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娟娟
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1106
孔子认为育人要“深其深、浅其浅、溢其溢、尊其尊”,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原苏联教育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存在现有水平和潜在水平两种发展水平,他们之间的区域被称为“最近发展区”。只有认识现有水平,挖掘潜在水平,把潜在水平转化为现有水平,开发更高的最近发展区域。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至少有8种以上的智能,不同的人在智能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不一样,因此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在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能力优势,帮助他们根据自身的特点,将各方面的能力有机整合,形成每个人的核心专长和独特优势。这些就是目前教育界所追寻的分层教育的理论依据,也就是教育“以生为本”,尊重个体,采取分类教育的办法,以取得综合教育效果的教育方式[1]。
分层教育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呈螺旋递增的方式发展,立足于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成人,着眼于高职学生的自我发展、可持续能力发展。目前,采用分层教育的方法有好多种。王文静[2]提出:采用班级分层和专业方向分层两种,前者称为“阶梯式分层教育”,后者称为“平面式分层教育”。张敏华[3]指出“采用分班和同一专业不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下,然后实施分层的教学环节”。吴光林[4]总结提出“为顺利实施分层教学,打破了原有专业、固定班级教学的模式,建立科学的选课制度。推行学生在学业导师的指导下,根据个性化发展规划,自主进行开放课程与教师的选择。课程按照专业学习、职业证书、升学等不同需求进行建设学生按照学习能力、个人特长、发展意愿选择同一模块不同层次的课程学习”。目前,许多高校同一专业一般采用同一个人才培养方案,并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班,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有效地实施分层教育呢?笔者将以电子信息行业为背景,以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为例,探讨在同一人才培养方案,班级授课的前提下,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和实践。
生源多样化是分层教育的客观需求。目前高职生源主要有高职生和中职生,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动力、知识结构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把目前的学生进行分层,大致可分3层,如表1所示:最高层,基础扎实,学习自觉,动手能力强,接受能力强,需要激发创新性和自主开发能力;中间层,学习比较自觉,有一定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上进心,需要引导;基本层,知识基础薄弱,学习积极性不高,需要不断鼓励。如果采用传统的“大一统”人才培养模式,使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了”,还有一些学生“不想吃”,已不适应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必须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培养模式,必须使有部分学生不仅“吃得饱”,而且尽可能“吃得好”;不仅“吃得了”,而且尽可能“吃得饱”;不仅“想吃了”,而且尽可能“吃得了”。
表1 教学对象
表1 (续)
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是分层教育的主观需求。学校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应有的教育,获得相应的知识,形成相应的能力。但是学生是有差异的,因此教也要有差异,具体可涉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模式等。
根据电子信息行业,构建了“平台+模块”的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分层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中间层和基本层学生可以按照依次递进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综合技能”模式学习,最高层的学生在前面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专业顶层课程互选,提升可持续发展和迁移能力,发挥创造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图1 电子信息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
课程按照从简单到复杂,单一到综合开发项目,同时每个项目制订多个任务,任务推进过程、方法和途径相同,但要求的功能多少和难易程度可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以浅灰、灰、深灰块的组合为示例)。A为基本任务,主要针对基本层的学生,兼顾中间层的学生;B为拓展任务,主要针对中间层的学生,兼顾基本层学有余力的学生;C为有一定深度的任务,主要针对最高层的学生,同时也兼顾中间层学有余力的学生。分层的教学任务时,注重“稳中有进”的原则,使学生获得“我可以做,并且可以做得更好”的成就感,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表2 分层教学方案和教学任务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全体学生尝试完成基本任务。当基本层、中间层的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可通过教师指导和小组讨论的方式尝试完成拓展任务。当最高层的学生完成拓展任务后,可通过教师指导或自学方式尝试完成高级任务,同时也鼓励跳级完成。
课程考核注重过程考核,依据完成的教学任务,实施分层教学考核,如表3所示(以浅灰、灰、深灰、黑块为示例)。如果仅完成任务A为及格,完成任务A和部分任务B为中等,完成任务A和任务B为良好,完成任务A,B和部分C及以上为优秀。
表3 分层考核
根据不同的学生学习状况,立足技能水平的培养,实施“点、线、面”分层递进的技能模式(如图2所示)。先针对全体学生,即“面”,组织参加第二课堂、大学生创新、兴趣制作等,让一批有能力的学生有机会参加院级竞赛;然后针对部分学生,即“线”,通过校内竞赛和企业组织的行业竞赛,让特长学生脱颖而出;最后针对比较优秀的学生,即“点”,在省级、国家级技能大赛,给他们提供更高的平台展示自己。
图2 分层技能竞赛
个性化教育理论重视学生个体的差异性,着重学生个性和创造性发展。分层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了基础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创新技能四大层次课程平台。专业课程按照不同学习起点、不同学习目标分层,学生按照意愿和规定选择学习任务,制订个性化的指导方案,激发学习热情,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分层次教学改革思路,适用于各类课程,也适用于其他专业,可移植性比较强。分层化的教学改革,对于教师而言,更好地掌握学生情况,使教学任务更加细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灵活;对学生而言,主动性更强,选择性更多,更好地发挥能动性。这种教师和学生充分互动的分层教育对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1]刘振红,杨作东.独立学院大学生分层教育的理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1):101-102.
[2]张文静,翟木村.财管专业分层教育与导师制培养协同模式研究[J].交流探讨,2014(1):215-216.
[3]张敏华.高职分层教育的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30):101-102.
[4]吴光林.以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分层次培养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教育研究,2015(17):73-76.
[5]南亲江,王化旭.基于专业课程“学教互动与分层递进”教学模式的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61-162.
[6]施丽红.基于技能大赛构筑“分层递进”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26(3):71-74.
[7]陈卫增,胡永举,李凝.工学结合“分层递进”式技能实践教学体系[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3,32(5):194-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