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阿祥
从中国国号史的角度言,天下共号的“唐”历年长久。其始也,618年五月戊午,隋帝杨侑禅位于唐王李渊;甲子,唐王李渊在长安即皇帝位;624年唐平江南辅公祏以后,统一天下。其终也,907年四月初一,朱温废唐帝李柷为济阴王,自即帝位,建国号梁。又在此始、终之间,690年九月,唐高宗李治皇后武曌代唐称帝,改唐为周;及705年二月,唐高宗之子中宗李显复位,恢复国号为唐。这样,唐为天下共号长约270年,从而区别于秦、新、晋、隋作为天下共号时间的短促;而类似于秦、汉,唐国号的影响,也不仅迁延至今,并且远播域外。
这历年与影响都可谓久远的“唐”国号,《资治通鉴·唐纪一》元胡三省注其由来曰:
唐,古国名。陆德明曰:周成王母弟叔虞封于唐,其地帝尧、夏禹所都之墟。汉曰太原郡,在古冀州太行、恒山之西,太原、太岳之野。李唐之先,李虎与李弼等八人佐周伐魏有功,皆为柱国,号“八柱国家”。周闵帝受魏禅,虎已卒,乃追录其功,封唐国公,生子昺,袭封。昺生渊,袭封,起兵克长安,进封唐王,遂受隋禅,国因号曰唐。
按胡三省解说李“唐”国号联系到“唐,古国名”是对的,以李虎追封的唐国公作为李“唐”国号的直接来源也不错;只是胡《注》没有涉及到其中至关紧要的一个问题:周为什么追封李虎为“唐”国公而不是别的某国公?进之,李渊“国因号曰唐”,除了祖父李虎追封唐国公、父亲李昺袭封唐国公、李渊本人由唐国公进封唐王以外,是否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可说?
李虎,大唐开国皇帝李渊的祖父。关于李渊家世及其禅代隋朝,《册府元龟·帝王部·帝系》略云:
唐高祖神尧帝(渊),姓李氏,陇西狄道人。……生太祖景皇帝虎,封赵郡公,徙封陇西公,周受魏禅,录佐命功,居第一,追封唐国公。生世祖元皇帝昺,封汝阳县伯,袭封陇西公,周受禅,袭封唐国公。高祖即元皇帝之世子,母曰元贞皇后,七岁袭封唐国公,义宁二年受隋禅,即皇帝位。
李虎被追封为唐国公的缘故,又可得而言之如下:
其一,李虎身受的赵郡公、陇西公及追封的唐国公,都与李氏居地及假托的先世有关。赵郡公、陇西(郡)公事属明显,可不具论;而由郡公更进一等的国公即唐国公,也是如此。“凡依等进封,以能保留元封之名为原则,故其取名多从元封地名所隶属之较大区域中求之。若不得已,则于元封地名相近之较大区域中求之。若犹无适当之名,则尽弃与元封有关之名,别择一新号。”就前两条原则论,可供“当日之拟封号者”为李虎追封国公选用的古代国名,有与陇西郡有关的秦,与赵郡有关的晋、中山、赵、魏、唐。而魏,已经是拓跋氏的国号,自然不能再用;中山,“复不可为进封国公之号”;又因当时封爵中已有秦郡公宇文直、晋国公宇文护、赵国公李弼之故,秦、晋、赵也都不能取用。如此这番地排除下来,“当时司勋拟号之官,若不别择一新号,而尚欲于旧时封地之名有所保存联系者,则舍唐国莫属。此李虎所以追封唐国公之故也。”
其二,这与赵郡有关的古代国名“唐”实指传说中的陶唐氏帝尧始封的唐国。考《汉书·地理志》中山国领有唐县,“尧山在南”,唐颜师古注引东汉应劭曰:“故尧国也。唐水在西”,又注引三国魏中山人张晏之说:“尧为唐侯,国于此。尧山在唐东北望都界。”如此,李虎追封“唐”国公,盖取义于河北地区流传的陶唐氏帝尧的遗迹。
李虎因家世居住之地,为传说中的陶唐氏帝尧始封唐国之地,而被周追封为唐国公,已如上述;至于再袭封的唐国公李渊,后来禅隋,即以“唐”为有天下之号。
尧不见于《诗》、《书》等西周文献,而开始出现在《天问》、《国语》、《左传》等典籍中,是尧舜禅让故事里的人物,表现为一位无大作为的颇平庸的天子。《山海经》神话中有“帝尧”之名,但在该书的古帝世系里没有尧,这反映出在当初的神话传说里,尧的地位并不高。到了儒、墨两家文籍,尧成了古代伟大的圣王、仁君的典范;尤其儒家,特別推崇尧,专门编撰了一篇《尧典》,以颂扬尧的政绩、德行以及传位给舜、“光被四表”的禅让盛业。在战国末年编成的《帝系》里,尧是黄帝曾孙帝喾的第三子。到《世本》中称“帝尧为陶唐氏”,《史记》沿用之,于是史籍中遂称“唐尧”,与虞舜、夏禹、商汤、周文王名号一致,成了战国后期流传下来的唐、虞、夏、商、周这一“二帝三王”历史系统中的唐帝。到《大戴礼记·五帝德》中,尧被编为古代“五帝”中的第四帝。
尧的传说流变复杂,系统纷繁,以上所言只是一个大概。有关陶唐氏帝尧的传说,涉及地望又相当广泛,以今地理言之,山东、河北、河南、山西等省,都可见到陶唐氏帝尧的遗迹。其中河北的遗迹,成为北周追封李虎为唐国公的依据;而唐国公李渊以为“太原黎庶,陶唐旧民”、“不踰本封”云云,则与山西的遗迹有关。
尧在山西的遗迹,一则集中在太原(今山西太原市一带),二则集中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一带)。这两处,诸多古籍指为尧所都之地。如今翼城,就被认做是夏、商时尧裔子的唐国所在。此翼城的唐国,周成王时被灭,成王改封弟姬虞于其故地,仍名唐国。
应该正是因为今山西“本唐尧所居,……其民有先王遗教,君子深思,小人俭陋”,又多唐尧遗迹,所以太原道安抚大使、唐国公李渊以为其安抚的对象是“陶唐旧民”,安抚的地域则“不踰本封”;至于李渊奉诏安抚太原、即私喜以为“天授”,由李渊以前有关陶唐氏帝尧名称国号的议论,也不难明暸。
考陶唐氏帝尧名称国号的正统解释,见于东汉《白虎通德论·号》:
德合天地者称帝。……帝者谛也,象可承也。……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五帝也。……谓之尧者何?尧,犹峣峣也,至高之貌,清妙高远,优游博衍,众圣之主,百王之长也。……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
“唐,荡荡也”,是唐有“大”的意思。“尧”是圣王,尧的伟大功德,浩浩荡荡、广阔无边:“唐”为美号,又正显示了尧的浩浩荡荡、广阔无边的伟大功德。而隋大业十二年(616年)李渊“奉诏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时,天下已乱,此唐国公李渊所以“私喜此行,以为天授”也。
然则何谓“天授”呢?据《大唐创业起居注》卷一,大业十三年,隋帝敕李渊为太原留守,李渊“私窃喜甚”,忘形之下,李渊对二子李世民一吐心迹:“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然历山飞不破,突厥不和,无以经邦济时也。”按大业十一年魏刀儿起义,自称历山飞,有众十余万;次年,历山飞部将甄翟儿一度进逼太原。又突厥,北周、北齐以来北方最强的外患。至于“经邦济时”云云,李渊“素怀济世之略,有经纶天下之心”,而且“自以姓名著于图箓”,太原又为“王气所在”。如此,李渊始为“太原道安抚大使”时,便怀不臣之心、割据之意;及为太原留守,取隋而代的“雄断英谟,从此遂定”。
按唐国公李渊的此等不臣之心,始而“陶唐旧民”心知肚明,继而代隋之初有过一次隐晦的表露;又直到60年后的唐咸亨五年(674年),更是大白于天下。
“陶唐旧民”心知肚明者,是隋初有民谣《桃李子歌》:“桃李子,莫浪语,黄鹄绕山飞,宛转花园里。”《大唐创业起居注》巻一温大雅案云:“李为国姓;桃当作陶,若言陶唐也;配李而言,故云桃花园。宛转属旌幡。汾晋老幼,讴歌在耳。忽睹灵验,不胜欢跃。”
唐咸亨五年(674年)李渊心迹大白于天下者,这年的八月壬辰,李治、武曌上李渊尊号为“神尧皇帝”。这一尊号,可谓全然无遗地暴露出了李渊当初建国时自拟唐尧的心理!
大业十三年,李渊为太原留守。按太原,北周末年号称“天下精兵处”,隋为北御突厥的军事重镇,隋末与西京长安、东都洛阳鼎足三立,为北方最重要的据点之一。大业十三年六月,李渊传檄诸郡,称义兵,开大将军府,置三军。七月癸丑,李渊兵发太原,一路克捷。十一月丙辰,兵入长安。义宁二年(618年)五月戊午,李渊逼隋帝杨侑禅位于己;甲子,唐王李渊即皇帝位,国号唐,改元武德,定都长安。又此后直至武德七年(624年),隋末以来割据群雄渐次削平,统一的大唐皇朝因而形成,“唐”也继“隋”之后,再为天下的共号。
此大唐开国皇帝李渊,武德九年(626年)八月传位于二子李世民。贞观九年(635年)五月,70岁的太上皇李渊驾崩,《新唐书·高祖本纪》于此作结道:
谥曰太武,庙号高祖。上元元年,改谥神尧皇帝,天宝八载,谥神尧大圣皇帝。十三载,增谥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
按咸亨五年八月(是月改元上元)改谥“太武皇帝”李渊为“神尧皇帝”,实在贴合李渊称帝前的心志、称帝后的自况。以言称帝前的心志,李渊是以兴复帝尧的唐国为远大志向的:以言称帝后的自况,即李渊之以帝尧为榜样、以唐为国号,是希望自己成为帝尧一般的仁君圣王,是希望自己造的唐朝以德立国、“道德至大”,是希望自己这位神尧皇帝开创的唐朝,成为唐尧时代那样的太平盛世。
然而近乎残酷的是,当咸享五年改谥李渊为“神尧皇帝”时,李渊之孙、李世民九子、在位皇帝李治,因为苦于风疾,政务已多交由武皇后处理,这位武皇后在追尊李渊为神尧皇帝、太穆皇后窦氏为太穆神皇后的同时,武皇后改当世“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天皇”、“天后”之称,名义上是要“避先帝、先后之称”,而骨子里正如胡三省一针见血地指出的:“武后之意”,“实欲自尊”——“自尊”的结果,就是武皇后从“天后”起步,进而成为“圣母神皇”,又进而一度革唐为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