吡唑醚菌酯合成研究进展

2018-04-09 07:48范龙涛彭效明居瑞军晁建平刘书延徐焕文刘力磊
现代农药 2018年2期
关键词:氯苯苯基吡唑

张 凯 ,范龙涛 ,彭效明 ,居瑞军 ,晁建平 *,刘书延 ,徐焕文 ,刘力磊

(1.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北京 102617;2.河北三农生物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石家庄 050000)

吡唑醚菌酯(pyraclostrobin)又名唑菌胺酯,由德国巴斯夫公司2001年首先在德国、英国、法国上市。其化学名称:N-[2-[1-(4-氯苯基)-1H-吡唑-3-基氧甲基]苯基](N-甲氧基)氨基甲酸甲酯。其化学结构式如图1所示。吡唑醚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广谱、高效、低毒,对非靶标生物安全,对环境友好。自吡唑醚菌酯上市销售以来,市场份额快速上升[1]。其2014年全球销售额达峰值10亿美元,2015年全球销售额达8.5亿美元,在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中位列第二。目前,吡唑醚菌酯单剂及众多复配制剂已在全球80多个国家100多种作物上进行了登记,其应用范围在稳步扩大[2]。

图1 吡唑醚菌酯结构式

吡唑醚菌酯的主要剂型有:水分散粒剂、悬乳剂、乳油、悬浮剂、悬浮种衣剂等。其还可以制成油悬浮剂、粉剂、膏剂和可湿性粉剂等剂型[3-4]。巴斯夫欧洲公司在中国已经推出了10个吡唑醚菌酯产品,单剂产品包括250 g/L乳油、18%悬浮种衣剂、9%微囊悬浮剂,复配制剂配伍品种包括灭菌唑、烯酰吗啉、氟唑菌酰胺、啶酰菌胺、甲基硫菌灵、氟环唑、代森联等[5]。

吡唑醚菌酯在拉丁美洲、北美自由贸易区、欧洲、亚洲等全球主要市场销售,2016年亚洲市场仅占其全球市场的5.5%。其在中国的市场尚未得到有效开发,从目前国内吡唑醚菌酯的使用来看,其主要用于果蔬,在大田作物上应用较少[6]。因此,只要合理开发使用,吡唑醚菌酯在中国仍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

1 吡唑醚菌酯的合成

已有不少期刊和专利介绍了吡唑醚菌酯的合成方法,综合比较吡唑醚菌酯的合成方法,将其归纳为以下2条合成路线。

1.1 合成路线1

合成路线1见图2。

图2 吡唑醚菌酯合成路线1

该工艺路线以邻硝基甲苯为起始原料,经溴化得到邻硝基苄基溴(中间体1);中间体1与中间体1-(4-氯苯基)-3-羟基吡唑(中间体2)发生醚化反应,所得中间体2-[(N-4-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硝基苯(中间体3)还原得相应的羟胺(中间体4),中间体4再与氯甲酸甲酯、硫酸二甲酯经N-羧基化、O-甲基化反应得到吡唑醚菌酯[7]。中间体3、中间体4是此合成工艺的重要中间体,是该工艺工业化的关键[8]。

对于2-[(N-4-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硝基苯,李艳芳等[9]以邻硝基苄基溴和1-(4-氯苯基)-3-羟基吡唑为原料,在碱性水溶液和有机溶剂组成的混合液中进行反应,产物中间体3因在混合液中溶解度小而析出,直接过滤、洗涤、烘干处理,无需重结晶。该方法反应时间短,后处理简单,反应收率在91.3%以上,易于工业化生产。巴斯夫公司在其申请的专利中介绍,在非质子溶剂存在下,邻硝基甲苯溴化得到邻硝基苄基溴,不经分离,在碱存在下与1-(4-氯苯基)-3-羟基吡唑反应制备2-[(N-4-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硝基苯[10]。制备过程中,通过优化投料比来抑制副产物的生成,该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得中间体纯度较高。其中,溴化反应收率为58.1%,醚化反应收率为85.6%。

兰世林[11]按照此路线对吡唑醚菌酯的合成工艺进行了探索研究,通过改进实验条件,减少有机溶剂使用种类,缩短反应时间,使得该路线生产成本略有下降。以邻硝基甲苯计,所得产物吡唑醚菌酯总收率达到46.2%。

陶贤鉴等[12]对此路线中的关键步骤溴化、还原反应进行深入研究。通过降低转化率,提高选择性的方法,减少溴化步骤副产物,溴化反应收率为85.0%;在还原反应中,向2-[(N-4-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硝基苯的DMF溶液中加入少量亚磷酸三乙酯及非晶体催化剂Ni-Ce-P,并通入氢气,有效减少还原副产物的生成,还原反应收率为92.4%。吡唑醚菌酯的质量分数大于95.0%,以反应原料对氯苯肼计,反应总收率大于48%。经过工艺改进,提高了产品品质,工艺操作简便顺畅,且生产成本有所降低,可用于工业化生产。

张永臣[13]对该合成路线各个反应步骤的不同合成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反应的一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对关键步骤溴化、还原进行了优化。溴化反应以NBS为溴化剂,溴化收率为60.4%;还原反应以Pt/C为催化剂,还原收率为92.5%。吡唑醚菌酯总收率为49.4%(以邻硝基甲苯计),质量分数大于97%。

徐平平[14]也对吡唑醚菌酯合成路线中关键步骤溴化及还原反应进行研究。在溴化反应中,采用双氧水/溴化氢为反应体系较采用四氯化碳/NBS体系溴化效果好,成本低,且毒性小;还原反应以丙酮为溶剂,采用锌粉/氯化铵还原,反应成本相对较低,且安全,溶剂可以回收利用。

张斌斌[15]在其论文中对该路线中溴化、还原工艺进行优化。以氯苯做溶剂,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双氧水/溴化氢为溴化体系进行溴化,反应收率达57.8%;还原反应以异丙醇为溶剂,N2保护下,在锌粉/氯化铵体系中反应20 h,还原反应收率约83.0%。

巴斯夫公司报道了吡唑醚菌酯制备过程中的硝基还原反应。将硝基化合物悬浮或溶于甲基叔丁基醚中,向其中加入负载于氧化铝的钌催化剂(质量分数5%),15℃时,水合肼还原硝基化合物成相应羟胺[16];专利CN103415508B中催化体系变换为5%Rh/C催化剂(含水量59%),溶剂为甲基叔丁基醚,还原剂为水合肼。室温反应2 h后,经柱分离得到中间体4,质量分数为99.2%[17]。虽然这2种方法的羟胺收率均较高,但钌、铑催化剂本身价格昂贵,产物分离需采用柱色谱工艺,难以工业化。

1.2 合成路线2

合成路线2见图3。

图3 吡唑醚菌酯合成路线2

该工艺路线先将邻硝基甲苯还原成邻甲基苯基羟胺(5),再与氯甲酸甲酯、硫酸二甲酯经N-羧基化、O-甲基化反应得到N-甲氧基-N-(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7),然后进行苯环侧链溴化得中间体8,最后与1-(4-氯苯基)-3-羟基吡唑醚化得到吡唑醚菌酯。

该路线的特点是先还原后溴化。邻硝基甲苯中的硝基在微酸性条件下(如在NH4Cl溶液中),可以还原得到邻甲基苯基羟胺。采用锌粉进行的还原反应收率较低,三废多,后处理比较麻烦;高压加氢还原对设备要求较高;采用铂碳加氢还原,催化剂价格昂贵,生产成本较高,催化剂容易失活。因此,还原反应是本工艺路线的关键步骤。

李仲英等[18]以乙醇为溶剂,在30℃条件下,采用Zn/NH4Cl还原体系于氮气保护下进行硝基还原反应,还原收率达60.8%。

洪湖等[19]在李仲英研究基础上对还原反应投料比及滴加方式进行优化。为避免还原产物的损失,采用二氯乙烷萃取羟胺,萃取液干燥后直接进行后续反应,得到较羟胺稳定的N-羟基-N-(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6),2步反应收率达71%,质量分数为98%。

陈明明[20]通过实验优化了该路线中关键步骤还原反应、溴化反应。还原反应以无水乙醇为溶剂,锌粉/氯化铵为还原体系,通过调整物料配比、滴加速度等,使得所制邻甲基苯基羟胺质量分数达91.2%。邻甲基苯基羟胺不经分离纯化,直接与氯甲酸甲酯反应,2步收率80.6%;溴化反应中,N-甲氧基-N-(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NaBrO3、NaHSO3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1∶1,引发剂选用偶氮二异丁腈,在温度为60℃时反应3 h,溴化产物(中间体8)液相色谱归一质量分数为87.9%。该合成路线总收率为47.8%,质量分数大于99.5%。

李清[21]也对该工艺中还原、溴化反应进行优化改进。还原反应以水合肼为还原剂,在氮气保护下,于0~5℃反应6.0 h,得邻甲基苯基羟胺。还原反应最佳物料配比:n(甲苯)∶n(镍粉)∶n(水合肼)=1.0∶0.4∶2.0。溴化反应选用NBS为溴化剂,以CCl4为溶剂,N-甲氧基-N-(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NBS、过氧化苯甲酰三者物质的量之比为1.00∶1.02∶0.50。溴化反应收率为87.3%。合成路线2总收率大于56.7%。

王陈敏[22]采用该合成路线,以邻硝基甲苯和1-(4-氯苯基)-3-羟基吡唑为原料合成吡唑醚菌酯,并对其中关键步骤进行研究讨论。还原反应采用锌/氯化铵体系,通过适当降低邻硝基甲苯转化率,以提高邻甲基苯基羟胺(中间体5)的选择性。由于羟胺不稳定,还原反应所得粗品直接进行下一步反应。2步反应收率为76.0%。对于溴化反应,通过优化投料比,来达到提高收率及产物品质的目的。实验证明,当N-甲氧基-N-(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与NBS物质的量之比为1∶1~1∶1.2时,溴化收率可达90.0%。吡唑醚菌酯的总收率为62.0%(以邻硝基甲苯计)。

黄金祥等[23]以锌粉为还原剂,以合金微纳米粉体作为催化剂进行硝基还原,控制温度为55~65℃,加入少量正丙胺以提高羟胺的选择性。

2 结论

对比吡唑醚菌酯的2条合成路线,可以看出,路线1先溴化再与1-(4-氯苯基)-3-羟基吡唑进行醚化,即先构建2-[(N-4-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硝基苯,再进行硝基还原等来实现目标产物的合成。在这一合成工艺中,由于过早引入了价格相对昂贵的1-(4-氯苯基)-3-羟基吡唑,使得工艺总成本有所提高,降低了其竞争力。而合成路线2则先构建吡唑醚菌酯分子中邻二取代苯基结构单元,然后再与1-(4-氯苯基)-3-羟基吡唑进行醚化反应制备吡唑醚菌酯。该路线总成本较路线1要经济一些,更具有竞争力,也更有利于工业化生产。在工艺路线2中,综合考虑还原、溴化反应和总收率,王陈敏的研究工艺较好。路线1、路线2中部分反应的原理尽管类似,但原料却有所不同,反应结果也会存在差异。最终合成路线的选择,取决于开发者对反应工艺的研究及其所选择的实际工艺综合成本。

[1]杨丽娟,柏亚罗.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吡唑醚菌酯[J].现代农药,2012,11(4):46-50.

[2]Phillips McDougall.Agriservice Products Section—2015 Market[R].Phillips McDougall,2016.

[3]Tomlin C D S.The e-Pesticide Manual[DB/CD].16th ed.Brighton:British Crop Production Council,2011.

[4]Alan Baylis.Agrochemicals Coming Off-patent 2012—2016[R].London:Informa UK Ltd,2011:68-70.

[5]农业部农药检定所.农药登记数据[EB/OL].[2017-09-25].http://www.chinapesticide.gov.cn/hysj/index.jhtml.

[6]Phillips McDougall.Active Ingredient Results Presented by Country[DB/OL].[2017-09-25].http://www.agraspire.com/searchByProduct_detail.asp.

[7]李清,李巍,刘东志,等.吡唑醚菌酯的合成研究[J].化学工业与工程,2016,33(1):45-50.

[8]唐建刚.2-[(N-4-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硝基苯合成研究进展[J].河南化工,2016,33(6):13-15.

[9]李艳芳,戴荣华,韦能春,等.一种2-[(N-4-氯苯基)-3-吡唑氧基甲基]硝基苯的制备方法:ZL,201410835534.6[P].2015-04-08.

[10]温格特H,戈兹N,凯尔M,等.2-(3-吡唑基氧基亚甲基)硝基苯的制备方法:ZL,98807681.0[P].2003-09-06.

[11]兰世林.新型Strobin类杀菌剂的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12]陶贤鉴,罗亮明,黄超群,等.吡唑醚菌酯的合成研究[J].农药研究与应用,2009,13(1):16-17;21.

[13]张永臣.唑菌胺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9.

[14]徐平平.杀菌剂肟菌酯和吡唑醚菌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

[15]张斌斌.吡唑醚菌酯的合成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3.[16]科特A,普尔M,科波拉M.制备取代的N-苯基羟胺的方法:ZL,201180045406.6[P].2015-02-25.

[17]科特A,普尔M,曲涛,等.制备取代的N-苯基羟胺的方法:ZL,201280012261.4[P].2016-08-10.

[18]李仲英,李江胜,刘卫东.N-甲氧基-N-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的合成工艺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1(1):4-6.[19]洪湖,马海军,曹庆亮.吡唑醚菌酯的主要中间体N-甲氧基-N-2-甲基苯基氨基甲酸甲酯的合成工艺改进[J].世界农药,2013,35(3):32-33.

[20]陈明明.吡唑醚菌酯的合成工艺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3.

[21]李清.杀菌剂吡唑醚菌酯和嘧菌环胺的合成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4.

[22]王陈敏.吡唑醚菌酯的合成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4.[23]黄金祥,过学军,吴建平,等.一种吡唑醚菌酯的合成工艺:ZL,201610319197.4[P].2016-10-12.

猜你喜欢
氯苯苯基吡唑
苯基硅油中甲基苯基硅氧烷环体及其苯基含量的定量研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小麦上的应用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四氯苯
2-苯基-9,10-双取代蒽的合成研究
氧化钙抑制固体废物焚烧过程中氯苯生成
四组分双环化反应合成双吡唑并[3,4-b ]吡啶
芸苔素内酯与吡唑醚菌酯在玉米上的应用技术
气相色谱质谱法测定地表水中硝基氯苯
联吡唑含能化合物合成及性能研究进展
苯基硅中间体对阻尼硅橡胶性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