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土地流转知识图谱研究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18-04-09 06:20范怀超崔久富
关键词:城镇化土地节点

范怀超,崔久富

(西华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9)

推进土地流转,可以盘活农地资源,防止土地抛荒,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吸引多元化主体资本进入农村,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生产,实现农地增效、农民增收与农村稳定。1982年,我国第一个有关“三农”问题的1号文件正式出台,标志着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确立。此后不断完善发展,逐步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并将土地的承包期进一步延长为30年不变。村庄内部人口流动的频繁性与农地调整的阶段性冲突,使得该制度面临严峻的挑战。为此,党中央在1993年首次提出“少数第二、第三产业比较发达,大部分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并有稳定收入的地方,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依法有偿转让”[1],这一举措拉开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帷幕。截止2016年6月底,全国承包耕地流转面积已超过承包地的1/3,在一些沿海地区已经达到1/2[2]。面对我国土地流转总体呈现加快态势,及时梳理和总结国内土地流转研究的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趋势,对当前我国土地流转的实践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当前国内土地流转研究多集中于土地流转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应对的策略等微观视角,较少地从宏观视角鸟瞰我国土地流转研究的脉络结构和动态趋势。因此,适时地调整学术研究视角,对土地流转研究的横向比较与纵深发展来说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以近30年CNKI数据库收录的1 083篇土地流转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为样本数据,分析国内土地流转研究的现状,识别研究的热点,探寻研究的演进路径,把握研究的趋势前沿,诊断研究的薄弱环节,以廓清土地流转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

1 样本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样本来源

2017年2月17日,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由于农地流转从属于土地流转的范畴,故以“篇名=土地流转”和“篇名=农地流转”为节点,匹配方式选择“精确”,文献来源年限设为2016年(含)之前,期刊来源类别为CSSCI,共检索获得相关文献1 088篇,经过比对筛选,删除检索结果中包含会议通知、专题讨论等无关信息,获取有效文献1 083篇。之所以选取“篇名”作为检索节点,是为了保证样本数据的准确性。当然,从信息检索的查全率和查准率来看,条件设定越严格,查准率就会越高,而查全率就会越低[3]。同时,还值得指出的是,期刊来源类别仅选取CSSCI,是因为该类别收录的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能代表当前学界关于土地流转研究的现状和趋势。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由美国德雷塞尔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教授(Chaomei Chen)研发,应用Java语言开发的一款信息可视化软件,它主要基于共引分析理论(co-ciation)和寻径网络算法 ( pathFinder) 等,对特定领域文献 (集合) 进行计量,以探寻出学科领域演化的关键路径及其知识拐点,并通过一系列可视化图谱的绘制来形成对学科演化潜在动力机制的分析和学科发展前沿的探测[4]。借助该分析工具,将检索处理后的样本数据按照规定的格式导入,参数设置时间(Time slicing)为1990—2016年,时间切片(Years per slice)为1年,节点阈值(Top N per slice)选择Top30,运用最小生成树算法(Minimum Spanning Tree)的网络裁剪(Pruing)策略,对研究主题的作者(Author)、机构(Institution)、关键词(Keyword)、突现词(Brust term)等节点类型(Node Types),聚类、共现分析获得文献时区分布、科研力量分布、机构分布、热点主题与趋势前沿等可视化信息图谱。

2 我国土地流转研究进展

2.1 研究变迁路径与国家政策演变的高度契合性

我国土地流转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1979—1982年,土地流转是明令严禁的,这一时期的土地流转具有隐蔽性与非法性;1982—1987年,我国农村改革史上第一轮“五个1号文件”出台并实施,从政策层面上肯定了我国农村土地流转;1988—2002年是我国土地流转的探索阶段,也是法律开禁阶段,1988年对《宪法》和《土地管理法》进行了修改,指出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首次从国家法律高度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了肯定。土地政策的变化,引起了学者关注和研究,故CNKI文献收录开始出现。2003—2007年,是我国土地相关法律规范和政策助推阶段,《中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以及农业税的废止,拓宽了土地流转研究视角的广度,增进了土地流转研究层次的深度,促使土地流转文献发文量波动增加。2008年至今是我国土地流转规模扩大、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时期,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 的土地流转形式,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5],强化了土地流转研究的学术“敏感度”,文献收录量急速增加(见图1)。2010年中央1号文件规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使得土地流转研究的热度达到顶点,全年文献收录131篇,之后有所回落,但年文献收录量一直维持在100篇左右。由此可见,我国土地流转研究的变迁路径与国家政策的演变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2.2 研究机构分散且科研合作有待深化

随着土地流转研究的兴起,从事该主题研究的学者队伍不断壮大,及时发掘领域内科研的核心力量,对我国土地流转研究的深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统计(见表1),贵州大学的洪名勇教授、华南农业大学的罗必良教授、华中农业大学的钟涨宝教授、天津大学的许恒周教授、中南大学的李中博士以及湖南农业大学的曾福生教授在该领域内发文量均达到10篇以上,成为土地流转研究领域的中坚力量。师生合作,联合发文是其重要特征,初步形成了以洪名勇、龚丽娟为代表的贵州大学作者群,罗必良、胡新艳为代表的华南农业大学作者群,曾福生、夏玉莲为代表的湖南农业大学作者群等,这部分学者及其团队在土地流转制度、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抛荒成因、土地规模经营策略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表1 土地流转研究发文量前20位作者

衡量学者在一个研究领域的学术贡献度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有两个:文献高被引频次与H指数。据CNKI数据库高被引频次统计分析显示(表2),文献的高被引作者与上述科研核心力量的组成略有出入。究其原因,政策导向、发文时间是其重要影响因素,叶剑平教授、黄祖辉教授、张照新主任的文献发表时间较早,为后继学者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因此文献被引频次高。H指数则是指一个学者发表的NP篇论文中,如果有H篇论文的被引次数都大于等于H,而其他(NP-H)篇论文被引频次都小于H,那么此学者的科研成就的指数值为H[6]。故计算可得,洪名勇教授、钟涨宝教授的H指数为9,是该研究领域学者中最高的指数值,李中、罗必良教授的H指数值均为8,这与上述科研核心力量的组成分析是基本一致的。

表2 土地流转研究高被引文献前20位作者

图2是土地流转研究机构的共现网络图谱,节点为研究机构名称,节点大小代表发文量,节点环表示年轮,标签字号大小代表中心性,边描述机构的合作[7]。由此可见,南京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是土地流转研究的核心机构。这表明,高等院校已然成为土地流转研究发文量的主体,而科研机构的学术影响力有待提高。同时,该图谱显示Network:N(节点)=292,E(边)=50,Density(网络整体密度)=0.001 2,说明我国土地流转研究的机构分散,研究主体之间合作较少,缺乏必要的学术交流和科研合作,尚未形成高度聚集的科研群体。

3 我国土地流转研究的知识图谱

3.1 土地流转研究的热点分布

运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土地流转研究文献的高频关键词节点进行聚类、共现分析,我们可以准确识别当前土地流转研究领域内的热点主题。表3为土地流转研究的前20位高频关键词列表,“土地流转”出现375次,“农地流转”出现212次,词频数远远高于其他关键词,是土地流转研究的显著标签。

表3 土地流转研究高频关键词排序

仅以土地流转研究的高频关键词排序并不能完全表现出该研究的热点分布,我们还需要采用共现分析的研究方法,来进一步挖掘关键词之间的中介中心性。中介中心在土地流转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3)中具体表现为,土地流转、城镇化等节点大小代表着关键词频数的多少,任意两节点间连线的粗细代表着节点间的关联度。因此,基于关键词频数与中介中心性的综合分析,土地流转(375,0.73),农地流转(212,0.67),规模经营(26,0.23),土地承包经营权(25,0.13),现代农业(9,0.11)是土地流转研究的热点主题。

3.2 土地流转研究的薄弱环节

通过对我国近30年土地流转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该研究已然引起了国内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和积极探索,并从不同研究层面和视角取得了丰硕的有益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建构和充实了国内土地流转研究的理论体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指导和推进了各级政府的发展实践。但笔者认为,我国土地流转研究仍存在以下3个方面的薄弱环节:

一是本土化研究语境有待完善。“土地流转”一词在一定程度上是派生于我国特有的国情和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过程,而国外专家学者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研究农地制度时很少使用“土地流转”这一概念,主要集中在“买卖、租赁、抵押”等土地交易方面。因此,学习和借鉴国外有益经验的前提是必须坚持我国现行土地制度,方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二是规范化法理机制有待健全。我国现行的土地所有制为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它包括国有土地和农村集体土地两部分。其中,土地流转主要是指农村集体土地家庭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属性究竟是债权还是物权,至今尚未以法律的形式进行明确界定,这也为土地流转纠纷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三是理论与实践的协同性有待提高。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经济与社会因素差异显著。部分地区为了发展规模化与集约化的现代农业,往往忽略自身的农业发展实际,盲目追求理论上的土地流转效率和农业经营规模,从而使得土地流转的理论研究与发展实践发生“错位现象”。

3.3 土地流转研究的演进路径与前沿趋势

Citespace的关键词时区视图是从时间维度上展现研究路径的演进,显示共引网络节点随时间变化的结构关系,呈现文献关键词的首次出现时间以及分布特点。分析关键词时区视图不仅可以直观地把握研究的发展动态,还可以辅之以词频探测技术,将词频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主题词中探测出来,并依靠词频的变动趋势,来确定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7]。

3.3.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土地流转研究的起点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我国开展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经营方式,是符合世界范围内历史与实践发展规律的[8]。整合图4、图5中的关键词信息发现,“家庭联产承包制(4.1247)”、“两田制(6.6683)”、“土地承包期(4.6385)”等突现词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研究演化路径中的重要节点。具体表现为,我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源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农民的智慧创造,1978年小岗村18位村民将村内集体土地分开承包,打破了人民公社时期“一大二公”的低效生产方式,开创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先河。此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行农村改革,实行责任制的规定,并首次规定“联产承包、双层经营体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一项基本制度”[9]。1998年十五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使用“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提法,确立了家庭承包经营成为责任制的唯一形式,使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最终确立。同时,为配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缓和人地矛盾,中央提出延长土地承包期,由最初的15年延长到30年不变。一些地方在“大稳定、小调整”原则的指导下,探索出了“口粮田”、“责任田”并存的“两田制”,以调节人地动态占有不均的矛盾。

3.3.2“适度规模经营”是土地流转研究的核心

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业经营模式,难以满足规模化、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要求,适度规模经营应运而生,土地流转势在必行。整合图4、图5中的关键词信息发现,“土地经营(12.3012)”、“种田能手(3.9829)”、“农户规模经营(3.5549)”、“土地使用权(10.435)”、“土地使用权流转(3.5852)”、“适度规模经营(3.5901)”等突现词是适度规模经营研究演化路径中的重要节点。具体表现为,1984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鼓励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孕育了我国土地流转的萌芽。1993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第一次提出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允许土地依法有偿流转,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规模经营,揭开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序幕。1995年中央农村工作文件进一步补充,“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根据农民的意愿,积极稳妥地发展多种形式的良田适度规模经营”。随后,中央涉农文件几乎每年都提到规模经营,但仅限于政策层面指导,流转的实践层面则表现的不愠不火。直到2008年,中央1号文件首次鼓励性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将适度规模经营的适用范围不再局限于沿海发达地区,各地区迅速响应政策号召,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实践路径,促使学术界掀起了讨论的热潮。

3.3.3“新型城镇化”成为土地流转研究的前沿趋势

新型城镇化可以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强劲动力,从而协调推进“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10]。反之,土地流转又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了充分的资源保障和空间支持。土地流转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连接城镇化与农业规模化的桥梁和纽带。整合图4、图5中的关键词信息发现,“市场经济体制(3.5917)”、“劳动力转移(3.5054)”、“城镇化(4.0975)” 等突现词是土地流转研究演化路径中的热点前沿。具体表现为,党的十六大报告将实现城镇化的视角定位于农村人口城镇化,提出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11],这一报告为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数年,城镇化速度持续加快,城镇流动性人口急剧增长与城镇用地面积“摊大饼”式扩大,导致土地利用效率下降。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适时提出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并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明确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具体工作部署,细化新型城镇化的实现步骤,规划显示了我国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决心。据2016年统计公报显示,2016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7.35%,比上年末提高1.25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1.2%,提高1.3个百分点。但是,仍与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如何有效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整合闲散农村宅基地,综合提高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需要社会各界的进一步探讨和实践。

4 结 论

运用文献计量的研究方法,对CNKI数据库收录近30年的1083篇中文核心期刊进行可视化的知识图谱分析,可以直观的获悉我国土地流转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结果发现:从研究进展来看,我国土地流转研究承合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土地制度,起步较晚,阶段性、聚合性特征明显,特别是近年来,研究热度持续走高,并初步形成了以洪名勇教授、罗必良教授、钟涨宝教授等为主体主要科研力量群,为土地流转研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但我们也难以忽略校际间科研学者缺少合作,院校机构科研能力参差不齐的不争事实,“补短板”、“强合作”、“务创新”是其向好发展的应对之策;从研究的知识图谱来看,规模经营、现代农业是我国土地流转研究的热点主题,也是我国农业未来的主攻方向,而新型城镇化则是我国土地流转研究的前沿趋势,我国土地流转研究的知识脉络结构日臻完善,尚有“土地流转”本土化的研究语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益属性以及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协同性等薄弱环节亟待加强。

参考文献:

[1]刘守英.直面中国土地问题[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025.

[2]刘婉婷.韩长赋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就《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答记者问[N].农民日报,2016-11-04.

[3]李杰,陈超美.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6:15-114.

[4]陈悦,陈超美. Citespace知识图谱的方法论功能[J].科学研究,2015(2):244.

[5]罗先智.浅议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J].中国经济问题,2009(01):64-66.

[6]HIRSCH J E.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SA.2005,102(46):69-72.

[7]黄鲁成,王凯,王亢抗.基于CiteSpace的家用空调技术热点、前沿识别及趋势分析[J].情报杂志,2014(02):40-43.

[8]张路雄.耕者有其田[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38-46.

[9]浙江省农经学会课题组.对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体制的再认识[J].农村经济与社会,1992(01):45-48.

[10]徐美银.农民工市民化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互动关系研究[J].社会科学,2016(01):42-51.

[11]江泽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02(22):3-19.

猜你喜欢
城镇化土地节点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我爱这土地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概念格的一种并行构造算法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家乡的城镇化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
分土地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