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奇,胡铂,刘妍玲
[摘 要] 举世闻名的瓷都景德镇有着千年的辉煌制瓷历史,不仅在陶瓷制造与贸易发展上长期占据无可动摇的龙头地位,也因漫长历史的演进而出现了不同形式与内容的陶瓷艺术教育模式。但与人类的创造都会受到环境深刻影响一样,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在早期阶段也存在相对狭隘严苛的历史局限,也因时代要求而逐步演化、改变至更加开放、多元。新的时期里,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需要更加高屋建瓴,以全球化视角形成既有商业性又有艺术性、既富有理论又擅长实践的创新形式,从而始终保持改革的创新活力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 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改革方向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066-02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标志性的组成部分,陶瓷自诞生以来就兼备了实用器具与艺术传承载体的多重身份与职能。尤其是当景德镇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后,景德镇陶瓷不仅以其海量的产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成为世界贸易格局中的主导力量之一,也随着时间推移在艺术领域形成了百花齐放又特色迥异的艺术风格。而这些如繁花般璀璨的陶瓷艺术又催生出不同理念和形式的教育模式,既影响着一代代陶瓷艺术人才的推陈出新,又使陶瓷艺术教育随时代变迁而呈现出越来越多元的风貌和局面。
一、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发展历程
两三千年的封建社会时期里,中国的陶瓷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始终以手工作坊式的产业格局存在,也就是古人所称“士农工商”中的“工”。这类一家一户式的手工生产不仅导致绝大多数手工生产的低产量和慢节奏,也决定了陶瓷无论是商品生产还是艺术教育都只能以口传心授的方法实现代际间的传承。而出于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最早便只限于家庭成员内部的父子相传,更有不少拥有特殊手工技艺的陶瓷家族规定了诸如“传子不传女”“传媳不传女”等严格家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世世代代将手工技艺的秘密保留在宗族内部不外泄。
不过随着市场对陶瓷商品需求数量的不断扩大,仅仅依靠家族内部的传承越来越不能满足客观环境的变化,于是超越血缘关系的师徒传承便逐步出现。尽管依然是口传心授,但由于不再受限于同宗同族,能够得到陶瓷制作技术和艺术知识的人员数量快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进一步活跃了市场,也推动了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的规模化发展。只是出于获取个人利益的目的,师徒制的教育模式也存在相当严格的局限性,比如学徒三年中,第一年往往是给师傅干杂活,第二、三年虽然可以开始学徒,但徒弟拿不到薪水,且徒弟出师后还要无偿给师傅再打两年工等。
但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政治格局的变化也连带影响到了手工制造业。景德镇开始慢慢出现了学校教育的萌芽。但这一期间由于社会的动乱尤其是战争频发,无论是传统师徒制还是学校教育都受到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和压制,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逐步好转。
特别是改革开放的到来更使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无论是院校规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还是各种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研究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景德镇不仅出现了众多侧重于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职业院校,也形成了足以培养更加高端的研究型人才的高校。
因此,正是由于先进的社会制度取代了陈旧落后的政治体制,景德镇不仅在陶瓷产业发展方面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历史成就,也在艺术教育层面实现了高层次与现代化。
二、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的不同特点
如果按照相对规范化、成体系的艺术教育标准衡量,严格来说,在陶瓷艺术学校、学院出现之前,传统的师徒制教育并不存在显著的艺术教育因素,而只是相对纯粹的手工匠人培育模式。也可以说,封建社会时期存在的师徒传承教育着重于培养能够制造和生产陶瓷产品的工人而非设计者或艺术家,所谓的艺术教育只能是在陶瓷制作技术教育过程中附带的一小部分内容。这主要是由于漫长的封建历史时期,作为下层人群的手工业劳动者很少有接触知识教育的条件与机会。对陶瓷手工匠人来说,能够用于教育的资源往往只有一个,那就是生活,是客观环境。无论是花鸟虫鱼,还是人物故事,制陶或制瓷匠人通常只能从观察大自然和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说中获取灵感,再经由自己的想象进行二度发挥和创作。
因此,传统师徒传承体制下,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其实并不具备现代艺术教育应有的系统与规范,而是非常零散、片面的。更多时候,则是如古已有之的民谚所说的“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由学徒自行揣摩领悟。可见,传统的师徒传承其实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陶瓷艺术教育,只是一代代师徒在陶瓷制造实践中逐步累积而成的社会经济与人生阅历的艺术化展示。
直到进入新社会后,学校、学院的成立才使符合现代标准的陶瓷艺术教育在景德镇出现。无论是进入职业学校還是综合性高校,学生都会接受不同程度的陶瓷艺术基础教育。源自于教育与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集众家所长编撰而成的教材得以促成陶瓷艺术实现由浅及深的层层递进式教育,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认知和理解传统与现代陶瓷艺术的基础理论,也有利于学生在校期间和进入社会工作岗位后理论联系实践。显然,现代社会中的学院式教育模式才真正实现了景德镇陶瓷艺术在代际间的教育和传承。
三、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改革方向
(一)立足全球、放眼未来,不断拓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
研究陶瓷艺术发展历史不难发现,景德镇之所以成为世界陶瓷中心,一个根本性的原因是贸易的推动。南来北往的商业贸易既给景德镇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也拓宽了景德镇陶瓷匠人观察世界的视野。
比如,随着西域商人的东进,来自伊斯兰国家的蓝色崇拜和伊朗的钴蓝矿石促成了青花瓷的诞生。这类外部世界传递进来的信息让景德镇匠人看到了陶瓷贸易的发展方向,也顺带改变了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走向。
现代陶瓷艺术区域化、个性化发展特征非常显著。比如,德国陶瓷制造中心代尔夫特就是欧洲人选购欧洲瓷最主要的区域。传统的欧洲家庭习惯于在子女结婚时购买一套价值不菲的代尔夫特陶瓷作为赠礼。这些寥寥数件的代尔夫特陶瓷动辄上千欧元,虽然形制与花纹与中国陶瓷十分相似,但却依然能让人感受到明显的异域风情和文化特色。
因此,改革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的举措之一就是立足全球、放眼未来,不断拓展陶瓷艺术教育的广度与深度。比如,紧密联系“一带一路”倡议,借助与沿线各国开展政府间文化交流的机会,景德镇陶瓷艺术院校应当加强包括学术交流、艺术展览以及中期或短期艺术进修等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无论是“走出去”,还是“引进来”,充分的交流才能让艺术教育永葆青春。在与异域文化艺术的互动过程中,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既能了解和掌握当前与未来世界性的潮流趋势,又能从对比中发现和察觉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
(二)夯实基础、细分对象,强化美学教育、提升艺术修养
艺术教育是一项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性教育,需要从零基础开始逐渐发展到一流的高水平。特别是对实践性有很高要求的陶瓷艺术教育来说,无论是陶瓷艺术基本理论还是起步阶段的制陶制瓷手工艺都是不可或缺的根本组成。而艺术的丰富性与多元化则要求现代陶瓷艺术始终处于不断精细化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追寻极致、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因此,当下和未来的景德镇在陶瓷艺术教育改革行动中,基础教育必须常抓不懈。同时,不同院校应当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与特点实现差异化教学,培养出更多术业有专攻的陶瓷艺术人才。
不仅如此,艺术教育还需植根于艺术的土壤。“泥人张”第六代传人就曾明确表示过,“泥塑的技巧并不需要太多时间掌握,耗费时间的是对泥塑的感觉。找不到感觉就做不好泥塑。”这里的“感觉”无疑就是指艺术感觉,是学习者无法经由书本或教师传授习得的,只能是通过自己的积累和转化才能形成的艺术视角、艺术灵感、艺术想象力。
对真正的艺术家或设计师而言,无论是制陶还是制瓷,这些器皿绝不止于装茶盛水的实物,而是一座桥梁、一个窗口,是艺术家或设计师试图借此向欣赏者传达思想、展示情绪的载体。现实生活中景德镇的陶瓷手工作坊遍地开花,完全不缺少生产锅碗瓢盆实用器的工人,缺的是具有商业眼光和艺术心灵的设计师与艺术家。因此,当前和未来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需要加强的是美学教育,不断提升学生对艺术审美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与创造力。这诚然是一项漫长又艰巨的教育任务,却不能因为困难而回避甚至放弃。因为唯有艺术教育培养出了具有高尚人生趣味又能夠追求理想境界的艺术人才,才更有可能在日益激烈的商业市场竞争中因为艺术性和创造性突出重围,也更有条件不断弥补代际间的艺术教育鸿沟,以及延续景德镇作为世界瓷都的艺术生命。
(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
虽然景德镇作为中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的中心具有极其强烈的陶瓷艺术氛围,但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却依然或多或少影响到了这里的教育教学。一个比较典型的表现就是不少陶瓷院校在理论传授方面头头是道,但实践操作上却常常距理想状态存在不小的差距。这个问题不仅存在于学生之间,不少教师自己也存在技能技术上的短板。显然,现实中的陶瓷行业竞争并不欢迎只会纸上谈兵的理论派,更需要的是能文能武的实践者。
因此,改革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教育模式的又一策略就是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型人才。一些院校正在和企业合作办学开展的“订单式”教育就是值得借鉴的模式。而实训基地也是不错的选择。校企合作打造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院校可以将相对基础的理论教育适当压缩到第一学期完成,之后就可以采取“4+1”“3+2”等从学校到企业间的实训式教学。
作为最古老的艺术门类之一,景德镇陶瓷历经千年发展传承至今。其教育模式既随着陶瓷从实用器到艺术品的差异而发生变化,也受到市场需求与受众审美等更多因素的深刻影响,因此,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是主客观因素综合作用之下的结果。尤其是当时代发展到现今时,全球化的整体趋势更加需要艺术教育模式审时度势,以更具前瞻性和预见性的理念推动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不断提升全球适应性。而要实现这一点,足够扎实的陶瓷艺术基础教育必不可少,特别是要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受教育者的动手能力,丰富基础知识。同时,作为陶瓷艺术界的翘楚与标杆,景德镇还需要着力引领和推动世界陶瓷艺术的时代化发展,因此其艺术教育模式就要更加具备全球视角,不断提升学员在艺术修养、审美能力等方面的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新时代中的景德镇陶瓷艺术教育模式并不需要拘泥于某一个特定框架,而是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凡是能够助力实现陶瓷艺术教育实现超越和突破的形式与内容都值得借鉴与尝试。这不仅是为了接受陶瓷艺术教育的学员个体不断提升其在未来职场上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为了让景德镇各级各类陶瓷艺术教育院校勇立时代潮头、实现个性化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保持艺术教育模式常创常新的景德镇陶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对抗与竞争中站稳脚跟,始终确保自身在世界陶瓷艺术领域中流砥柱的核心定位,并以更加积极主动的改革思想和行动实现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闫如山.鉴古知今:谈我国民间美术色彩的魅力[J].艺术与设计(理论版),2008(2).
[2]刘晨洁.视觉传达设计中色彩视觉化语言的应用研究:对设计色彩课程的再认识[J].青年文学家,2013(24).
[3]陈冲.试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世界,2014(4).
[4]赵思有.论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J].苏州职业大学学报,200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