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 红,伍小雨,唐江云
【导读】在全球猕猴桃产业处于快速发展时期,本文通过阐述全球猕猴桃产、供、销的现状及国外猕猴桃产业化模式成功举措和借鉴意义,结合国内猕猴桃发展优势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包括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不足、生产区划与科学规划不足、果品缺乏规范化采摘及措施等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建议。
近10年,世界猕猴桃产量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从108.4万t增加到180.8万t,增长66.8%。我国的猕猴桃产量由2011年110.87万t,到2016年160.27万t,跃居世界第1位。目前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种植猕猴桃,产量排名前9位的国家依次为中国、意大利、新西兰、智利、希腊、法国、日本、伊朗、美国。排名前5位的占总产量的87%,前10位占总产量的96.7%。说明猕猴桃产业在全球迅速发展的同时,正向部分国家集中。
全球猕猴桃栽培面积及产量。目前世界猕猴桃栽培总面积约15.332万~16.66万hm2。其中,中国 10.66万 hm2,约占 64%;意大利 2.73万hm2,约占16%;新西兰1.53万hm2,约占10%;智利0.8万hm2,约占4.8%[1]。按照产量排序,依次为:中国(107 万 t,占 46%)、意大利(51.8万 t,占 22%)、新西兰(35 万 t,占 15%)、智利(10 万 t,占 4.3%)(见表1)。 2012 年,我国猕猴桃种植面积就已达 14.8万hm2,年产量 105.8万t,双双跃居世界第1位,但出口量与其他国家相距甚远,产值也只有其1/4。
我国猕猴桃栽培区域布局及产量。我国猕猴桃的人工种植历史悠久,但直到 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小规模地生产栽培,20世纪 90年代初进入生产大发展时期[2],主要分布于陕西、四川、湖南、浙江、江西、河南、贵州、广东和湖北等省份[3]。2015年我国猕猴桃产量已达到159万t,其中陕西、湖南、四川等3个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71.7%(见表2)。
表1 全球猕猴桃主产国产量分布
表2 国内猕猴桃主产区产量分布
猕猴桃品种开发。1957年、1961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北京植物园和南京植物园 (现南京中山植物园)分别在陕西省秦岭太白山与河南省伏牛山对猕猴桃进行调查和引种工作,开启了我国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先河。自1995—2014年的20年间,全国已批准并公开的猕猴桃相关的各类专利达712件,尤其 2010年以来发展迅猛,共批准和公开了561件专利。这些专利涉及品种选育、种植技术、栽培管理、采收收购、保鲜贮藏、精深加工、产品包装等多个方面。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组成的科研单位,利用技术支撑,野生驯化、实生选种、芽变选种、杂交育种等多种手段,已选育出了100多个猕猴桃品种,并研发了相应的种植栽培技术。
现有猕猴桃品种对比。全球猕猴桃主栽品种主要有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红肉猕猴桃和软枣猕猴桃等4类。其中以海沃德、秦美为代表的美味猕猴桃品种占全球猕猴桃栽培面积的80%以上,以Hort16a、金桃为代表的中华猕猴桃品种占10%左右,以红阳为代表的红肉猕猴桃占世界猕猴桃栽培面积的10%左右。按猕猴桃果肉颜色可分为绿心、红心、黄心及彩色果肉等4个品种,我国绿心品种主要有:秦美、海沃德、翠玉、米良1号、徐香;红心品种:红阳、楚红、龙藏红、晚红、红华;黄心品种:黄金果、华优、金艳(国产黄金果);彩色等。全国各猕猴桃主产区栽培品种有所不同,陕西主栽秦美、海沃德、红阳、徐香、西选、华优、哑特、翠香、金香;湖南主栽米良一号、翠玉、楚红、丰悦、东山峰、沁香、龙藏红;四川主栽红阳、晚红、翠玉、金艳、红美、红华;湖北主栽武植3号、通山5号、金魁、金艳;江西主栽庐山香、魁蜜、早鲜、金丰;江苏主栽徐香、徐冠;河南主栽华美1号、华美2号、郑州90-1、郑州 90-5、华光2号、蜜宝;浙江主栽江山、早香。国内猕猴桃生产主要品种中绿肉类占总产量的75.3%,黄肉类占7.7%,红肉类占8.1%,其他品种占8.9%[4](见表3)。在国内海沃德、秦美、徐香、红阳、米良1号、金艳的种植面积较大,2013年前5个品种占种植面积的比例分别是33.1%、12.2%、12.1%、8.1%和 7.3%,2014年种植面积略有变化(见表4)。
全球猕猴桃贸易消费情况。由于南半球国家猕猴桃采收期为4—6月,北半球国家采收期为10—11月,错时上市,存在生产上的互补性。猕猴桃消费方面,新西兰年人均消费量2.2 kg,意大利为2.1 kg。国际出口市场价格方面,新西兰2.558美元/kg,意大利0.928美元/kg,智利0.848美元/kg,而我国国际市场占有率极低,出口量不足千吨。2000年我国进口猕猴桃16 282 t,2011年进口37 333 t,单从新西兰进口数量由2008年200万箱增长到2012年的1 000万箱,增长了4倍,年增长速度为38%。
我国猕猴桃贸易消费情况。我国每人年均猕猴桃鲜果消费量不足0.1 kg,且只有旺季在各大城市有销售,县城及乡镇很少;淡季在全国大多数乡镇基本没有产品可售。不过,我国人均消费猕猴桃增长快速,2011年需求 96.79万 t,
表3 我国黄肉、红肉及其他类猕猴桃产量构成
表4 我国各类猕猴桃种植面积分布
2012年需求 111.30万 t,2013年 130.31万 t,2014 年 149.31 万 t,2015 年 168.23 万 t,平均每年的增长率保持10%以上。假设我国人均每天消费1个鲜果 (100 g/个),全国消费量可达5 475万t,市场缺口巨大。
猕猴桃园地生产布局科学规划不足,应合理布局产业带。目前我国不少猕猴桃果园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合理的生产区划与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简陋,抗灾能力弱。猕猴桃的栽培要求土层深厚,疏松肥沃,通透性好,土壤微酸性至中性,排灌方便,并保持地下水位在1 m以下(见表5)。因此,应该坚持适地适树、适地适栽原则,合理布局产业带发展和果园建设,使猕猴桃产业向自然条件好、产业基础好的优势产区集聚,以优势产业带和标准化果园建设带动整体产业发展[5]。首先要打造一批高产高效、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猕猴桃园,改造一批立地条件差、土壤肥力低、基础设施落后的猕猴桃园;其次要不断提升猕猴桃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猕猴桃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生产环节的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实现猕猴桃产业的省力、机械、集约发展以及良种良法配套。
猕猴桃优良品种的选育工作投入不足,加强优新品种选育推广。我国是猕猴桃原产地,但优良品种的选育与推广工作力度不够,主产区种植品种较单一。我国选育出的品种中,能兼具丰产性好、耐贮性好、高品质、高抗逆与抗病综合性状优良的品种极少,比如红阳猕猴桃(2004.1.1,四川省自然资源研究所,CNA001109E)存在果实较小,产量低,货架时间较短,且抗病性和耐旱性较差等问题,在国际市场上无法与新西兰的“海沃德”抗衡。同时国内猕猴桃品种引进与推广无序混乱,自主品种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因此应该大力加强优良新品种的选育推广,充分挖掘野生种质资源,优化品种结构,加强基础配套性平台建设与新品种的保护力度。
猕猴桃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不高,应提高职业培训。猕猴桃生产栽培条件要求比较繁杂,而且标准化的栽培技术要求也很高。比如对品种选择、田间管理和棚架搭建以及病虫害防治都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部分种植户由于科技知识的欠缺和认识不到位,存在粗放管理,不严格按照标准化技术进行生产栽培和病虫害预防,从而造成猕猴桃产量低、品质差、经济价值不高等问题。当地政府和种植行业协会应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猕猴桃栽培管理科学技术宣传和培训,牵头各大科研院所和种植户的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培育出拥有高标准栽培技术的操作人员。
猕猴桃果品缺乏规范化采摘及加工设施不配套,应该提高商品化处理措施。一些生产者为了抢先入市,大量早采,导致贮藏中霉变率高,在流通货架期间及消费者购后软腐率极高。缺乏贮藏保鲜设施,分级包装、贮藏保鲜、流通销售等环节脱节;贮藏保鲜库和商品化处理车间配套设施投入力度与栽培面积发展速度脱节,导致猕猴桃损耗率高,可食性差、品质不稳定。应加强采后处理能力建设,加强种植基地的配套性贮藏冷藏库建设,以延长猕猴桃贮藏时间和保障品质,有效缓解鲜果大量集中上市导致的销售压力,拉长产品货架期,调节市场淡旺季,形成周年供应,满足消费需求。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业,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经济效益,拉动整体产业发展。
表5 猕猴桃生态适宜条件
完善产业政策支持体系,发挥当地政府引导作用。政府部门应进行产业长期发展规划,制定详细的政策措施,引进创新机制,营造发展环境。以市场为导向,加大品种研发,提高品种多样性和育苗专业化。以种植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社会化服务为手段,形成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的生产经营体制,带动猕猴桃产业大发展。
加强猕猴桃品种多样化、育苗专业化、栽培标准化。随着猕猴桃产业的不断壮大和育种水平的日益提高,各猕猴桃主产区应发挥我国野生猕猴桃种质资源丰富的优势,利用其适应性广、抗逆性强、特异性状多样等特性,培育出更多适合当地发展的配套新品种,同时调整品种结构,加快对优新品种的引进与筛选工作。对猕猴桃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坚持“栽培一代、试验一代、储备一代”的原则,加强猕猴桃产区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栽培技术,提升产业发展的档次。
加大猕猴桃生产、市场一体化,推动科学技术对产业的支撑。继续积极推动土地流转,鼓励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从事猕猴桃种植和生产经营,用 “企业(公司)+基地 +农户”或者“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充分发挥新型生产经营主体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建设标准化果园,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弥补农户分散生产经营面临的资金保障、技术获取、贮藏处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不足。通过协议或合约,将企业利益、合作社利益、农民利益紧密连接起来,共同面向市场,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最终实现投资企业收益、果农增收的双赢格局。
推动品牌建设,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加大猕猴桃品牌营销力度,加强品牌塑造和宣传,借鉴新西兰全球统一营销模式,提升品牌市场影响力,积极发展壮大国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
[1]李明章.世界猕猴桃发展形式和优良品种[C].2013年成都国际猕猴桃发展论坛会议论文,2013
[2]张军.猕猴桃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探析[J].中国林业经济,2016(3):65-66
[3]屈振江,周广胜.中国主栽猕猴桃品种的气候适宜性区划[J].中国农业气象,2017,38(4):257-266
[4]徐小彪,张秋明.中国猕猴桃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J].植物学通报,2003,20(6):648-655
[5]朱鸿云.我国猕猴桃发展现状,问题及解决途径[J].林业科技开发,1997(4):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