善”的规劝,即通过道德引领而引导民众心存敬畏、积极向善。在具体社会生活中,则可以与习惯法相配合,通过审判、人罚等形式对预防犯罪起到震慑作用。摩教承担了对世界的解释、司法审判、道德培养和心理安慰等功能。摩教信仰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依据民众对祖先、神明等的神圣性和敬畏之心,通过信仰、经典、摩老等三者的权威性,形成一套清晰、完整、严格的人、神管理系统,规劝民众遵循教义、仪式以及摩教包含和宣扬的伦理道德和价值准则,潜移默化地教育民众,在适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引导能力和行为规范,培养了布依族传统社会所特有的社会秩序。

布依族习惯法是布依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惯法以约定俗成为前提,具有“法”的成分,要求人们必须遵守,否则将受到处罚〔3〕331-333。布依族很重视社会组织的制度建设,各个地方都有乡规民约,各个宗族都有族规,各个家庭也有家规,其执行都有相应的保障措施,这些构成了布依族传统习惯法体系。布依族以立碑的形式发布乡规民约,对偷盗、窝赃、虚报、赌博等行为进行明文规定,乡规民约碑遍及广大乡村。乡规民约虽然主要靠习惯和道德力量来约束人们的行为举止,但也有十分严格的惩罚制度作为其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乡规民约赋予民间自治组织的一些执法权,对违反乡规民约者进行各种处罚,诸如没收财产、驱逐出界、执行肉刑直至处决。因而,乡规民约虽然主要是依靠道德、习惯自动接受的,但是也有强制执行的规章制度,并常常加入神的力量突出这些行为的严肃性和不可触范性,其中很多都是非常严厉的,并且是真正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的。如《兴仁曾家庄布依族禁约总碑》记载:“若窝贼分肥,知赃不服,秉公处究,内外亲疏,言出法随,决不姑宽!”这种畏惧和敬畏感在一定程度上对腐败行为有特殊的预防作用,而对广大民众又有一种警示和教育、教戒的作用〔6〕。

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功能是道德引导和警戒惩罚,布依族民间信仰和习惯法的重要功能就是——“劝善诋恶”。行廉政、拒腐败,需要人人心中存有一个“畏”字。摩教信仰使人心存敬畏、劝人向善,禁忌和习惯法则有惩罚警戒的效应,敬畏心理和惩戒措施使得人们形成一套无形的心理约束机制,长期践行形成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对推进廉政建设起到很好的借鉴和辅助意义。

三、布依族传统社会组织的制度性价值

布依族社会是父系宗族社会。在血缘上,同一个父系祖先繁衍下来的子孙属同宗,称为一个家族,家族内根据血源的远近又分为若干房族。每一个房族或家族都有族长,不同层次的家族长老在不同的范围内履行职责,房族长老负责处理本房族范围内的事务和纠纷,家族长老则处理跨房族的家族范围内的事务和纠纷。如果是比较大的家庭范围内的事务和纠纷,则由各房族长老联合处理。每一个宗族都有自己的一套习惯法。一些比较大的宗族还在宗谱中载入该宗族习惯法的有关条款。血缘关系之外,布依族社会中比较有权威的是寨老,寨老是村寨的自然领袖,负责处理或协同行政长官一起处理全寨性纠纷和事务,主持全寨性重大活动。

布依族推选长老或者寨老的方法是自然形成的,自然形成的头人有着精明能干、阅历较广、生产和生活经验丰富、热心为大家办事、善于辞令、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没有私心等基本的共同点,在调解纠纷时,熟悉习惯法,不因亲仇因素偏袒一方,在群众中有威信,四五十岁以上的年长者。只要具备上述条件,不论家境贫富,都可以担任头人。这种头人的形成方式往往和头人的办事能力及个人品质联系在一起,没有什么特权,但如果办事不公正,还会威信扫地,失去自然领袖的地位。寨老群体的民主选拔机制和工作的义务性形成了对寨老群体天然的监督效应。良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直接影响了布依族乡土社会中各项措施制度的实施。而像民间这种用民主推选方式或自然形成领导者和管事人员的方式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其品格和工作能力,同时因为这种人才选拔方式本身结合了广泛的社会监督,其成效是很明显的。

布依族具有一套较为完整的民主议事制度:通过家族民主议事制度处理和协商家族重大事务,通过“议榔”活动制订“榔规”和“榔约”。“议榔”活动在有的地方称呼不同,但意思是一样的,是群众汇集在一起共同议事的活动,一般由寨老或寨老集团负责在三月三、六月六等节日活动中召集群众议定条例。如《兴义水淹凼布依族四楞碑》记载:“为团众协心为主请地方各寨乡、各户人等公议,列□以□□条规。”〔2〕299如《册亨马黑布依族永垂千古碑》最后落款:“寨老:黄朝通、覃抱心、覃应贤、岑抱幕、黄秉秀、岑抱台、覃抱赖、杨卜平、陈抱龙、班卜政。同众花户人等共立。”祭祀神灵时颁布有关条款,并要求集体发誓共同遵守,由寨老负责监督实施。寨老依据乡规民约公正处理纠纷,审理和处罚违反习惯法的案件,具有很大的权威性,一方面必须接受民众监督,另一方面当事者也必须服从其判决和处理。

时至今日,布依族传统社会组织和管理形式仍然在布依族地区发挥着重要作用。寨老、族长等协同行政长官处理扶贫、搬迁、土地流转、计划生育等重要事项,通过民主议事形式对重要事务进行协商和决策,寨老、族长等也会对行政长官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这种公开性和民主性从机制上预防了基层腐败的发生。

廉政文化建设是自我管理、制度建设和监督体制三者有效结合,同时也是自治精神、契约精神和监督体制的三者统一。布依族传统社会组织及其对社会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和制度建设、监督体制三者有效结合的社会生活形式。其中蕴含的自治精神是廉政文化建设的自我管理维度,契约精神是廉政文化建设的制度管理维度,寨老等是布依族传统社会管理的执行枢纽,乡规民约和自治过程则确立了明确的监督体制。这些是布依族传统社会组织及乡土社会规范在对腐败文化的抵制上最能为现代所借鉴的部分。

四、布依族传统道德观的廉政文化认同价值

布依族是农耕民族,由于长期处在富饶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比较和平的历史人文环境中,形成了温饱自足、重义轻利的财富观。在这样的财富观下,形成了重义轻利的为人处世态度。对布依族来说,财富靠付出劳动就能获得,不应抢夺、侵占别人的财富,以获取他人物质利益为目的的行为会受到谴责和反对。在布依族地区,人们在野外发现无主的药材、蘑菇、牛粪等,如果来不及或者没有带工具采收,先发现的人只需用一根草打个结插在上面,标明此物已经有了主,其他人就不会去采摘。打记号的人在一两天之内要及时去采收,否则会被说成是贪得无厌。

布依族崇尚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糟蹋粮食等行为不仅会受到全社会的极力谴责和反对,甚至会受到神灵的惩罚。布依族地区的家教训词中特别强调了管理人间事务的雷神监督着粮食的使用,对违反行为者实施严惩,重者“立劈”无赦。把珍惜粮食的社会观念上升为严厉的天意是迷信的唯心主义,客观上却强化了崇尚节俭的思想观念。在布依族的传说和故事中塑造出来的英雄人物几乎都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为社会奉献的心灵,甚至不惜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思想在古歌、传说等民间文学作品中就有佐证。如在《力戛撑天》的故事中,就描述了为众人的生产和生活,力戛在大家的相助下分开了天和地,并以牙为钉稳住天,把双眼挖出变成了太阳和月亮〔7〕。布依族所推崇的这种集体主义精神和贵公去私的自我牺牲精神,正是布依族社会得以稳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

廉政文化的构建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文化的普遍认同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评价。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健全的道德人格为清正廉洁的社会环境塑造提供了主观约束。布依族的传统道德是积淀在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的价值观念,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或间接地哺育和影响着布依族人的心理和认知,制约和影响着布依族群众的现实生活。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布依族对廉政文化的心理认知及行为追求〔8〕120。布依族传统道德中蕴含着不贪财不妄取、勤俭节约、贵公去私等道德追求和荣辱观念,绝大多数行为规范的实施都是在倡导和劝诫的前提下,由社会舆论来监督执行,并经常借助于神灵的威慑力量来实现的。这些道德在有形无形中尽着劝善诋恶的职能,成为布依族人民恒久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自我约束的行为准则。而道德信仰则能够促使人在对法律制度设计所追求的廉政价值目标进行理性认同的基础上,自觉地将法律制度所追求的廉政价值目标与个人所追求的廉政人格目标统一起来,从而以持久恒定的精神动力支撑其所认同和选择的人生价值目标和社会价值目标,并将此内化为确定的人生信念,其中包括对廉政法律规范的自觉自愿的遵守和对违反廉政价值目标行为的谴责与反对〔8〕120。

五、布依族廉政文化的当代价值

镇宁县环翠街道办事处下辖的高荡村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布依族村落,常住人口834人,均系布依族,村民仅伍姓和杨姓二姓,该村布依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组织形式保存较为完整。村民选举德高望重的家族长老、寨老和村民代表成立村务监督委员会,对村两委的相关工作进行监督,在低保户评审、党员民主评议、危房改造工作、旅游开发等村务进行的民主监督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月三”是布依族传统的重要节日,每年这一天也是高荡村重要的“村务日”,村两委会与寨老、族长共同召集全体村民召开村民大会,制定、通过、公示村规民约,并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监督实施。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对困扰村民已久的滥办酒席等不正之风进行有效的规制,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遏制了当地因滥办酒席而返贫的困境,为国家脱贫攻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调查中发现,高荡村两委始终注重在农村基层民主自治中发挥布依族传统社会组织形式及民主议事制度的优势,该村的村民自治参与水平、村务公开透明程度和村务民主监督水平都较高,其中得益于高荡村对布依族传统廉政文化的发扬,对伍氏、杨氏家风家训中优秀的部分进行整理并宣传,如伍氏家训中的“以德为根、艰苦创业、诚实守信、报效国家、服务社会”,“克勤克俭持家之本,好逸恶劳败祖误国”;杨氏家训中的“治家重在勤俭,处事要凭公心”等。这些家训被张贴于村广场宣传栏,逐渐形成各家庭家族以良好家风为荣,并用家风家训约束家庭或家族成员,尤其是担任公职的家庭或家族成员,营造出良好的廉政文化建设的价值认同和群众氛围。

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布依族公职人员共1 292人,占全县公职人员总人数的21.93%①数据由镇宁县纪委提供。。镇宁县纪委通过对布依族摩经古歌、神话传说、碑文谚语等蕴含的布依族传统廉政文化进行系统搜集和发掘,整理形成了布依族廉政文化集萃;在高荡村等村寨设立廉政文化宣传栏,根据布依族传统文化特点设计廉政文化宣传语、漫画、宣传画和宣传短片等;县纪委还通过召集布依族村寨族长、寨老、两委干部举行廉政文化宣讲会和研讨会,充分调动和发挥族长、寨老的宣传作用和监督作用,将族长、寨老变成廉政文化的宣传员和廉政建设的监督员,族长、寨老通过自己的威望和影响力向家族和村寨成员宣传廉政文化,为家族或村寨中担任公职的成员打预防针,在这种社会环境下,一旦有布依族干部被查处,干部和家人都会在当地“抬不起头”。在布依族干部群众心中树立了“廉洁光荣,贪腐抬不起头”的朴素价值准则和舆论氛围,将廉政教育落实到“家”。近年来,通过发挥布依族传统廉政文化的教育功能、塑造功能和监督功能,镇宁县布依族公职人员违反廉政纪律的发生率较低。

当代布依族廉政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掘乡规民约、习惯法、民间信仰和传统道德思想的现代价值,吸收和借鉴布依族社会组织和管理形式的合理部分;在广大布依族群众中树立廉政文化价值认同,营造廉政文化建设的群众氛围;将布依族传统文化和制度中的自治精神、契约精神和监督体制与现代村民自治、廉政文化建设以及民族地区全面脱贫攻坚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发挥布依族文化在廉政文化建设中的时代意义,为民族地区廉政文化建设和防腐倡廉工作的展开做出符合时代特征的新贡献。

猜你喜欢
布依族传统
关于布依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论述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亚岁送鞋的传统
贵州布依族民歌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以黔西南布依族《十二部古歌》为例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布依族古村落平寨
“竹”的传统与创新
布依族验方“神阙散”的早期安全性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