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市江都区丁沟镇麾村小学(225236)
新课改大潮下,新型的“教材观”已得到普遍认可。但仅仅是认同和赞同还远远不够,只有做到知行合一、贯彻落实,才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教育大观。现以苏教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习题单元中的一例的修订来浅析儿童视角下的教材解读。
旧版教材例题是这样出示的:
5.把下面每个图形都分成三角形,最少能分成几个?
新版教材对例题做了如下改动:
2.下面的图形各可以分成几个三角形?
下面笔者以该例题的改编为例,谈谈新旧版本教材的对比分析。
对于旧版教材例题,二年级学生无法准确理解题意,尤其是对一些含义复杂的关键词,如题中“最少”是个什么标准,令学生十分费解。新版教材对此题做了改动,直接删减了“最少”一词,这样的改变让教师失去了辅导重心,反而有些无所适从了。
面对广大教师的疑惑,笔者认为,在此处唯有换位成儿童视角来审读教材,摸透编者意图,关注学生认知心理特点和思维水准,才能引领学生在审题、解题、做题中完成对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整体把握。
数学概念的表述需符合儿童认知心理特点,尽可能地口语化、粗浅化和可视化。出题者的本意是巩固学生对平面图形的认识,促使学生感知三角形与四边形的联系与区别,从而丰富对平面图形的整体印象。着重点并非考查学生对于探求“最值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原题干中出现“最少”字眼,强令学生进行有条件分配,加重了学生的思维负担,阻塞了学生的思路,而且偏离了单元主题。因此,新版教材剪掉“最少”一词,说明编者能够俯下身段,以儿童的视野来重新认识事物。
新课改要求教师能够活用教材,为课堂教学服务。这不仅意味着一线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准揣摩编者的用心,正确领会教材的意图,而且应换位思考,以儿童的视角去研析教材,使教材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实现价值最大化,催化高效课堂的产生。因此,要想真正吃透教材,用活教材,需怀揣一颗童心,胸中要有教材,更要有学生。
无论是旧版教材还是新版教材,编者的动机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都希望学生通过做题,凭仗个人的知识经验和分析能力,将平行四边形分成两个三角形,五边形分成三个三角形,六边形分成四个三角形,并初步发现一些规律。可是,就二年级学生的心智发育程度而言,他们审题时势必会自动过滤掉“最少”,更遑论去品读和深究里面的含义。因此,原题中的“最少”实属赘余,新版教材将其减掉是明智之举,这样既符合学生认知心理,又清除了思维障碍,直达教学目标。
二年级学生的思维呈现直观性,认知结构以无意注意为主,因此,学习中,思维缺乏延续性和稳定性,于是在做题时或者分析问题时,解题的正确率和效率的波动幅度较大。因此,课堂上引导学生分图形时,要用一种低龄化的处理方式,顺应出题者的本意,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吸收知识。
教学时笔者分五步走:学生说教师分;教师说学生分;学生说学生分;小结归纳;巩固提高。
通过这五个步骤的紧凑安排,能够解决改动题目带来的困惑。教师再也不会在是否保留“最少”二字上举棋不定,去掉后不用担心阻断学生思路,同时又能保留“最少”的意味。
综上所述,只有精准领会出题者的意图,扎进知识本质,从儿童的心智特点和经验结构着眼,认清教材改编背后的深层原因,适时调整教学方法与手段,才能打造人文课堂、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