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运用了实际调研成果分析和文献研究的方法,探讨了二元经济模型中国实际国情下的适用性。首先提出了典型的非工资水平的劳动力转移因素;其次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和政策方向。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非工资水平;政策建议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1.013
1 引 言
阿瑟·刘易斯(W.A.Lewis)于1954年在《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一文中提出了典型的二元经济理论模型,分析了劳动力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传统农业部门和现代工业部门之间转移的经济现象。二元经济模型经过费景汉和拉尼斯的发展,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从传统经济走向现代经济的一般规律或理论基础。但是,在中国复杂的国情之下,单一地以工资水平作为二元经济模型中劳动力转移的主导因素,该理论就显现出了很多的局限性,非工资水平因素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是在运用二元经济模型时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2 非工资水平影响因素
2.1 经济政策的影响
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当时,我国提出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战略。为了实现工业的资本积累,国家实行的是统购统销的“剪刀差”政策,在工业经济较快发展的同时,农业经济严重萎缩。同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粮油的票证供应制度使得农村劳动力即使在面对工业部门较高工资待遇的条件下也不能有效实现转移,城乡二元结构并不能得到有效的改善。另外,“上山下乡”政策的实施使得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城镇青年大量流入到农村中生活、工作,劳动力在这一时期由城镇工业部门向农村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工业部门的生产基本没有得到发展,甚至出现萎缩,二元经济结构更多的是处于一种停滞的状态。这也就说明,在中国的政治体制之下,政策在一定的历史阶段是主导劳动力流向的重要因素,而工资水平的差别带来的转移动力则是可以忽略的。
2.2 户籍制度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实行严格户籍管理的国家,从开始的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到现今的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划分,户籍制度的功能经历了从单纯登记居民居住地到管理流动人口,再到利益分配问题的演变过程。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的背后是未来潜在收益的巨大差别。城镇户口的背后包括了较为完善的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与劳动力切身相关的潜在收益。以教育为例,城乡之间教育资源的差距十分之大,在中国高考制度的前提下,更好的教育资源,意味着未来能考上高水平大学的概率更大,就业之后带来的收益也就更大。从长期来看,在权衡现有的城乡工资水平差异和未来潜在收益之后,劳动力可能由农村经济部门流向了某些甚至低于农业已有工资水平的工业部门。在惠州的部分农村地区,农业经济部门中一个较为典型的家庭是由一对夫妻和一到两个子女组成,夫妻二人一年的勤恳农业生产一般比同类型的很多城镇的手工业加工者家庭的收入要高,但是暂时的收入优势并没有抵消城乡户籍制度下福利保障差距带来的劣势,尤其是劳动力未来的养老问题,使得大量的农村优质劳动力在工业部门工资水平较低的情况下仍然选择流向工业部门,追求未来的潜在高收益。
2.3 地理环境条件下农业改造成本的影响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河流密布、丘陵广布的地理环境极大地增加了农业机械化的成本。在农村的实际调研中,我们发现,广东大部分的农村地区在最近的20年发展中,耕作条件基本没有得到大的提高和发展,传统的人工灌溉、锄头耕畜的生产模式仍然是很多地区进行农业生产所采取的主要模式,劳动密集型的农村经济在资本积累上没有取得很大的进展。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在部分地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而未能有效推广,工业对农业的反哺严重不足。相反,工业部门经过了改革调整之后,工作条件的改善和技术的进步使得劳动力的生产成本下降而产出增加。对比来看,工业产出的每单位成本要比农业产出低,为劳动力流向工资水平较低的工业部门提供了可能。
2.4 企业进乡现象的影响
城市工业企业的产业升级使得大量能耗高、排污不达标的企业入乡办厂。一方面使得农村生产条件恶化,农业生产的成本上升;另一方面为农村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这就使得农村劳动力在农业收成相对不好的季节选择到工业部门工作,而在收成好的季节回到农业部门中继续从事农活。例如:在山东海参盛产季节,“海猛子”一个月最低有3万元的收入,高的可以达到五六万元的收入。而非海参出产季就失去了收入来源,就近就业成了劳动力的新去向。劳动力出现了一种动态的往复流动过程,而不是以工资水平作为标准一次性流动。
2.5 人工智能挤兑的影响
最近几年中,人工智能产业迅速发展,这一产业的兴起和其他的产业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一般产业的兴起能提供新的工作岗位,为吸收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人工智能产业除了为少数的程序员提供工作岗位,更多的是机器劳动力对普通机械式人工劳动力的替代。以物流产业为例,人工智能的机械分拣使得一批工人被迫下岗,在二元经济模型中,工资水平不变的假设前提已经不存在。因此,劳动力的转移也就不再符合二元经济模型。
3 合理使用二元经济模型的建议
3.1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市场制度经过实践的检验是对资源的配置效率最高的一种经济制度,加快全面推进建设一个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是保证劳动力合理流动的前提。政府的监督、指导与调控作用不能丢,但是绝不能过分干预经济运行。
3.2 加快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户籍制度一改就是二十多年,进展缓慢。然而在社会生产快速发展的阶段,正是户籍制度成为农村劳动力“走不出去,扎不下来”的重大阻力。打破“农”和“非农”的壁垒,放宽农村劳动力落户城镇的条件,减小劳动力自由流动的非经济障碍,将会是进一步加快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一大进展。
3.3 协调城乡福利保障体系的发展
逐步缩小城乡福利差距,实现城乡福利保障体系协调发展,最终平衡城乡福利保障体系背后的潜在收益,有利于减少非工资水平造成的劳动力的盲目流动。
3.4 加快对落后农村生产的改造
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提出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而今,中国的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对传统落后农业的改造成果很小,尤其是非平原地区的农业生产。政府需要牵头,创造良好的农村就业环境,引导农业的人力资源回归农村,加快农业生产的科技转化。同时,因地制宜地加大对农业的资本投资,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经济。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是为工业部门提供更多劳动力的前提。
3.5 试点土地制度改革
农村宅基地是农村劳动力拥有的最大的资本积累,目前土地制度规定宅基地不能出让使得部分劳动力产生了比较严重的“乡土”情节,阻碍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允许宅基地的转让,将会减小这一阻碍。
4 结 论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解释力度在中国的特殊国情下有所减弱,生搬硬套地使用工资水平作为劳动力转移的标准很难最终实现工业现代化带动农业现代化并最终实现经济一元化的目标。为了更好地使用这一模型,必须将更多的变量纳入模型中来。
参考文献:
[1]许经勇.劉易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我国现实[J].吉首大学学报,2012(1):105-108,156.
[2]张隐生.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与我国经济结构分析[J].财金贸易,1996(5).
[3]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J].学海,2011(4):81-86.
[作者简介]黄浩通(1995—),男,汉族,广东惠州人,研究方向:劳动力转移与企业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