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 整合教材 灵动课堂

2018-04-09 11:46尹雪艳
考试周刊 2018年34期
关键词:关注学生

摘 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课堂打造成充满活力、畅所欲言、彰显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天堂。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是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关注学生;整合教材;巧用课件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过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数学课堂打造成充满活力、畅所欲言、彰显个性的空间,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课堂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天堂。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如何才能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呢?下面谈谈我在实际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 关注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是课堂教学走向成功的关键。学生在每一天上课前都是有知识基础的,这个基础就是学生今天的学习起点,经过师生40分钟的劳动,学生也是有学习终点的,这终点与起点的差就是这一节课的时效性。这个差越大,时效性也就越高。那么,课前关注学生的知识起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每次新课之前,我都要先了解学生,我分别找两个优等生、两个中等生、两个学困生,提前问一些问题,在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的前提下精心备课。课堂上,我更是时刻关注学生情感,用孩子的眼光、心理来思考课堂,让他们轻松地走进课堂,畅所欲言,快乐学习。

例如,在前一段时间教学五年级《因数与倍数》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学,自学完毕我提出要求:写出7的倍数,几乎所有孩子都迅速拿起笔认真地写起来,唯独一个孩子就愣在那儿,这孩子特聪明,我就笑着问:“你为什么不写?”

“老师,你又没说写到哪,怎么写?”

他话没说完,其他所有孩子都立刻放下笔,异口同声地说:“对呀,老师你没说写到哪呀。”

然后我就问:“我为什么要说写到哪?”

“写不完呀”

“那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怎样的?”

“无限的!”

“7有没有最大的倍数?”

“没有”

“那其他的数有没有最大的倍数?”

“都没有”

就这样,在我及时关注学生、了解一个学生所想的情况下,让全班学生很容易地发现了一个数的倍数的特征。有时可能课前挖空心思要突破的一个难点,课上孩子的一个说法就能让你豁然开朗。但有时即使做了这样那样的了解,也不可能了解所有孩子的思维。所以,当我在课堂上不知道学生说什么的时候,我就会问:“他说的是什么意思?谁听明白了,和我们说说。”“这是他的意见,谁能再跟我们讲讲。”

“这是谁谁的想法,你听懂了吗?你是怎么理解的?”这时,孩子经历的心路历程是什么,自己的想法先不说,要把人家的东西想明白,再清楚地表达出来。这样让孩子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表达,问题解决了,兴趣、能力也都有所提高。

另外,经过师生四十分钟的劳动,下课时一定要关注孩子学会了什么,即这节课的知识终点是什么,时效性怎样。因此,每节课我都让孩子谈谈收获,说说自己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关注学生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一件事,只有充分关注学生,才能做到因人因材施教,才能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时时感受和体验成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 整合教材

《新课程标准》对教材的使用提出建议:“教师要结合实际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和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教材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依据,新课标的教材注重知识的发展、探索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但教材的编写也受到地域、体系、课时等因素的限制。因此,教师在使用教材时,应融入自己的智慧,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设计出贴近生活、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百分数的认识》一课,教材创设了“谁来罚点球?”的问题情境,而对农村孩子来说罚点球并不是每个孩子都了解的。教学时,我对教材进行了大胆的整合,设计了“哪杯糖水最甜?”的问题情境:

课件出示三杯糖水

师:你能判断出哪杯糖水最甜吗?(生判断)

师:你是怎样判断的?(生说判断理由)

师:怎样才能准确地判断出哪杯糖水最甜呢?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有多少糖。

课件出示含糖量。

师:是不是糖最多的这杯最甜?(生:不是)

师:还要知道什么条件?

生:有多少水。

课件出示糖水量。

师:请在同学们小组内算一算,比一比,看看哪杯糖水最甜。

生讨论算法后,独立计算。

指生汇报:应先算出糖占糖水的几分之几,然后比大小。

生说计算及比较过程,师板书:

7÷25=725=28100

11÷50=1150=22100

5÷20=520=25100

所以:1號杯最甜。

师:怎么现在这么好比较了呢?

生:分母都是100。

师:28100表示什么?

生:糖占糖水的28100。

师引导学生说另一种意义:把糖水看作100份,糖占其中的28份。

分别指生说22100、25100所表示的两种意义。

师:像这种分母是100的分数还可以写成另一种形式,有会写的吗?

指一名同学写在黑板上:28%

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百分数。

整节课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兴致高涨地认识百分数,体会百分数的優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同时,也渗透了“数学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思想。

三、 巧用课件

《新课程标准》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生动活泼、主动的材料与环境。”为了适应新课标的要求,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教学,将传统的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化静为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主动的探究新知。例如:

一年级学习连减,公交车上有8个人,到八里桥站,从前门下车1人,从后门下车4人,问公交车上还有几人?同学们都知道还剩下3人,因为剩下的3人在课本上,同学们看得清清楚楚,是看到的3人,而不是算出来的3人。所以说这是一种静态的全直观教学,条件和结果都已经呈现,孩子不用计算,不用动脑,从图上一眼就能看到结果,孩子们会感到连减学习没有意义,无需动脑。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的半直观教学,就是结果不要让学生看到,要让他们算一算。教学中,我先给一年级的孩子呈现一辆车窗拉上窗帘的公交车,告诉孩子公交车马上要从起始站出发,有一些人上车了,孩子们跟老师一起数,共数了8个人,一年级的孩子很乐意和老师一起数数的。然后告诉孩子们,八里桥站到了,做成动态的从前门下车1人,又从后门下车4人。然后提问:你知道公交车里还有几人吗?孩子们列出算式8-1-4=3(人),得出的答案是自己动脑计算出来的。这样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养成积极动脑思考的好习惯。在学生计算出得数之后,我又设计成动态的形式把公交车的窗帘拉开,让剩下的3人展示出来,让孩子深信不疑:果然车上就剩下3人了,我算对了。此时此刻,孩子们不仅在不知不觉之中懂得了计算要检验,而且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感觉自己是很棒的,因为我计算的很准确,孩子的自信心也自然的逐步建立起来。

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形、情、境、理融于一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把教师的“导”与学生的“探”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总之,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是每一节课教学目标达成的关键,是我们每一位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共同追求。只有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彰显,言说才能得到充分表达,综合素质才能得到最全面的发展和完善。

作者简介:尹雪艳,安徽省宿州市,安徽省灵璧县灵西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关注学生
浅议数学教学中学习习惯的培养
关注学生生活学习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新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数感
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
浅谈初中体育教育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与个性发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