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爱清
◇湖北省十堰市东风高级中学
2016年,我国的城市化率达到57.35%,超过世界城市化率的平均水平。但是,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半城市化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中既特殊又显著的特征之一。半城市化是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过程中的一种不完整状态,具体表现有:农民已经离开乡村到城市就业与生活,但他们在劳动报酬、子女教育、社会保障、住房等诸方面并不能与城市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在城市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政治权利,不能真正融入城市社会。
1.直接原因:城乡二元结构
半城市化现象源于户籍制度对社会权利的桎梏。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农村户口与城镇户口相分隔。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城乡二元结构的实施,造成农民在户籍转移、务工就业、教育培训、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与城市市民享有不同的权利。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在城乡二元户籍制度限制下,其户口不能随着工作变动而迁移,而就业、居住、教育、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等都与户籍挂钩,因此他们不能享受与当地城镇居民相同的各种权利,仍然被关在“城门”外,只能算作“半”进城。有学者认为,中国式城市化虽然在速度上喜人,但是在深度上只是半成品,城市化成了“夹生饭”。调查研究显示,城市中农民工及其家属的社会保障覆盖水平大约仅为城市户籍人口的1/10。
2.半城市化的成因分类
城市化进程是在地区和人口方面逐渐变化的连续过程。目前,对中心城区外围城市化地区的界定尚无统一的标准,划出中心城市外围的城市化地区后未被划入的邻近地区也并非是与城区有鲜明反差的农村地区,而是正在向城市化过渡的半城市化地区。同时,在乡镇企业发达地区,从事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不断增加,生活设施和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人们生活方式日益城市化,形成了既不同于城市又有别于农村的半城市化地区。从应用的角度可以将半城市化地区界定为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是城乡接合部、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
半城市化成因分类比较表
类别区位形成条件城郊型半城市化扩散型集聚型一般位于城乡接合部,具有临近城市的区域优势在城市的扩散主导作用下形成,分为:①城市在远郊建立的工业园区,具有相对完善的基础设施;②城郊乡村因临近城市市场,手工批发、零售等非农产业蓬勃发展在城市的集聚效应主导下形成的许多位于城郊的“城市村”。从业人员绝大部分为农村人口,主要从事建筑、制造、零售等产业乡村型半城市化城市周边的乡村,特别是在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区位优势随着农村生产力的提高,农村出现资金和劳动力的积累,促进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其中外资和台商投资的企业占较多比例
1.总体思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主线的新型城市化战略
《中国发展报告2010》指出,从“十二五”时期开始,用20年时间解决中国的半城市化问题,使我国的城市化率在2030年达到65%。为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要以平均每年2 000万人的速度,到2030年基本解决4亿农民工及其家属的进城和落户问题,使他们享受与城市原有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和各项权利。
以促进人的发展的新型城市化战略的主要内容有: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实行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用地的“人地挂钩”、财政支出的“人财挂钩”;突出地区特色和多样化产业与就业结构;强化公平分配的城市公共服务;创新城市化管理和城市治理模式;等等。新型城镇化的“新”恰恰体现在“以人为核心”上。
2.以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农民工市民化为主线推动制度创新
破解城乡二元制度,是一个系统工程,要提高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必须实施制度创新。一方面,加快城乡统筹步伐,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并通过加快提升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满足后备劳动力文化教育素质补给和产业升级对现代劳动力的需求;另一方面,要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和扩大城乡服务业发展,改变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分层次吸纳劳动力。当然,农民工市民化还涉及医疗保障、就业制度、户籍制度、住房体制等多种制度的改革和创新,需要逐步推进,不能一蹴而就。
职住平衡是指城市在规模合理的范围内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与该范围内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大致相等,且大部分有工作的居民可以就近工作。通常用职住比来评价一个地区的职住平衡状况,计算公式为:职住比=就业岗位数量/居民中的就业人口数量。下图是2015年北京环线之间职住比分布图。据此完成1~3题。
1.相比较而言,北京职住最为平衡的区域在
()
A.二环与三环之间
B.三环与四环之间
C.四环与五环之间
D.五环与六环之间
2.20世纪80年代以来,北京环线间职住比差异逐渐加大,导致就业人群的
()
A.平均居住成本上升
B.平均出勤距离增加
C.平均经济收入增加
D.平均通信费用增加
3.针对环线间职住比差异加大带来的问题,北京宜采取的应对措施是
()
①大力发展快速交通
②郊区兴建大型住宅区
③部分产业迁至郊区
④提高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度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1.C2.B3.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