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成因与教育转化

2018-04-09 11:47谢妮娜
文教资料 2018年1期
关键词:心理教育转化策略学困生

摘 要: 学困生转化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面对的疑难杂症,其难度很大,事关教育教学工作的成败。本文分析了学困生产生的主要原因,学困生的分类,并结合多年的工作实践,就学困生转化策略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学困生 心理教育 转化策略

一、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导致学困生产生的因素有许多,总体上可分为外因型和内因型两类。

就内因而言,可归因于个性差异,即由于情感、认知、意志、性格、记忆、理解、能力等方面的缺失而导致的学习障碍。表现在:(1)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只读不记、充耳不闻、劳而无功、学习效率低下。(2)学法不当。部分同学升入初中以后,面对新知识,生搬硬套小学阶段的学习方法,死记硬背、事倍功半。(3)依赖严重、自学能力差。同时,由于个人与家庭原因,得不到老师、家长的辅导,导致知识结构断层出现后无法及时修补,前后内容无法衔接,知识断层越来越大,越学越失去信心,积重难返。(4)缺乏优良的意志品格与自制力。学习不刻苦,不能持之以恒,无法处理好学与玩的关系,不能正确对待挫折。

对于外因而言,可归结为:(1)一些青少年由于缺乏辨别能力,受社会不良习气和思想的侵袭,读书无用论占据部分学困生的心灵。(2)各类影视节目中的追星现象影响了一些学生的思想,部分社会媒体出于经济效益,忽视公共道德,热捧明星、夸大对演艺圈的宣传,致使某些自制力弱的中学生迷失自我荒废学业。(3)网络、游戏的巨大冲击。部分青少年学生受到网络世界的诱惑,沉迷网络和游戏,学习成绩下降。

二、学困生的分类

基于上述成因,我们可以将学困生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动力缺乏型。即智力正常、头脑灵活,但由于周围的社会不良影响、周围学习氛围差、师生关系紧张、家庭变故、同学关系紧张等导致学习意志、动机等方面出现问题而引发的学习困难。第二种是学法不当型。因死记硬背、学习呆板、学法不当,虽然对学习感兴趣、也努力,但成绩始终无法提高。第三种是智力型,因智力发育水平低于同年级学生的平均水平,导致学习障碍、成绩不理想。

三、学困生转化的对策

通常,学困生具有诸多相似的缺点,其特征主要有:不服管教、不合群,自卑冲动、自暴自弃、自控力差、迷恋网络游戏,娇生惯养、懒惰异常、学习不用功等。针对学困生,简单粗暴的教育管理模式往往收效甚微。教师要个案化深入研究,准确发掘其成因,然后对症下药,找寻解决方法。

1.分清学困生类型,实施分层教学。

(1)对于动力缺乏型学困生,学校要建立完善“学校+家庭”联动式教育网络,调动家庭、学校多种力量齐抓共管。通过设立家长学校、家长会、学校开放日等多种渠道,向家长宣讲中学生的教育知识,指导家长学会欣赏、赞美、关爱孩子,实事求是地给孩子确定目标,学会与老师配合、与孩子配合,共同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此外,教师对于学困生要倾注更多的精力,通过定期家访、定期谈话、定向达标,助力学困生的转化。

(2)针对学法不当型学困生,教师要着力转变他们的学習方法和习惯。部分“学困生”虽有学习兴趣,也下了功夫,但出不了成绩,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学习策略、学习方法不当。对于此类“学困生”,教师应尽快帮助他们掌握适合的学习方法与技能,重在培养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具体可以通过建立互助学习小组,学优生与学困生相互搭配,利用身边榜样和事例加以引导,激发他们的进取心、自信心,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助力学困生的学习。

(3)对于智力型学困生,教师要在日常授课中坚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是:首先,以课标为出发点,基于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每节课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A层次学生实现提高目标,B层次学生实现大纲目标,C层次学生实现基本目标。其二,制定分层次教学设计。针对不同分层学生所需实现的学习目标,根据教学要点科学设计教学环节,设计高、中、低3个档次的提问,既解决共性问题,又点拨个性问题。在课堂训练中,教师要做到分组指导,通过精准点拨,引导学生实现各自的分层学习目标。最后,布置分层次的课后作业与练习。A层次学生做综合性题目,锻炼发散思维能力;B层次学生做介于基本题与综合题间的中等难度题目,强化基础巩固提高;C层次学困生做达标性基本题组,掌握基本知识点。最后,制定分层次的考核与评价机制,从智力型学困生的实际出发,改进评价方式方法,例如:使用分层试卷,或在统一试卷中只要求学困生完成制定题目,并调整分值,更加客观科学地评价学困生的学业情况。

2.深入学困生内心,做学困生的良师益友。

教育者在实施教育活动过程中需要做到的重要前提是知己知彼,教师应该主动深入到学困生中,努力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具体而言,教师要通过多种渠道深入了解学困生的内心世界,就我所在的学校而言,有不少学生从小学三、四年级起就没有与班主任深入交流过,他们一方面畏惧老师,另一方面更渴望老师的关注。尤其是那些学困生,由于长期被教师忽视,他们尤其期盼老师们走进他们的心灵,渴望能与老师开诚布公地交流,得到老师的理解。只有当我们真正走入学困生的心灵,才能为他们所接纳,之后教育工作方能取得实效。此外,还要努力改善师生间的关系。每个“学困生”都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不受老师和同学们欢迎,经常受到同学的疏远、教师的斥责,心理一般都比较敏感,往往对教师怀有戒心。只有真诚和蔼地与他们深入交流、彼此交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消除他们心中的顾虑,转变消极心态、树立学习信心,才能使他们更好地接受教育。

3.改变学困生的自卑、畏学心态。

初中生正处在由半幼稚向半成熟转变的年龄阶段,心理成长的速度与生理发育速度脱节。在心理学上将12岁—15岁这一年龄段称为“心理断乳期”,表现为性格的多重性、可变性。具体而言,便是依赖性与独立性、懒惰性与自觉性、封闭性与可塑性等交织共存,造成其心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发生剧变。

我们应当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在日常教学与班级管理中多留意学生的行为表现、心理变化。尤其是对学困生,要关注他们的点滴变化,努力发掘个人亮点,尽可能多地在公共场合给予赏识教育,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当考试成绩不理想时,教师不要直接批评他们,而是要帮助他们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当他们犯错时,要及时指正,不可听之任之,但是注意方式方法,轻易不可损害他们的自尊心。此外,针对学困生的特长,设计与组织多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让学困生有机会展示自身特长,获得大家的尊重、加速融入集体生活,在与同学们的交往中逐渐敞开心扉,获得心理慰藉。同时,任课教师在日常与他们的交流中,尽可能多地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话题,刻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双管齐下,帮助学困生逐渐走出自闭孤独的心理状态,加速他们的转变。对依赖性严重或厌学的部分学困生,通过加强与其家长的联系,准确找出原因、精准制订学习方案,教师与家长共同努力加强督促,帮助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提高自制力,传授他们学习方法,进而让他们爱上学习。例如:我每天在下午放学后利用半个小时,为学困生指导课后作业,首先解决“稍难”一点的题目,然后通过校信通把当日作业发给家长,让他们监督学生及时完成并给予必要的协助,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后,与严重叛逆的学困生交流时要注意方式方法,教师在校内公共场合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多采取冷处理,事后多找他们谈心、加强侧面引导,用自己的真诚感化他们,通常都会得到学困生的积极回应。

总而言之,“学困生”的教育转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它无须高深的理论,唯一离不开的便是教师的一颗爱心,核心就是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对学困生怀有包容之心。与其他孩子相比,学困生可能有诸多缺点与不足,但如果教师放弃了一个学困生的教育,听之任之,对于其所在的家庭而言,可能就意味着家庭希望的破灭,后果与影响不言而喻。做好学困生转化工作,需要教师深入他们当中,做他们的朋友,倾听他们的心声,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发动学校与家庭,耐心细致地做好教育轉化工作,方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马秀春,孔宪辰.课堂教学中调动学困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研究[J].文教资料,2012(4).

[2]孟兰洲,苏春青.学困生的元认知特征分析及教育干预[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

[3]谢妮娜.小班化教学模式下初中生数学思维能力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4(12).

[4]杜德栎.教学激励性原则探析[J].教育探索,2004(3).

[5]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1.

[6]袁宝菊.对学困生的几点思考[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4(2).

[7]王小琳.克服恐惧——论教学勇气在学困生转化工作中的重要性[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转化策略学困生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转化”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