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雪 礼 海
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辽宁 沈阳 110101
脑卒中是我国临床常见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对生命健康造成重大威胁。近年来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且多发于中老年人,疾病转归多是在发病数月内出现自发性恢复,但在我国仍有75%的患者留有不同程度的各项功能障碍,而以肢体障碍最为常见[1]。临床治疗多采用康复训练、针灸等治疗手段。其中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肢体活动障碍患者进行干预与治疗,临床报道颇多。因临床安全性、难易程度等诸多问题,报道多以恢复期开展康复训练及对上肢功能训练多见,而急性期及针对患者下肢康复训练报道较少。针对这一治疗难点,利用中医治疗手段,改变现代中医治疗上多偏于针法的做法,使用灸法开展治疗。其灸法相对针法具有操作简便、经济等特点。故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下肢功能障碍患者利用运动康复联合灸法开展临床研究,取得较好效果。
1.1研究对象选择2014-03—2015-03在沈阳市第二中医医院中风五病区住院治疗的90例患者。参照2010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制定《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疗指南》等进行诊断[1-2]。(1)符合诊断标准,为首次发病或再次发病者未留有下肢功能障碍者;(2)发病至入院时间<72 h,年龄35~75岁;(3)被观察者意识清醒能够配合运动康复训练,且无严重并发症;(4)患肢肌力Ⅰ~Ⅲ,且为单侧肢体功能障碍;(5)被观察者及家属均自愿同意参加本次临床观察研究。康复组30例,男16例,女14例,年龄(59.3±11.7)岁,高血压21例,糖尿病11例。灸法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60.2±12.1)岁,高血压19例,糖尿病9例。联合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59.8±11.9)岁,高血压21例,糖尿病9例。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1)不符合诊断标准,或治疗中第一诊断发生改变者;(2)艾灸过敏或不能耐受者;(3)患有严重先天性疾病,或心、消化、血液等系统严重疾病,或有精神疾病病史者;(4)皮肤严重破溃,或超早期已进行溶栓治疗者。
1.3观察方案按照数字随机表法把90例符合标准的被观察者随机分为康复组、灸法组、联合组。3组均采用同样基础治疗,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d口服(批准文号:J20080078),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1次/d口服(批准文号:J20120006);依达拉奉注射30 mg,1次/d静点(批准文号:H20031342),血塞通注射液0.4 g,1次/d静滴(批准文号:Z32020671)。
康复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从发病第3天开展循序渐进地康复治疗,包括床头坐起训练,每次15 min,2次/d;第4~5天之后开展步行训练,并根据病情每次先站立5~10 min,从搀扶到拐杖逐步脱离器械;之后进行搀扶至拐杖到脱离辅助器械的行走训练,30 min/次,2次/d;在有保护措施下进行低速平板训练,30 min/次,2次/d;后期开展矮阶梯单步往返训练,阶梯高度不高于15 cm,台阶共3阶,方法为先健肢抬起站到第1阶台阶上,之后患肢抬起再站立到第1台阶上,健肢先回到地面,患肢再回到原地,反复在第1台阶单肢上下训练;之后再两肢体均在第1台阶上后,健肢先站到第2阶台阶上,之后患肢再上第2台阶,逐步回到原地;反复训练直到上到第3台阶。并注意患者血压、心率等情况,患者心率超过最大心率的90%时,休息5 min,并注意补充水分[3]。
灸法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从发病第3天开展灸法治疗,选择百会、关元、足三里、委中四穴,以上穴位每次共灸45 min,1次/d。联合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同时使用上述康复及灸法治疗方案。各组均以12 d为一个治疗疗程。
1.4评价方案以上3组被观察者在开展康复及灸法治疗的当天及治疗12 d后,均进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Barthel指数评分,判断各组治疗情况。
3组Fugl-Meyer及ADL评分,在治疗前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治疗12 d后下肢Fugl-Meyer评分康复组优于灸法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d后下肢Fugl-Meyer评分联合组优于康复组及灸法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2 d后ADL评分康复组优于灸法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 d后ADL评分联合组优于康复组及灸法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见表1。
表1 治疗前及治疗12 d Fugl-Meyer及Barthel指数ADL评分比较分)
注:▲P>0.05,△P≤0.05,◆P≤0.01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环境变化,饮食习惯改变,工作学习压力不断增大等诸多因素造成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不断升高。而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发展,对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取得较大进步。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不断降低的同时,在我国因超早期溶栓等治疗手段普及率低于发达国家,大多数患者错过溶栓时间窗,而多采用药物治疗,间接造成本病引起肢体功能障碍者多为常见,对于此类肢体障碍西药治疗效果不能使患者满意。多在恢复期开展功能性康复训练。近年来,提倡开展毒副作用小的中医药治疗,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使患者尽快回归社会[4]。
临床治疗多在患者病情稳定后的恢复期开展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而在急性期多采用药物等保守治疗手段,而随着对本病研究的不断深入,近来提倡在早期开展如中医治疗、简单康复训练等方法[5]。根据临床实践,提倡在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根据患者情况开展运动康复训练。如早期阶段从基础的坐起、站起、坐下进行训练,增加股四头肌肌力,对抗痉挛的发生;强调不屈膝屈踝、不屈髋屈膝等,反复训练。并渐进增加站立时间后,再训练患者行走,并逐步减少辅助设备。完成行走后进行台阶训练,从第1台阶单脚上下练习到第1台阶上下双脚练习,均要注意患者心率变化[6],建议达到患者最大心率90%后休息5 min再进行训练,但要保证训练时间。并不断鼓励患者,树立信心,必要时针对焦虑等心理障碍进行心理辅导[7]。
临床治疗中一些患者对针法存在恐惧,治疗时总是紧张,导致血压及心率波动,影响治疗效果。多要通过心理疏导才能完成治疗,或部分患者放弃针法治疗,浪费有限的治疗时间;且存在晕针,出血等意外情况,导致针法依从性降低,部分患者不能顺利展开,只能依靠药物治疗。灸法不同于针法,具有简便验廉的特点,而存在收费较低,耗时长等问题,临床医师开展相对较少。建议灸法及手法康复配合优质护理工程开展,因简便易学可加大对家属的健康宣教力度。因此,在临床中尽量选择重要穴位开展治疗,也有助于患者及家属掌握,利于患者后期及出院后的灸法治疗,保证治疗的持续性提高临床疗效。在选穴上突出简便精练的特点,如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小肠募穴。能固脾胃肾,其在任脉之上,可阴中求阳,故灸法温补,可起到先后天同补之功[8]。百会为诸阳之百汇,具有清利头目,醒脑开窍之功,中医认为本病为风邪所困,巅顶之上其为阳位,风邪清扬,袭阳而浮上,固选百会。现代研究认为[9],针刺百会穴可使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使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得到有效恢复;对大脑皮层中枢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改善神经传导,恢复相关功能,并有效调节及增加脑血流量,起到通经活络,活血化瘀的作用[10]。足三里及委中穴[11],调节水湿运化,为治疗下肢疾病的要穴。如《类经图翼》对委中穴有这样论述:“大风眉发脱落,头重转筋,腰脊背痛,半身不遂,风痹髀枢痛,膝痛,足软无力。”且委中为四总穴,素有“腰背委中求”的说法,主治痿、痹等下肢诸病[12]。四穴分布人体上中下各部,调节全身气血,促进下肢功能恢复,灸法还可增强患者免疫力,减少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生,利于患者疾病恢复[13]。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证明急性期开展康复训练安全,有效。在以上数据中均得到充分证明,特别是联合治疗对下肢活动能力的改善较常规治疗更为突出。笔者认为下肢恢复的意义胜于上肢,下肢肌力的恢复是基础活动的保证。正是有力的下肢肌肉力量的保证,才有助于上肢的恢复。且生活质量评分证明,其对生活能力的改善效果也是十分明显。便于患者外出参与社会活动。因此,强调在患者意识清醒下,可在急性期循序渐进进行运动性康复。有研究显示[14],对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开展康复训练效果优于恢复期。且配合灸法开展治疗,临床疗效更加明显,而灸法具有缓解下肢疲劳,辅助运动康复训练的效果[15]。与运动康复联合开展治疗,具有事半功倍之效,利于患者尽快回归社会等优势,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1]王维治.神经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09-912.
[2]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46-154.
[3]罗媛媛.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康复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1.
[4]陈燕坤.针灸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6):5-6.
[5]庞蕾蕾.眼针结合运动疗法治疗中风 68 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6,26(5):49-50.
[6]李宏君.艾灸与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肢体功能障碍对比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13.
[7]高圣海,冉春风,朱玉霞,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联合针灸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疗效观察[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4,26(4):361-362.
[8]冯绪刚,赵思宇,于璐.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瘫痪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27):290-291.
[9]刘宏玲.针灸结合康复疗法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杂志,2015,31(12):100-101.
[10]程金莲,王麟鹏,王少松,等.“王氏夹脊穴”逆针灸治疗对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117例随机对照观察[J].北京中医杂志,2007,26(8):467-469.
[11]王伟敦,丁自勤,陈慧珍,等.功能训练联合针灸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2):147-149.
[12]黄振俊,陈建新,常智跃.针灸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半身不遂的临床研究[J].中医学报,2011,27(9):1 149-1 150.
[13]冯晓红,王秀云.早期针灸介入综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进展[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3,36(4):124-127.
[14]张贤明,余皓,王莎.扶正祛瘀化痰方联合针灸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49例[J].河南中医,2015,35(6):1 276-1 278.
[15]刘军祥,王娟,徐吉良.针灸易化技术对脑卒中患者上肢瘫及ADL的影响[J].实用全科医学杂志,2007,5(7):6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