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晓庆
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新型内镜介入方式[1]。患者术后的遵医行为及出院后的自我护理能力对疾病的预后及并发症的发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延续性护理是患者出院后继续实施规范化康复护理的策略[2],依靠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高,提升自我效能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该研究选取笔者所在医院行组织黏合剂注射治疗的100例患者,分析延续性护理在出院患者中的应用方法。现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笔者所在科行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治疗的患者100例,年龄18~65岁。纳入标准:(1)确诊贲门失弛缓症;(2)在研究期间均接受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治疗,且手术顺利;(3)患者可正常交流沟通,小学以上文化水平,生活可完全自理;(4)自愿入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服用抗凝药物;(2)重要脏器功能有损伤或其他严重的恶性肿瘤、恶液质;(3)有神经精神疾病,生活无法自理。将样本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其中试验组男32例,女 18 例;年龄 18~65 岁,平均(34.26±3.24)岁。 对照组男 28 例,女 22 例;年龄 19~64 岁,平均(36.62±2.21)岁。患者性别、年龄、学历、种族、既往史、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 法
1.2.1手术方法 药物及物品准备齐全,确保内镜器械功能良好。按照麻醉、进镜、建立短隧道、切开、封闭隧道口的操作步骤完成手术,术中配合医师,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直至手术顺利完成。
1.2.2两组患者相同的护理措施 包括住院期间和出院当日实施护理评估,入院宣教,食管环形肌切开术专科护理措施,术前护理,术中配合及术后病情的观察及护理,疼痛的护理,出血、穿孔、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心理干预及舒适护理,出院指导。对照组分别于出院1周内和1个月后进行电话随访,共2次。
1.2.3试验组 出院后实施延续性护理,延长干预时间。具体包括:(1)关系的延续。科室成立延续护理小组,由1名专科医师、护士长和3名5年资以上且本科学历护士组成。所有成员均接受过延续性护理工作的培训,沟通能力强。专科医师和护士负责随访和问题的解决,护士长负责质量控制及协调。延续性护理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家庭支持系统的作用,使其做好自我护理的准备和技能掌握。(2)信息的延续。科室自制患者随访档案表单用于患者出院后信息的收集,出院当天由小组护士填写表单内容,建立档案。内容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该次住院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时间。讲解延续性护理的内容、出院后注意事项及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及观察。指导患者填写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和生活质量量表(SF-36),记录患者的健康问题。发放科室自制的《贲门失弛缓症POEM术健康教育手册》,内容包括术后饮食、活动、药物治疗、并发症的观察及预防、复诊时间等,指导患者阅读,为患者出院后的自我护理提供理论依据。(3)管理的延续。患者出院后,护士用电话对患者进行随访1个月,1次/周,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随着术后不适症状的消失和对知识的遗忘,部分患者往往出现麻痹大意心理,如进食粗糙刺激食物,剧烈运动,漏服药物或自行加量等。因此随访时继续给予疾病相关知识的宣教,增强患者对饮食、活动、服药等行为重要性的认识,对错误的行为及时纠正,并根据患者的薄弱点强化宣教内容。对于依从性差的患者缩短随访的时间间隔,并给予心理干预。患者每次的随访情况记录在随访档案上,制定下周随访重点,保证随访信息的连续性。(4)第四周由小组医护人员上门检查患者的身体情况,进一步强化患者对知识的掌握和重视程度,查漏补缺,并提醒患者定期来院复诊。
1.3观察指标及评价工具 两组患者出院当天和1月后复诊时,指导患者填写ESCA和SF-36量表。其中患者出院当天的ESCA和SF-36各维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1自我护理能力评估 应用自我护理能力量表(ESCA),该表分4个维度,健康知识水平、自我概念、自我责任感和自我护理技能,共43个条目,具有较高的信效度[3]。采用5分制,得分越高,能力越强。
1.3.2生活质量评估 采用生活质量量表 (SF-36)。该量表包含8个维度,36个条目,在生活质量的测评中具有较高的信效度[4]。患者根据自身情况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明生活质量越好。
1.3.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 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后ESCA评分比较 患者出院当日ESCA各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1个月时试验组ESCA各维度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生活质量SF-36各维度比较 患者出院1个月,试验组SF-36各维度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后ESCA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患者出院时及出院1个月后ESCA评分比较(,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出院当日比较,#P<0.01。
项目 出院当日 出院1个月 t值 P值试验组(n=50) 对照组(n=50) 试验组(n=50) 对照组(n=50)健康知识水平 39.41±4.52 40.12±4.48 48.22±4.12*# 41.82±3.62 7.94 <0.01自我概念 19.34±4.21 19.72±4.12 27.22±3.86*# 21.12±2.21 9.86 <0.01自我责任感 14.54±3.22 14.52±3.16 27.82±4.16*# 18.58±3.34 14.23 <0.01自我护理技能 20.68±3.14 20.62±3.12 33.14±5.62*# 24.22±3.21 12.56 <0.01
表2 两组患者出院1月生活质量SF-36各维度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出院1月生活质量SF-36各维度比较(,分)
组别 n 躯体功能 躯体角色 身体疼痛 社会功能 情绪角色 心理健康 生命力 总健康状况试验组 50 27.16±1.12 6.82±1.16 3.64±1.46 6.76±0.96 5.26±0.14 20.68±1.52 14.56±0.93 17.96±1.35对照组 50 21.54±5.24 5.84±1.32 4.94±2.32 6.58±1.02 4.74±1.05 20.58±2.36 14.21±1.86 14.51±1.42 t值 8.014 8.341 8.683 8.121 8.645 8.326 8.016 7.862 P 0.014 0.026 0.031 0.019 0.028 0.024 0.015 0.034
3.1延续性护理对患者自理能力的影响 自我护理的本质在于患者对健康的自我责任的认知,关键在于患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3]。因此患者的参与对于治疗措施的制定及出院后的执行力意义重大。两组患者在院时均给予贲门失弛缓症食管环形肌切开术治疗的常规护理措施,出院当日两组的自我护理能力ESCA各维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在患者出院后继续实施延续性的护理措施,出院1个月ESCA各维度评分差异显著。延续性护理主要通过现有的通信工具及上门随访等方式实施。目的在于使患者在变换休养场地时仍然能够得到高质量的护理服务,即使离开医院,仍然能够解决出院后的健康问题[5]。主要的工作方法是为出院后患者提供科学的术后护理知识及注意事项。通过追踪,及时纠正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并提供交流平台,鼓励患者及时电话咨询,激发患者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我护理能力,监测患者的病情变化,为突发情况救治赢得时机。
3.2延续性护理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原发性消化系统运动功能障碍疾病,临床表现为吞咽困难、胸骨后不适、呕吐、食物反流等,对日常饮食、活动及服药等活动有其特殊的要求,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该试验两组患者出院当日SF-36各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干预1个月后,SF-36各维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延续性护理注重患者及家属技能的传授,可以使院内护理干预继续执行。同时针对患者的病情康复和个体差异,追踪调整,不断提高患者及家属的知识水平及护理能力。延续护理实施过程中医护患之间的沟通与协调,便于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措施[7]。告知患者按时复诊,防止病情的反复。以患者的需求为主,兼顾生理、心理、社会各个方面,提供全方位整体护理服务。开展多层次的家庭护理,提高生活质量[8],有助于提高患者信心和积极性。
[1]陈德花,石秀菊,王静.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术后并发症观察及护理合[J]. 护士进修杂志,2013,28(24):2256.
[2]余艳,刘玉环,朱桂菊,等.延续性护理对COPD稳定期患者自我效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3,17(18):78-81.
[3]苟晓梅岳爽,吴桂芳,于晓燕,等.延续性护理对肝硬化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西部医学,2015,27(1):147-149.
[4]刘云,王青尔,史文洁,等.腹膜透析患者生活质量量表的编制与信效度检验[M].中国护理管理,2016,16(12):1649-1654.
[5]马双,江艳,赵静,等.延续性护理对食管癌家属不良心理及患者照护能力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22):44-46.
[6]岳李,顾萱,杜冰.POEM术后迟发性穿孔的护理要点[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7):241-242.
[7]何佩仪,龚小云,雷娟娟,等.延续性护理干预对癌痛患者服药依从性及疼痛治疗效果的影响[J]. 广州医药,2015,46(1):55-57.
[8]吴茜,毛亚芬,施雁.对构建医院-社区-家庭慢性病延续性护理模式的思考[J].中国护理,2013,13(8):9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