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甜莉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二年级《教室有多长》。
【教学过程】
师:如果要给我们教室从后至前装一根电线,需要知道什么才能知道要买多长的电线呢?
生:需要知道教室有多长。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教室有多长”)
师:请你上来指一指,这个长度是从哪里到哪里?
【设计意图:用买电线引入新课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指一指”让学生知道教室的长指哪部分,自然地引出课题。】
师:(指墙角线)从地面这个点到对面哪个点是教室的长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指着地面)定好这个点,谁来帮我找到对面的点?
(继续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定这个点呢?
(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你们看老师事先贴好的5条电线,是不是教室的长呢?
生:是的。
师:这5条线一样长吗?
生:一样长。
【设计意图:三次请学生上来指一指,重在让学生体验“什么是教室的长”,同时感受位置变了,教室的长不变。】
师:你想用身边的什么工具来测量教室的长呢?
生:用尺子测量。
师:(板贴两把尺子)用尺子测量,看看教室长度有几把尺子长。
师: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也可以用数学书来测量,看有几本书长。
师:(板贴两本数学书)数学书确实是身边的工具,看看教室长度有几本书长。
生:还可以用脚印去量一量,看有几个脚印长。
师:(板贴两个脚印)看看教室长度有几个脚印长。
生:用铅笔摆一摆,看看用了几支铅笔。
师:(板贴两支铅笔)看看教室长度有几支铅笔长。
【设计意图:在明确了什么是教室的长后,讨论测量工具,让学生在交流中明确“用什么工具测量”,为后面小组活动有序地展开做铺垫。】
●活动一测量教室的长度
1.小组第一次测量。
(组长带着组员找到场地,开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拍照记录)
师:老师拍了同学们测量教室长度时的照片,我们看一看他们量得准不准?
2
.学生讨论测量注意点。
师:有这样测量的吗?
师:数学书这样重叠可以吗?分开摆标准吗?
生:不能重叠,要紧挨着。
(板书:紧挨着)
师:怎样保证紧挨着,这个位置怎么记住它?
生:先做个记号再接着放,做记号能保证紧挨着。
(板书:做标记)
师:摆着摆着,像这样有点倾斜可以吗?
生:要摆放直。
(板书:直着量)
师:你刚才摆了几下?
生:要有人数。
(板书:计数准确)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主要是进行“再创造”,这个过程必须是学生自己主动去完成,而不是外界所强加。学生通过第一次测量,实现对“怎么测量教室”的“理解”与“消化”。】
3.学生汇报。
师:请组长汇报你们组的测量数据。
生:我们小组用的测量工具是尺子,测量的结果为教室的长度是52(54)把尺子的长度。
生:我们小组用的测量工具是书本,测量的结果为教室的长度大概是48(46)本书的长度。
生:我们小组用的测量工具是脚印,测量的结果为教室的长度大概是70(81)个脚印的长度。
……
师:同样是尺子,相差2个,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
生:没有紧挨着,没有直着量。
师:同样是脚印,相差11个,可能出现了什么情况?
生:没有紧挨着,没有直着量。
师:会相差这么大吗?还有可能是什么情况?
生:计数不准确。
小结:测量时要紧挨着、直着量、计数准确。
师:不同工具,书摆48次,铅笔摆58次,为什么?
生:教室一样长,测量工具越短,测量次数越多。测量工具越长,测量次数越少。
师:如果用橡皮呢?用旗杆呢?
【设计意图:活动体验课非常考验教师组织教学的能力,因此我从“第一次测量→讨论测量注意点→学生汇报”入手,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体验“怎么测量”。在最后“学生汇报”环节,引导学生从相同工具的差距和不同工具的差距发现问题,加深对标准的认识:教室一样长,测量工具越短,测量次数越多。】
●活动二摆一摆看谁摆得高
师:现在请两位同学上来摆,其他同学当观众,活动中可以鼓掌,可以加油,但不可以离开位置。看看哪个组观看最文明。
师:1、2、3……停,你们摆了几个薯片筒?
小红:3个。
小明:4个。
师:看来薯片筒数量不同时,数量多的高一些。吴老师拿走1个怎么样?
师:数量相同一样高。
师:张老师也在5秒内摆了4个薯片筒。同学们猜一猜,张老师摆得高?还是小明摆得高?
生:一样。
生:不一样,张老师摆的高。
师:同样是4个薯片筒,为什么张老师摆得高一些呢?
生:张老师的每个薯片筒高一些,小明的每个薯片筒矮一些。
小结:个数虽然相同,薯片筒的高度不一样,总高度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为什么这样设计呢?表面是将课后第1题和第2题进行整合,实质是把数量和度量巧妙联系起来。小红和小明的对比,让学生感受“薯片筒相同时,数量多的高”;小明和张老师的对比,让学生感受“个数虽然相同,薯片筒的高度不一样,总高度也不一样。”】
●活动三估一估人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1.认识头长、身高。
出示:小芳是一名二年级学生,估一估小芳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估一估吴老师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师:读了之后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师:头长指哪段呢?
(请学生上来指一指)
师:身高是指从哪个位置到哪个位置?
生:从头顶到脚。
2.学生自估,手势展示身高是几个头长。
师:观察、估计小芳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生:小芳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5个头长。
师:观察、估计吴老师的身高大约是自己的几个头长?
生:吴老师的身高大约相当于自己的7个头长。
3.小结。
师:小芳的身高是用什么来度量的?(头长)这个头长就是一个度量单位。
师:吴老师的身高是用什么来度量的?(头长)吴老师头长就是一个度量单位。
师:这两个度量单位一样吗?(不一样)
【设计意图:我为什么要把课本上的人物换成所在学校的学生和老师呢?当陌生的人物变成熟悉的面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了很大提高。请学生上来指一指,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头长和身高。两次估计后,引导学生发现头长是度量单位。】
师:今天的数学课,我们进行了三个活动,你学会了什么?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收获。
生:我学会了可以用不同工具测量教室的长度。
生:我知道了一个教室大概有70个脚印那么长。
师:根据大家的测量结果,老师知道了电线应该买多少个脚印长,现在老师上街去买,你们觉得老师能完成这个任务吗?我们来现场模拟一下。
师:老板我想买70个脚印长的电线。
老板:脚印带了吗?
师:看来完成这个任务,要随身带度量工具,那数学家买线可不像我们这么麻烦,他会创造一个固定的度量单位,我们明天再学习。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梳理新知,本节课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之前的准备课,重在体验度量单位。通过模拟买电线的场景,引出固定的度量单位,调动学生往后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将前后知识进行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