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轴翻转: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教育的理念革新与范式转型*

2018-04-11 06:49吴占勇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广播电视媒介融合

■ 张 卓 吴占勇

一、问题的提出

在媒介技术频繁更迭、媒介形态多元交织的今天,媒介融合已从产业实践逐渐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媒介探索信息化、产业化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在媒介融合的理念观照下,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介的组织结构、生产方式以及传播形态都已发生遽然变革,不仅重塑了广播电视的生产传播理念,而且对广播电视的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倚重知识传授、辅以实习锻炼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适应媒介市场的需求,广播电视教育理念的滞后与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学科边界/专业归属的“模糊性”存在着密切关联。

一方面,广播电视专业与新闻学交织共生。某种意义上,广播电视专业脱胎于新闻学专业,而且严重依赖新闻学的培养框架。1983年以前,我国新闻教育不分专业,除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外,一般的大学新闻系都只有一个新闻学专业。北京广播学院于1959年成立后,在新闻学的框架内开始广播电视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并于1980年进行学科调整,原新闻系重新组建为新闻系、播音系、文编系和电视系。①1983年起,各学校自行决定专业设置,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厦门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开始设立广播电视专业。1987年,国家教委将专业设置纳入国家统一管理,并先后于1993年、1997年和2012年三次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从图1可以看出,国家教委统一管理后,广播电视的专业名称在新闻传播学科始终与“新闻”难舍难分,而在实际教学中,广播电视的采、写、评等业务课程也与新闻学大量重合,即便2012年“广播电视新闻学”更名为“广播电视学”,大多数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也并未发生实质改变,依然只是在“新闻学”的领地内做略微调整。

图1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广播电视相关专业代码及名称变化表

另一方面,新闻传播学与艺术学的交叉,致使广播电视学科归属复杂交错。从图1梳理的历年学科目录可见,与广播电视相关的专业不断丰富,但其归属却几经变化 。“广播电视学”隶属文学门类下的新闻传播学;“播音(与主持艺术)”也曾隶属新闻传播学,但在1998年的本科专业目录中被编入艺术类,2012年艺术学成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后,“播音与主持艺术”被划入艺术学门类下的戏剧与影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同属戏剧与影视学。依据目前各大新闻院校的实际运作情况,“广播电视系”通常可以容纳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等专业。广播电视学专业课程一部分源自新闻学专业的“采写编评”,另一部分平移自广播电视编导;广播电视编导和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的核心课程则更突出艺术特性。交叉性的学科背景使广义上的“广播电视专业教育”陷入更为复杂的学科关系和课程体系中。

由此,在媒介融合时代,“我们以‘严格’的媒介形态(如电视、新媒体)为边界来清晰地划分学科形式的方式,是否需要变化?或者说我们以严格的艺术形态为边界来清晰地划分学科实践与研究的方式,是否可能会面临一种与‘融合’生态相悖的困境?”②在这个意义上重思广播电视教育的理念变化及其生存路径显得尤为迫切。美国的斯坦福大学在应对信息化浪潮时提出的“绕轴翻转”(Axis Flip)教育新理念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参照样本。本文在深入阐述“绕轴翻转”的理念内涵基础上,对全球范围内践行这一理念的广播电视教育典例予以观照,并探索与反思“绕轴翻转”理念对我国广播电视教育所具有的启迪价值,从而为融媒体语境下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理念变革提供一种新的思考向度。

二、“绕轴翻转”的理念内涵及其全球探索

伴随信息数据的大量生产与应用,高校作为知识管理者(keeper of information)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传统学科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并以不可预测的速度分裂成新的学习领域。在此形势下,《斯坦福2025》计划重新定义了人才教育目标:掌握知识、训练能力、培养个人和社会责任、开展适应性学习,同时提出了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绕轴翻转。③该计划认为,传统的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快速更迭,“绕轴翻转”把教育教学的各类要素进行颠覆性改造,旨在将“先知识后能力”翻转为“先能力后知识”,实现学科知识与学生能力之地位的翻转,以此实现与市场需求的完美洽接。

1.核心理念:以能力聚合知识

“绕轴翻转”并非简单调整知识与能力的先后顺序,而是站在信息化大生产重塑人类劳动结构的背景下,对人才形塑机制的创造性变革。

首先,以能力为圆心辐射跨学科知识。信息技术是一个高度整合的范畴,它囊括了世界万物万象,聚合了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在对接信息市场的过程中,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复合型知识结构。复合型知识的学习并非意味“全知全能”,而是以生产实践中所需要的具体能力为导向,架构动态的、符合应用需求的知识结构。斯坦福大学计划围绕十种能力建设教学中心,每个中心设一名院长,部分院长在一段时间内合作办公,共同研发教学课程,以某一种能力为圆心辐射相关其他领域知识,从而实现以特定能力为“主体”,多学科知识为“羽翼”的全新教学体系,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阈,而且对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创新创造力也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

其次,以复合能力牵引知识运用。人类生成数据和信息的数量正在迅速增长,几乎每个工作领域都需要有数据分析工具。④这意味着数据在各个行业中的重要性日渐凸显,通用性的数据分析能力成为选择人才的基本条件。斯坦福大学认为,未来人才需要具备科学分析、定量推理、社会调查、道德推理、审美解读、沟通有效性等能力,⑤每种能力既与信息化生产紧密相关,又可在具体行业中找到用武之地。“绕轴翻转”要求学生面对具体问题时从“我知道多少”转变为“我怎么分析”,体现出对知识的灵活提取和综合运用。

再次,以能力的可迁移性取代知识学习的封闭性。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随时可能带来各个行业运行方式的转变,在以知识传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中,学生的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固化的知识结构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相比单一学科的知识而言,“能力”这个基本要素则更加灵活,它们像砌砖墙一样可以被重新组合,并在个人一生中可能经历的种种工作语境中得到使用。⑥“能力的可迁移性”将使人才在不同行业以及行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具有持续的竞争力。

在“以能力聚合知识”的理念转变中,知识并非不再重要,而是围绕特定能力做向心运动。被吸收的知识不再是静态的、块状的,而是以能力为交汇点,形成多个知识链条。在广播电视与互联网深度结合的信息社会,厘清学科定位、思考能力结构、重构知识链条、成为融合媒体时代广播电视专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顶层设计问题。

2.全球探索:“能力先行”的模式建构

《斯坦福2025》计划并非斯坦福大学正式发布的政策文件,而是一项开放式教育创新项目,目前斯坦福校方部分采纳了计划内容,其他部分仍在不断完善中,⑦因此世界范围内尚无体系化的“绕轴翻转”实践。然而在知识和能力中,选择能力先行的创新实践已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一定共识。哈佛大学同样认为“对于人类与科学,人类需要的最基本的就是能力。结合直觉和理性去感知世界的能力,去理解不仅是方法而且是意义的能力,这些能力是我们革新的核心,也是大学的核心”⑧。

具体到广播电视教育,全球范围内已有部分高校结合媒体融合趋势进行改革,体现出了“能力先行”的培养思路,可以视为“绕轴翻转”在广播电视教育中的实践探索。

第一,以兴趣为导向的抽屉模式。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本科生设置了六大类专业,并在这些专业类别下设置36个兴趣方向,其中,广播电视制作、广播电视报道与主持、广播电视体育新闻和广播电视调查性新闻等4个方向与广播电视专业高度匹配。学生不仅可以结合职业规划选择方向,而且还可以在特殊兴趣的内在驱动下选择“个人订制”,从而最大程度地满足广播电视教育的个性化需求。这种细分式的培养方案设计,能在因才施教、因趣施教的基础上,实现差异化教学,在确保核心竞争力的同时,力求学生能力培养的多元化。

第二,内容与经营并重的双轨模式。台湾政治大学传播学院自2014年以来,转变广播电视人才培养理念,日渐强化学生的多样化技能训练,主要包括内容生产技能与媒介经营管理能力。在前两年的通识教育中训练媒体内容生产的基本技能,熟悉平面媒体、影音媒体、数字媒体和网络媒体等多元平台的制作原理,大三时以申请方式进入广播电视系,在“媒介创新与管理”和“影音企划与制作”两个主修学程中选择培养方向,根据主修方向重点培养核心业务能力。内容生产技能与媒介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不仅能够有助于学生全面认知行业发展,亦能明确个人在行业中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源源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发展潜力。

第三,传媒与艺术的融合教育模式。当前,在“新闻传播”和“影视艺术”这两个领域的实践中都出现了显著的“融合”之势。⑨一些高校开始以传媒艺术之名开设院系或专业,以“屏幕媒体”(screenmedia)代替“广播电视”,用融合思维拓展视听人才的培养路径。如英国皇家霍洛威大学(Royal Holloway,University of London)传媒艺术系设有电影、电视和数字制作学位(BA Film,Televisionand Digital Production),学生大一时学习理论与实践两个领域的综合基础知识,大二开始学习屏幕媒体内容制作的核心技巧,使其具备生产不同媒介形式内容作品的能力。传媒与艺术的融合培养模式,能够使学生从根本上树立跨屏思维和新媒体内容制播思维,打造学生在融合时代的核心竞争力。

总体而言,上述三种模式均呈现出强烈的“能力导向”,依据行业能力需求制定培养方向,与斯坦福大学的“绕轴翻转”教育理念产生了高度契合。“绕轴翻转”理念下的广播电视教育应尝试在夯实学生通识素养和基础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明确个性化、前沿性的教育方向,培养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可迁移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三、“课堂厨房”里的教学流程再造

“绕轴翻转”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为广播电视教育提供转型思路的同时,如何将其融入专业教学之中,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斯坦福大学在提出“绕轴翻转”的同时,推出了与之配套的改革方案——目的性学习,要求学生有目的地选择课题任务,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取相关的学科知识。这启示广播电视教育在实践中完成教学,为学生搭建富于生长性和系统性的学习情境。

2016年7月,在新西兰奥克兰理工大学召开的第四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上,与会专家在讨论“新闻学老师应如何兼顾讲授新闻学传统基础知识,又顺应前沿的技术挑战”时,提出了“课堂厨房”(Teaching kitchen)的教学方式,对“绕轴翻转”这一教育理念进行了实践层面地回应。“课堂厨房”要求老师既要讲授基础知识,也要为学生(和老师)提供通过实践来学习的空间,即践行“理解、实践和尝试”。⑩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懂得搭配厨具、食材和烹饪的方法(理解),还要在老师的指导中身体力行地烹饪(实践),并在厨具、食材的创意搭配和方法组合中进行创新(尝试)。

“课堂厨房”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流程的积极改造,将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播转变为多频共振,学生由被动接受者转变为课堂主导者,通过对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推进课堂教学,并在不断的师生讨论和后续修正中锻造能力。对于广播电视教学而言,可以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搭建“课堂厨房”。

1.创建树状课程体系,提供自选能力菜单

媒介融合时代的广播电视人才需具备融合思维能力和跨屏制播能力。树状课程体系可围绕这两大能力展开设计。作为“树干”的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树立融合思维和跨媒介生产意识,夯实学生媒介融合的基础素养,了解媒介融合原理、跨屏内容本体特征和跨屏渠道传播特征等。作为“树枝”的选修课,每条树枝对应一种能力要素,如媒体制播能力、跨媒体写作能力、终端用户分析能力等。“树枝”课程囊括视听内容生产各个环节的能力要素,具有强烈的应用导向。

如果说当前高校中的专业方向“课程包”只是为学生提供了方向选择(如将广播电视专业分为出镜记者、后期编辑、电视摄像等细分方向,并分别以此制定课程包),树状课程体系则完全开放“树枝”部分,学生根据兴趣导向和职业规划,明确专业学习任务,自主“选菜下单”定制能力学习计划。当然,学生“选菜”并非随意为之,院系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建议套餐”,另一方面实行动态选课机制,根据上一学期的综合能力评估结果,制定下一学期的树枝课程,使学生在不断学习与实践中调整能力培养计划。

树状课程体系不仅淡化了媒介形态的边界,也打破了不同专业方向的界限,很大程度上是高等教育对媒介融合、传媒艺术融合等现状的回应,进而推进广播电视教育的课程体系融合和培养方式融合。

2.以学生生成内容驱动教学,实现课堂翻转

以学生生成内容(Student Generated Content,简称SGC)驱动教学,在某种意义上是“翻转课堂”在广播电视教育中的实践方式。被称为互联网时代教育革命的“可汗学院”提出“翻转课堂”的核心理念,是将老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回家独立做作业的传统教育模式,转变为学生在家自学新知识、到“课堂”上去做作业,增加学生与老师的交流讨论时间。

在“课堂厨房”中,学生知晓了烹饪的基本原理后,需要尝试独立烹制菜品,在“试菜”中检验和完善能力。学生依据老师的教学要求,在课前完成内容创作,如节目策划、短片剪辑、案例分析、脚本写作等。课堂上,老师与学生共同就每一部作品展开全面分析和深入讨论,根据作品呈现出的问题和不足,寻找学生学习创作过程中的理念误区、操作不当和能力欠缺,老师在此基础上就每一个具体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解答和纠错,然后再根据问题的集中程度布置新的训练内容。

在以学生生成内容驱动教学的基础上,还可以建立“混合式评教机制”,由业界资深人士、任课老师、学生组成混合式评价小组,针对学生作品进行研讨,并针对作品中反映出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推动广播电视人才培养进入一个“能力中心、市场导向”的螺旋式上升系统,并体现出高等教育对媒介融合的现实回应。

3.联动地区媒体,深度融合“学”与“产”

美国大学在人才培养上有一个因威斯康辛大学的典型实践而得名的“威斯康辛理念”,强调依据地方需要培养应用型人才。该理念认为大学要“根据自己的办校方针和大学文化,从所在地区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服务当地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将这一理念在实践教学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密苏里大学所拥有的电视台KOMU-TV不仅是一个全功能电视台,而且是全国广播公司(National Broadcasting Company,NBC)和CW电视网(The CW Television Network)在当地的分支机构。电视台主管是新闻学院教师,从事新闻报道和节目生产的记者编导则是学生。学生需要根据授课老师的要求,每周定期到电视台工作数日。把当地媒体的生产实践完全融入广播电视人才的培养和教学中,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媒体生产的无缝对接。

基于我国的现实状况,大学尚不具备收购媒体的可能性,但我国广播电视教育转型对“密苏里方法”的借鉴可以从两个方面逐步推进:一方面可以考虑将校园电台、电视台等相关视听媒体的运营权交由广播电视专业的教师和学生,由教学单位来完成校园媒体的内容生产和经营管理;另一方面可与当地专业媒体节目组合作,老师指导学生深入媒体生产一线为节目制作衍生内容,如宣传片、纪录片、创意短视频等,也可由学生为节目组策划新媒体营销方案、节目改版方案等。优秀内容通过节目官方渠道播发,成熟方案由节目组采纳使用等,这样既能引导学生在专业媒体情境中锻炼生产能力,又能为节目组提供更多内容产品或创意。以媒体节目为基础,以创意创新为主轴,课堂上的“学”与媒体中的“产”深度融合。

四、从“知识检测”到“高峰体验”

斯坦福大学计划认为,成绩单只能证明学生学过什么,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究竟具备何种能力。斯坦福大学计划放弃现行的学习成绩单,转而采用独特的、动态的“能力指纹”(skill-print)来检视学生个人竞争力。通过能力指纹,用人机构可以评估学生的专业特长,以及面对不同工作的自我适应与创新能力,将“成绩与简历反映能力”转换为“能力反映发展潜力”。

斯坦福大学成绩单改革背后,是对学生能力考核方式的重要改变。如何确保学生熟练掌握单项课程能力,又如何确保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各项能力而不至于产生木桶效应?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对培养广播电视专业学生在媒介融合时代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

美国的新闻学院近20年来一直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开设高峰体验课程(capstone experience course),这是具有美国新闻教育特色的学生实践项目。在课程的最后阶段,要求学生综合利用所学知识解决模拟的或真实的问题,旨在将相对零散的知识内容整合成一个整体。老师不再针对学生进行单一的基础性指导,而是以全知视角把握学生在媒体生产中的综合能力。高峰体验课程是对本科知识和能力学习的集中呈现,名为“体验”,实则是是学生进入工作的角色,并以专业媒体标准完成内容创作,独立解决媒体生产中可能面临的一切问题。

高峰体验课程的考核方式可认为是“绕轴翻转”理念下“能力指纹”的雏形,即不以书面的知识考试检验学习效果,而是在综合实践中检验专业能力。例如,弗吉尼亚联邦大学理查德·罗伯逊媒介与文化学院的高峰体验课程之一“移动与社交媒体新闻学”(Mobile and Social Media Journalism),考核标准包括两人一组完成5个新闻包(40%)、新闻策展能力(10%)、编辑领导能力(10%)、完善个人社交媒体账户(20%)、手机应用程序项目策划(10%)、社交媒体实时直播和评论等(10%)。

高峰体验课程对我国广播电视教育改革的启示主要体现在:第一,创新与专业媒体的合作方式,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与真实媒体生产情境的无缝对接。我国广播电视教育中普通实行的“集中式专业实习”类似于“高峰体验”,但专业实习常常存在着实习单位不完全匹配专业、学生实习从事的是辅助性和边缘性工作等现象,导致学生难以在实习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重创了学生自信心,而且削弱了其存在的主体价值。在高峰体验的逻辑框架下,内容生产与发布平台必须达到或接近专业水准,其中内容生产可在校内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专业发布平台的拓展则需要寻求社会力量加以解决。目前制播分离已成为我国广播电视行业的发展常态,学校可通过与专业媒体合作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切实可用的发布平台,扭转学生在专业媒体实习中的从属地位。

第二,充分利用自媒体服务教学。随着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和个人门户网站的蓬勃发展,广播电视业务已从专业媒体机构延伸至自媒体,在这些平台进行内容运营和传播已然成为广播电视从业者新的业务内容。让学生独立运营自媒体,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内容生产能力,还能使其充分体验自媒体运营中的各个流程,激发他们以媒体管理者的意识组织内容制播,进而全方位熟悉媒体运作。学生在充分体验媒体运作的各个流程中,实现系统性的能力整合。

第三,建立动态的能力评估机制。在高峰体验课程中,能力教学并不是培养学生的某一种专业能力,而是更加注重以专业能力为核心的复合型能力的培养与塑造,让学生在不断的制作实践中打磨优势、补足短板,因此对学生的能力评估应是动态的、多维的。改变以单一作品下定论的思维,从学生的多部作品创作轨迹中评估能力;改变以最终产品给成绩的做法,从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发现学生特质。在高峰体验课程中可组建能力评估团队,由擅长各个生产环节的老师共同对学生进行鉴定,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能力水平。

五、结语

在融合共生、多元交织的媒介版图上,广播电视产业的动态性变革“倒逼”教育理念的更新,由此,寻求契合时代背景、符合专业特色的新理念成为广播电视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并在全球范围内获得一定共识的“绕轴翻转”理念,主张把“先知识后能力”翻转为“先能力后知识”,对我国的广播电视教育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由此,我国广播电视教育的理念革新和范式转型应坚持“贯通课堂内外、作品驱动教学、仿拟媒体生产、能力适配行业”的宗旨,以不同形式激活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知识和能力的“绕轴翻转”,使人才培养与行业发展紧密切合。围绕“知识”和“能力”的地位翻转,广播电视专业教育需从思维到实践上进行整体性的反思与转型。

当然,“绕轴翻转”作为具有颠覆性变革意义的教育理念,它本身也存在某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比如对能力训练的过度强调,是否会造成学生对理论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忽略?主张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和可迁移性能力,是否与信息化生产要求的专业细分化和人才竞争力核心化背道而驰?对广播电视教育实践性的强化是否会造成教学院系的硬件投入过高……因此,如何将“绕轴翻转”的新兴理念融入当代中国的广播电视教育实践中,还需各高校依据自身的现实条件和发展规划做出全盘考量。

不过,在媒介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教育打破媒介固有形态的藩篱,培养学生的视听生产与经营管理的能力已是不争事实。以能力聚合知识,为学生搭建课堂内外的实践创新平台,将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职业理想、业界的现实需求紧密结合,才能使广播电视教育与媒介发展齐头并进,保持教育的生命活力。

注释:

①赵玉明:《谈谈广播电视研究和广播电视学学科建设》,《现代传播》,2007年第4期。

②刘俊:《当前海外传媒艺术研究的现状与特点》,《现代传播》,2017年第2期。

③④⑤⑥材料来源:http://www.stanford2025.com/axis-flip,访问时间:2017年7月20日。

⑦田贤鹏:《个性化教育与终身化学习:从〈斯坦福2025〉计划看未来教育模式变革》,《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年第1期。

⑧刘海燕、常桐善:《能力、整合、自由:斯坦福大学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5年第4期。

⑨刘俊:《论“艺术融合”时代影视艺术教育的拓展之维》,《教育传媒研究》,2017年第6期。

⑩相德宝:《世界新闻教育的十大议题:问题和建议——第四届世界新闻教育大会会议综述》,《新闻界》,2016年第18期。

(作者张卓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武汉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吴占勇系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广播电视媒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