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大艳
摘 要:在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背景下,国家对教育领域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还需要更多高素质的人才资源。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们学习的英语内容越来越宽泛,这也需要教师们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创新。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让英语与思维导图教学方法适时的相结合,可以增强英语课堂的学习效果,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成绩,促进学生们全面发展。
关键词: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思维导图
所谓思维导图,就是一种可以发散性记忆的思维工具,是可以用于记忆、想象、思考的思维“地图”,它运用强大的图形技术,让英语与图形结合起来,能够让学生们在图形上进行直观的学习,有助于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解决实际的问题,把各层级的知识点与图形连接起来,这样学生们大脑会飞速运转,激发同学们大脑的潜质和潜能。高中英语阅读有利于促进学生更好的去读和写,在高中英语课堂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方法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们更加深入了解阅读文章,有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阅读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一 高中英语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深化理解英语阅读
在高中英语阅读中,学生们要学习的词汇正逐渐增多,在阅读理解中遇到的生词还有较多,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可能会有些废力,不能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去理解英语阅读文章,在成绩方面也很难提起来,但是,如果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教学,就能把阅读理解的知识点与重难点联系起来,把文章中的脉络可以表现得更加清晰明了,让学生们可以更加直观地进行学习,在思维导图的阅读学习中,还可以联系到其它的知识点,这样可以丰富学生们的学习内容,有利于促进学生们对本节课堂英语阅读的理解。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兴趣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能够带给学生们学习英语的动力。在传统式英语教学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在机械的学习英语,对英语很难产生兴趣。但是在新课改的规划下,高中英语要适当的加入思维导图进行教学,让原本枯燥的英语单词和句子变的生动,学生们在视觉的刺激下也会更多的关注英语,在关注中会逐渐找到兴趣。这回打破了传统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还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们的大脑,刺激他们的潜能。从而有利于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在传统的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讲解阅读题时,几乎都是在逐句的翻译,或者是点名让同学们进行翻译解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不利于他们开放性思维的发展,只是局限于阅读题目的框架中。运用思维导图之后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可以找到做阅读题时的规律,能够减少学习的时间,从而提高学习的整体效率。
二 高中英语阅读中运用思维导图的具体措施
(一)在阅读学习时联想其他知识点
一篇英语阅读理解中固有的知識内容是有限的,但是与之类似地或是相联系的知识还有很多,这就要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能否抓住适当的时机,可以有效地找准切入口,把与这篇阅读理解相关的内容也可以适当的介绍给学生们。还有书本上的知识是固定的,但是英语学习的内容是无限的,仅存于书本上的知识点是不能满足高中学生的认知需要的,这就需要教师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授课,把英语阅读中的知识脉络梳理的更加清晰。例如:在英语阅读理解中遇到有关运动的英语单词,或是有关于运动的英语文章,教师可以把其中关于运动的英语单词列出来。在此基础上,可以把一些文章中没有涉及到的英语阅读单词,也详细的介绍给大家,如:击剑 fencing、摔交 wrestling、射击 shooting、柔道 judo 等,在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还可以学到更多的英语知识,所以思维导图模式教学是值得借鉴的。
(二)引导学生们自己建构思维导图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学会利用思维导图进行英语教学,要帮助学生们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例如:老师是可以选择一篇英语阅读文章,为学生们布置一项作业,建构与这篇阅读文章有关的思维导图,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选取较突出的、优秀的进行分析、鉴赏,而且学生们在自己做所以导图的同时,可以加深对英语阅读的理解。在课下是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在这个整个过程中,学生们的收获是不能预想的。
(三)利用思维导图进行猜测阅读
做阅读理解,生词是关键,对于看不懂的生词,可以做记号,不要一味的纠缠,浪费时间,可以通过上下文猜测词义,并且在做阅读理解题时,切记,盲目求快,也不可一字一句的翻译理解,要养成阅读的习惯,熟能生巧,多加练习,多加揣摩,达成自己心里的目标,掌握阅读理解之间的规律,这样学习效率也会提升的。
结语:
在高中英语阅读课堂中,要抓住学生们的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找到适当的方法去讲课,开发学生们的潜能。运用思维导图与英语阅读相结合,让学习的内容更加的生动,学生们在思维导图的教学影响下可以形成全局意识和全局观念,有助于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发展。
参考文献:
[1]油小丽,薛星星.图式理论视角下的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基础外语教育,2019,21(04):63-68+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