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型社团建设探究①

2018-04-09 00:05黄艺旬,陈国湘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18年4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

黄艺旬,陈国湘

[摘 要] 高校的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教授学生基本的理论知识,更是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高校除了正常的教学之外,也创办了创业型社团。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载体,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建设不仅能够丰富高校的校园文化,也能满足大学生全方位、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先分析了建设创新创业型社团所具有的时代意义,然后研究了双创时代背景下医学院校创新创业型社团建设的路径,旨在探索高校创新教育与社团实践相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关 键 词] 创新创业;社团;医学院;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0-0016-02

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全国学联于2016年印发《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中指出“高校学生社团是指由高校学生依据兴趣爱好自愿组成,为实现成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自主开展活动的群众性学生组织……高校学生社团一般分为思想政治类、学术科技类、创新创业类、文化体育类、志愿公益类、自律互助类及其他类等[1]”。

创新创业型社团,是以传播和深化相关专业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各类学科竞赛为依托、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主要目的的大学生组织。[2]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建设,适合当今社会对专业性、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要,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何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现代大学的历史使命,也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基本要求,而高校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的自主自治组织,不仅是校园文化活动的主体,也是新时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载体,在双创时代背景下探讨高校创新创业型社团的载体功能和实践路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3],本文将列举右江民族医学院的例子,来探讨如何建设创新创业型社团。

一、建设创新创业型社团的时代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主导性和隐适性的需要

从学校层面来说,进行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建设有利于拓展社团的教育功能。高校学生社团一般是在学校团委指导、大学生社团联合会管理下的学生组织。开展创新创业社团活动,是学校发现和培养专业性、创新性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高校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个体层面来说,建设创新创业型社团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途径。社团活动作为高校隐形教育的手段,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潜移默化地对学生创新创业思维进行熏陶,对高校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任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4]。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需要

学生社团由于其自主自治的属性原因,与课堂被动接受式学习存在很大差别,学生社团活动的开展一般需要完成活动策划、选择场所、协调师生、寻找赞助等,社团成员需要自主地学习并完成这些任务,有时不仅要求其具备专业学科知识,有可能对跨学科知识也需涉猎,更是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时间管理观念和组织沟通技巧等。创新创业型社团活动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社团成员在创新创业社团活动开展中,可以通过社团企业化管理、创新创业培训、创新创业心理课、创业竞赛等途径获取知识,以活跃的思维和自我的实践发挥素质教育的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提升社团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并且促进他们素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健全。

(三)校园文化建设辐射性和多样性的需要

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创业型社团成员往往分布于各个专业,从文化辐射效应上说,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其人格得到了发展,内在素质得到了熏陶,而在此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过程中,又会以积极的方式影响其学生群体,从而在学校、学院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一定程度上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此基础之上,创新创业社团活动的开展,也打破了从前仅以体育、文艺为主的校园文化樊笼,竞赛性质的活动、创业实战等也以多样态的活动形式满足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二、建设创新创业型社团路径“三步走”

高校社团的发展一直以来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社团内部管理松散,资金缺乏,场地、师资配备不足等问题。新时期以来,创新创业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对校园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团来说,创新创业教育与社团实践无法结合无疑是社团面临的发展新瓶颈。以右江民族医学院为例,截至2016年12月,注册在案的社团有34个,其中创新创业类社团仅有1个,创新创业社团占有率低,会员人数少,活动开展少,影响力不足,无法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完善的创新创业理念。如何突破社团或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发展瓶颈,本文将从社团“创+”发展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后勤保障机制等三方面进行阐述。

(一)社团“创+”发展模式

1.创+校园文化品牌

高校可以利用求职模拟面试大赛、职业生涯大赛等,邀请专家学者、校友、企业家到校开展讲学,依托社团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打造校园文化品牌[5]。以右江民族医学院手法医学协会为例,可以以“手法保健”为文化品牌,邀请校外机构、企业专家开展讲座,承办手法保健班,引进企业风投进行保健器材销售等;邀请校内导师指导,撰写保健类创新论文申报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等,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进一步加强社团成员的实际管理能力,开阔创新创业思维,通过打造社团文化品牌,促进高校学生社团的自主协调发展[6]。

2.创+培训

高校社团创新创业培训中,不应仅仅包含创业理论、创业实践等课程,还应包括创业心理课、社会学、经济学课程等,加入基础学科知识的学习,多种学科交叉培养,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深化知识结构,构建全球化视野创业课程。除去培训课程外,还应举办多类型的创业沙龙、创业讲座、创业经验交流等培训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高校应整合社会资源,开展创业模拟、创业培训、就业培训等,使学生通过培训切身感受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对运营情况进行有效的分析和评估,模擬实战中的角色情况,使学生对企业管理、运营有更直观的感受,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

3.创+比赛(项目)

高校应每年定期举办创新创业年,开展挑战杯、创青春等技能竞赛项目,为创新创业型社团搭建技能实战平台,以赛带练,提升社团成员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水平。除此之外,各类创新创业社团也应自发开展项目活动,在右江民族医学院2016年社团精品活动项目中,右江民族医学院大学生创业创新协会的“右医二当家”就是以二手旧货买卖开展的创业项目,此类项目的开展,不仅扩大了创新创业的参与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营造了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二)校企合作模式

为了缓解创新创业型社团资金缺乏、资源不足等情况,高校可引进企业进行互动合作。首先,引进企业管理机制,借鉴企业成熟的管理模式,促进创新创业型社团制度的完善、管理的有效,以创新创业培训、讲座为契机,邀请企业家为社团传授制度建设、人才管理、技术创新等经验,建立具有高校特色的社团管理模式,加强社团成员的运营、管理能力,早一步与社会接轨。其次,加强人才互动交流,聘请知名企业家担任社团导师,提升社团成员的创新创业热情,在传授创业实战经验的同时,为社团的创新创业项目提供支持,同时,企业可根据实际需求,将高校人才引进企业,壮大自身的储备人才队伍。最后,建立校企合作社团育人基地,高校可以将企业引入社团管理中,共同建立校企社团育人基地,企业为社团成员提供实习实践、创业指导、成果孵化等服务,高校社团向企业推广学生科研项目成果,以此来达到校企合作双赢的目的。

(三)完善后勤保障机制

高校应当为创业创新型社团提供活动场所。良好的校园环境是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的基础,高校应当在保证教学的基础上,将创业课纳入培养计划,并提供相应的场所进行创新创业活动。在选拔企业导师的同时,应当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导师队伍,以“校外+校内”的“双导师”制来实现导师制的专业化和稳定化。高校还应多方面解决社团资金短缺困境,以项目化申报、校企合作、校友基金等形式多方筹措资金,以保障社团的创新创业性活动顺利开展。

总而言之,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将其培养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高校建设创新创业型社团,既是价值观教育主导性和隐适性的需要,也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自我发展的需要,更是校园文化建设辐射性和多样性的需要。高校创建创新创业型社团,运用社团“创+”发展模式和校企合作模式,并且完善后勤保障机制,在保障社团创新创业性活动顺利开展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立红.《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暂行办法》出台[N].中国青年报,2016-01-13.

[2]刘建戈.高校创新创业型社团的建设[J].经济导刊,2011(7).

[3]金潇.新形势下高校创业创新型社团发展路径研究[J].科技展望,2017,27(10):340.

[4]彭波.职业核心能力视角下高职院校社团建设困境与反思[J].长江大学学报,2014,37(1):156-158.

[5]刘娟.高校创新创业类社团建设发展路径研究:以扬州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16(15):11-13.

[6]许春华,王海龙.“双创”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社团第二课堂活动研究:以F大学为例[J].創新创业教育,2017,8(4):31-34.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社团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学习百年党史”学习满意度与行为意向研究
教育部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缤纷社团,绽放精彩
严惩诱骗高校学生参与传销的组织者
社团少年
基于三元交互理论的高校学生创业风险控制策略研究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