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艳辉
(1.燕山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2.燕山大学 房地产金融与住房公积金研究中心,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住房公积金制度于1994年正式建立,是我国住房保障和住房金融制度重要的组成部分,对我国住房商品化、城市居民住房改善及住房保障体系的构建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据《全国住房公积金2016年年度报告》显示,截止到2016年末,全国住房公积金缴存余额为45 627.85亿元,发放个人住房贷款327.49万笔,共12 701.71亿元,其覆盖面和影响力日益扩大。
但是,近年来住房公积金制度却受到了诸多质疑。其焦点集中于筹集覆盖面不均衡、使用有失公平、收益性差、风险问题突出等方面。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可持续性,也成为近年来学者对住房公积金的主要关注点。由于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在借鉴新加坡公积金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特有国情产生的,带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研究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外文文献不多。本文主要对国内相关文献进行梳理。
2002年《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修订稿颁布,住房公积金制度开始向法制化、规范化发展,独立研究住房公积金的文章逐渐增多。纵观我国对住房公积金的研究内容和结果,研究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展开。相关研究的脉络见图1。宏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对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研究,从自身功能、制度改革和制度的经济效应三个方面展开。微观层面的研究主要涉及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机构管理和住房公积金基金的资金管理。
住房公积金自身功能研究主要集中于住房保障功能和公平性的实现两个方面。
住房保障功能方面。朱婷(2012)认为住房公积金在来源上是工资属性,在使用方式上是资助和互助属性,必须按照此属性要求严格使用住房公积金才能实现住房保障目标[1]。刘楠楠等(2013)认为住房公积金制度应该定位于解决中低收入阶层住房问题,目前其缴存机制、利率制度及使用效率等方面存在问题致使缴存者的福利出现损失[2]。徐峰等(2007)建立了住房公积金的住房消费贡献度模型,以5个城市的市场统计数据为基础,对公积金的住房保障功能进行了定量测度[3]。
公平性方面。黄子璇等(2015)基于金融公平视角,从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结果公平三方面衡量住房公积金的公平性[4]。陈锋等在研究住房公积金制度公平性方面做出了很多有意义的探索,提出了我国住房公积金普惠与特惠内生协调的思想。他们认为公平性问题是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面临的最大问题,解决公平性问题,绝不仅是加大对高收入人群的补贴力度,而应以住房困难家庭为主要核心对象,突出该类人群住房公积金缴交问题的改善,应该从制度普惠的限制性设计、制度补贴的差异化分层设计以及相关配套政策等角度深化和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5-6]。
图1 2002年至今国内住房公积金研究脉络
普遍性和政策性是住房公积金的基本性质,实践中这两个性质集中体现在住房公积金的保障功能和公平性上面。而这两个方面也是住房公积金备受诟病的地方(世界银行报告中认为住房公积金主要使较高收入家庭得益),学者对这两方面关注较多,多数认为住房公积金应该坚持住房保障功能,其使用应向中低收入阶层倾斜。有的学者进行了具体的制度设计。
近年来住房公积金的改革呼声很高,许多学者从改革方向和改革方案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于改革方向,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观点:将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改组为政策性银行金融机构——国家住房银行[7];仿照德国,建立自愿基础上的合作住房储蓄银行[8];并入商业银行按揭贷款体系[9];彻底取消,不用其他制度代替[10];借鉴他国成功经验完善现有制度,建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住房公积金制度[11]。改革方向的争议中,最为活跃的学者是复旦大学住房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陈杰,他认为住房公积金制度在当前中国仍有保留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应对其功能做重新定位,同时对组织体制进行再调整。短期内改造各地住房公积金中心为专业政策性住房金融机构,实行标准的金融机构运作准则,之后逐步形成全国集中决策、分散管理、资金统一调拨的特殊住房金融系统,纳入国家统一的金融监管体系。长期看,以改造后的住房公积金系统为核心,逐步建设成为中国的国家住房银行[12-13]。陈杰的观点在关于住房公积金改革方向的探讨中占主流地位。
关于改革方案,许多学者也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苏虹(2014)分析了住房公积金资金的孤岛问题,提出了建立住房公积金资金调剂平台的初步设想[14]。蒋华福等(2016)提出了多维度均衡的设想,认为住房公积金制度应适应以满足新市民为出发点的住房制度改革,实现制度空间均衡、运行结构供需均衡、政策评价效能均衡等[15]。
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经济效应主要集中于对房价和不同住房消费群体的影响。
对房价的影响。这方面集中于实证研究,虽然使用的模型和方法不同,研究的对象有所差异,但研究结论较为一致,认为住房公积金对房价有正向推动作用。席枫等(2015)运用Hedonic模型得出结论,降低住房公积金首付比例和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对我国房地产价格具有反向调节能力,对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有重要作用[16]。顾澄龙等(2016)通过对2005—2011年中国55个大中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如果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话,将会使房价下降13.5%[17]。杨黎明等(2013)对2002—2011年7个二线城市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同样发现,住房公积金贷款对二线城市房价具有正向推动作用,且短期内,住房公积金对房价影响波动较大[18]。李果(2016)的研究考虑到地区差异,认为住房公积金贷款对住房成交量和房价水平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对成交量的影响更显著,且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域差异[19]。研究结论都指向住房公积金是房价高企的重要推手,在房价居高不下的背景下,这无疑成为推动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重要因素。
对不同住房消费群体的影响方面。张东(2008)提出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公务员住房消费具有促进住用[20]。周京奎(2011,2012)利用城市住户调查数据,构建模型,对住房公积金对不同类型家庭住宅特征需求及家庭住宅消费福利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社会地位较高的家庭在提高住宅结构特征需求方面获得了更多的公积金支持。而在住宅邻里特征需求方面,公积金制度对社会地位较低家庭的贡献度较高。放松公积金约束有助于提高居民住宅权属福利,对改善型住宅需求规模也有显著影响,对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家庭的影响更显著[21-22]。住房公积金制度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也成为近期研究的热点。汪润泉等(2017)和祝仲坤等(2017)基于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虽然方法不同,但结论基本一致,目前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虽然可以提高农民工城市定居的城市预期,但对提高其实际定居能力方面的作用微乎其微[23-24]。文章充分表现了学者对住房保障金融实践的关注。解决夹层人群和农民工的住房金融支持问题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定位,也是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需要重点考虑的领域,这些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微观层面的研究比较丰富,主要涉及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机构管理和住房公积金基金的资金管理。
全国342个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①数据来源:全国住房公积金2016年年度报告。,其管理方式和监督机制问题,也是业界和学界关心的问题。
1.管理方式
管理方式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管理信息化实现[25]、会计核算制度完善[26]、具体业务管理方案实现[27]、委托代理关系健全[28]等。
管理方式的研究一般以某地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为对象,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虽然这方面文献较多,但基本上是为解决某一实际问题而研究的,理论性不强。实际上,住房公积金的运行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各地区情况差异明显,有的地区沉淀资金大量闲置,有的地区公积金使用率超过100%,其具体的管理重点及管理方式当然不同。
2.监管机制
监管机制主要着眼于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督两个方面。内部控制研究包括内部控制制度设计[29]、廉政建设[30]等。外部监督的主要政策建议包括完善信息披露制度,鼓励社会监督;创新监督中介机构,发展督察员制度,优化网络监管[31];独立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强化地方政府沟通与引导作用,联合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财政审计及人民银行形成三方监管的局面等。
住房公积金运行当然要加强监督,但是进一步加强目前“多头管理”的制度是否能够真正起到有效监督的效果,值得商榷。
住房公积金资金管理的研究主要包括归集与缴存、公积金贷款、流动性问题、风险管理、保值增值及资金整体运营等六方面。
1.归集与缴存
归集与缴存的焦点问题主要涉及缴存基数、缴存比例和缴存额三个方面。姜楠等(2014)建议进一步增加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基数,将住房、交通、车改、通讯等补贴,甚至节日补助和餐费补贴等统统纳入其中[32]。肖作平等(2010)关注影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因素,分别分析了影响缴存比例的正向因素和负向因素。认为缴存比例与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市人口数量等存在负相关关系,与房价、住房投资、人均住房使用面积、非国有经济的发展等呈正相关关系[33]。张克芳(2013)认为房地产市场发展状况、职工收入和住房保障政策是影响缴存比例三个最主要的因素,同时建立了三个模型设想通过实际测算各地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从而使缴存比例与不同群体住房支付能力挂钩,在职工整个生命周期内同年龄段职工设定浮动缴存比例[34]。夏卫兵等(2013)使用广州市的调查抽样数据,分析后发现单位类型和单位职工人数是影响缴存额度的显著因素,而与职工的户口、性别及受教育程度等个体因素无关[35]。部分学者还对缴存环节如何实现公平性问题进行了分析。
住房公积金的资金源于职工住房公积金的强制归集。学者对此问题的关注源于目前住房公积金严重的缴存不均衡问题。这方面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归集额地区、行业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值得注意的是,多数学者认为单位类型是造成缴存不平衡的重要因素。
2.公积金贷款
公积金贷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贷款利率与贷款额的分析。当前公积金贷款利率由中国人民银行提出,经国务院批准确定。薛建刚(2009)认为住房公积金利率定价和管理体系应该适应我国的经济环境和住房市场的发展[36]。曹彤(2009)则认为委托代理机制比较适合住房公积金贷款制度,在划定中低收入家庭标准的基础上,形成以收入等级为依据的级差贷款利率制度[37]。王永凤(2015)从具体实际出发,在综合考虑职工及其家庭成员公积金缴存情况、居住水平、购房历史及诚信水平等基础上,设计了一套灵活简便的贷款额度数学计算方法,以确保贷款发放额的合理和公平[38]。刘丽巍等(2016)发现参缴者中使用贷款和未使用贷款明显存在着不公平,参缴者主要以中高收入群体为主,使用贷款既可以冲减存款利息损失,又有可能获得增值收益。为保证公平性,文章设计了利益补偿模型,解决了补偿方式和金额问题[39]。徐跃进等(2017)利用微观数据,从贷款利率和贷款限额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缴存职工获得互助收益水平的机制,认为公积金限额和贷款利率通过提取公积金概率和贷款金额两个因素分别从正向和负向两个方面影响公积金贷款的公平性[40]。
公积金贷款是公积金使用中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我国住房消费金融的主要内容。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贷款公平性的测度和实现问题。很多学者设计了具体的模型来确保公积金贷款的合理性,在实践中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3.流动性问题
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研究主要涉及流动性风险的考量和应对措施两方面。井深(2007)认为可以通过对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比率、住房公积金当期资金净流量、可运营时间三个关键指标的共同控制来实现对住房公积金资金流动性偏小时的考量[41]。在解决流动性有效途径问题上,井深(2010)对目前流行的建立全国住房公积金调剂平台和发售只针对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的特种定向国债的方案持审慎态度。按照他的观点,以住房公积金贷款作为质押,以贷款回收利息作为还款保证,发行政策性金融债券,指定各地住房管理中心为购买人,仿效金融债的模式更加可行。他建议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资金虹桥”。“出水管”即住房公积金的使用与住房保障挂钩,“进水管”即公积金资金的流动来源以资产证券化为方向。并设计了目前约束条件下的参考方案。一是住房公积金贷款资产打包换取流动性,二是使用增值收益补贴商业住房贷款与住房公积金贷款利息差解决暂时的流动性不足问题[42]。
其他学者也对解决住房公积金流动性不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流动性考量方面,潘伟等(2008)发现可以使用多因素模型和时间序列模型即基本分析和计算分析两种方法对流动性余额进行预测,在对两种预测结果对比后,判定预期流动性余额状态并按需要动用制度调整工具和市场调整工具[43]。应对流动性的对策方面,佟广军(2013)分析了城市间流动性不均衡的原因,认为考虑到当前的政策环境,可以通过“自我平衡、区域融通”改变城市间流动性不均衡。“自我平衡”是指城市管理中心保持结构性平衡,而“区域融通”即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城市住房公积金资金融通[44]。李飞(2015)认为可以使用CDS改变传统定存的投资方式,以保证住房公积金良好流动性[45]。李妤雪(2015)则针对短期流动性不足和中长期的流动性风险分别设计了方案,短期应急预案包括推迟被动资产业务支出、减少主动资产业务支出等。中长期优化机制包括加强管理定期存款投资、加大参与国债市场力度等[46]。
流动性保证住房公积金对变动的均衡满足程度,直接关系到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的支付能力问题。如果流动性过小,会严重影响住房公积金的信誉和社会稳定。学者在对流动性考量的基础上分别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主要集中在跨地区流通以及扩大投资等方面。
4.保值增值
保值增值的研究主要有路径设想和当前政策约束下具体的投资方案设计。
在保值增值的途径方面,其中最流行的观点是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证券化。雷小毛(2007)对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证券化交易结构进行了研究[47]。刘静(2016)结合2015年7月武汉中心发行的“平安汇通公积金1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分析了住房公积金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48]。卢海等(2014)[49]和胡郁(2017)[50]得出了类似的研究设想。但也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孙晓婧(2006)建议公积金投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MBS),形成公积金制度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优势互补,提高公积金的使用效率[51]。杨刚等(2012)则认为构建公租房REITS模式可以有效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既可以保证公积金缴存人状况不恶化,又可以解决目前公租房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52],为住房公积金使用另辟蹊径。
满足当前政策约束下的投资组合。戴家刚(2007)比较分析了ARIMA预测模型和人工神经网络在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预测领域的适用性,设计并实现了鸡西市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预测[53]。荣喜民等(2008)提出了承贷收益的概念,认为住房公积金投资限制条件下,可以在考虑承贷收益的基础上建立基于VaR风险测度的住房公积金组合投资模型,并给出最优投资比例[54]。张昊等(2010)构建了基于久期的投资模型,确定了合理的投资组合比例[55]。劳杰聪等(2013)利用微观数据做了类似的研究,利用续期的多目标规划模型,提出了相应的存款优化法案以提高沉淀资金收益化方案[56]。
我国住房公积金资金沉淀问题严重,且由于投资渠道有限,收益率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住房公积金作用的发挥。这方面的研究主要从分析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当前的优化策略以及未来可能的一些创新策略,多采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方法多样。
5.资金整体运营
住房公积金整体运营研究主要集中在供求分析和运营绩效两个方面。
住房公积金供给和需求分析。王爱民等(2003)最早分析了我国尤其是上海市的住房公积金供求管理机制[57]。王彬(2008)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探讨了影响住房公积金运行的社会因素和经济因素及其之间的关系,研究住房公积金运行系统的供需均衡反馈机制,通过住房公积金运行系统的SD模型来预测住房公积金的供需关系,并分别提出了住房公积金供给剩余与住房公积金供给不足两种情况下的应对策略[58]。宋金昭等(2011)深入分析了住房公积金市场供求关系。以上海市住房公积金市场为例,深入分析了影响住房公积金供给和需求的各种因素。一方面从供求变化强度的角度建立了住房公积金市场供求变化的监测模型,对上海市住房公积金供求状况进行分析。另一方面借助非均衡理论,建立了住房公积金非均衡计量经济模型,测算了市场的有效供给量、有效需求量和非均衡度,分析了上海市住房公积金市场的非均衡状态[59-60]。
运行效率(绩效)问题。张东(2004)认为住房公积金的运行有赖于其中的参数彼此作用,功能相互促进。因此,要想提高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效率必须要了解制度各参数之间的关系并进行调整[61]。李灿(2011)认为住房公积金制度本质上是三重代理关系,分别为职工和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和受托银行以及政府和监督机构,若想提高住房公积金管理效率必须从委托代理关系入手,减少损耗[62]。宋金昭(2011)[63]、姜军等(2017)[64]运用DEA模型,分别测算了上海市、陕西省和全国的住房公积金的制度运行效率,认为公积金归集人数和新增贷款人数是对住房公积金运行效率影响比较大的因素。陈献东(2015)则采用修正后的平衡记分卡原理建立了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的指标评价体系,包括了从居民满意、内部管理、持续发展和财务结果四个维度[65]。蒋华福等(2016)聚焦于住房公积金地区封闭运作模式的省级运营效率差距。在构建全国住房公积金发展水平空间均衡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K-means模型分析了全国31个省份住房公积金发展水平,发现全国住房公积金发展水平呈现五级分类空间格局[66]。
供需是否匹配,资源配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住房公积金制度能否健康发展。对这一问题学者多从供需均衡监测、运行效率的评价着手,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6.风险管理
住房公积金的风险存在于业务的各个环节,研究主要集中在整体运行风险和贷款风险分析。邵冰(2008)认为住房公积金运行的风险在业务的各个环节均存在,必须对住房公积金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同时通过科学监控、实时监控等手段进行有效防范[67]。刘丽巍等(2012)运用层次分析法对住房公积金的风险进行了评价,并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方法[68]。王先柱等(2017)认为目前住房公积金贷款风险日趋暴露,主要因为资金池持续萎缩,贷款风险地区差异大,且风险主要源于中低收入家庭等特征,据此提出了住房公积金差异化贷款利率构想[69]。
住房公积金的安全问题直接关系到缴存职工的切身利益和社会安定。为保障住房公积金的安全性,住房公积金一直限制投资渠道并封闭运行。然而这种管理方式并非没有风险,对此问题,学者的研究思路基本相同,从风险管理的角度出发,在识别、评价风险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管理方法。
通过梳理文献可以发现,住房公积金管理研究问题导向性比较明显,针对公积金业务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完善和发展住房公积金制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然存在局限。(1)住房公积金理论研究较少。住房公积金制度的理论基础薄弱,理论研究较少,其制度的存在合理性及可持续性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2002年至今,关于住房公积金的理论基础向住房金融理论、社会保障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发展,但缺乏深入的研究,其成果散见于关于住房公积金和住房金融的博士论文中,未发现对住房公积金理论系统梳理的论文和专著。(2)缺乏综合系统性的研究。住房公积金管理研究文献虽然较为丰富,但多针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住房公积金制度是一项牵涉极广的制度,住房公积金各个问题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单一途径的方法常常是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加重了另一个问题。比如,以现有规定的缴存比例和贷款要求纳入农民工群体虽然可能暂时解决流动性紧张问题,但必然会使住房公积金因贷款需求过于旺盛、归集过于贫乏而陷入运营困境。而采用提高缴存比例增加缴存额的方式必然会加重经营已经困难的中小企业负担,对实体经济造成重要影响。化解住房公积金困境,必须从全局综合考虑问题。
在住房金融制度中合理定位,是住房公积金改革首先考虑的问题。探究住房公积金运行的症结结点,综合考虑各相关方的利益诉求,解决扩大覆盖面与运营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解决拓宽投资渠道与运营安全性之间的矛盾等问题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朱婷.浅议住房公积金的性质[J].社会保障研究,2012(1).
[2]刘楠楠,余劲.住房公积金制度福利效应探析[J].商业时代,2013(2).
[3]徐峰,胡昊,丛诚.住房消费中住房公积金的贡献度——以典型城市为例的实证研究[J].建筑经济,2007(4).
[4]黄子璇,王帅晖,易成栋.金融公平视角的北京住房公积金政策分析[J].华北金融,2015(12).
[5]陈峰.我国住房公积金缴交环节的公平性问题探讨[J].中国房地产,2014(5).
[6]陈峰,邓保同.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方案设计——基于普惠与特惠内生协调的视角[J].中国行政管理,2014(12).
[7]刘丽巍.我国住房公积金管理体制及运营模式改革探讨[J].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1(7).
[8]王家庭.建立中国住房储蓄银行的构想[J].理论导刊,2004(4).
[9]钟伟.提高住房按揭利率:不为风险为盘剥[J].中国改革,2006(8).
[10]周威,叶剑平.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法律与经济分析——写在变法之前[J].经济体制改革,2009(1).
[11]尚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方向探究——基于发展中国家的经验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5(11).
[12]陈杰.中国住房公积金的制度困境与改革出路分析[J].公共行政评论,2010,3(3).
[13]陈杰.公共住房银行:国际经验与中国的选择[J].中国房地产:综合版,2014(15).
[14]苏虹.连接资金孤岛,化解流动性风险——住房公积金全国资金调剂平台初探[J].中国房地产金融,2014(8).
[15]蒋华福,王广斌.基于国际视角的住房公积金设计路s径[J].住宅科技,2016,36(2).
[16]席枫,李海飞,董春美.我国住房公积金新政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影响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5(9).
[17]顾澄龙,周应恒,严斌剑.住房公积金制度、房价与住房福利[J].经济学(季刊),2016(1).
[18]杨黎明,余劲.我国住房公积金贷款对房价影响的动态研究——基于2002—2011年七个二线城市的面板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
[19]李果.住房公积金贷款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影响研究——基于区域差异的视角[J].金融与经济,2016(4).
[20]张东.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公务员住房消费的支持作用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8(11).
[21]周京奎.公积金约束、家庭类型与住宅特征需求——来自中国的经验分析[J].金融研究,2011(7).
[22]周京奎.收入不确定性、公积金约束与住房消费福利——基于中国城市住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9).
[23]汪润泉,刘一伟.住房公积金能留住进城流动人口吗?——基于户籍差异视角的比较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7(1).
[24]祝仲坤,冷晨昕.农民工住房公积金制度的运行现状——基于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的分析[J].城市问题,2017(3).
[25]王鹏.面向住房公积金的统一认证系统设计与实现[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5.
[26]袁敏.浅析住房公积金会计核算问题及建议[J].现代经济信息,2011(16).
[27]林铭山.特约委托收款结算方式在住房公积金缴存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经济信息,2007(1).
[28]孙玥.住房公积金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视角[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4(7).
[29]高立蓉.浅析住房公积金内部控制框架结构[J].财经界(学术版),2011(22).
[30]马莹.关于住房公积金廉政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思考[J].新西部:理论版,2015(11).
[31]张春娟.我国住房公积金监管制度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14.
[32]姜楠,于洪东.进一步明确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范围的建议[J].中国房地产:综合版,2014(6).
[33]肖作平,尹林辉.我国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34个大中城市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S1).
[34]张克芳.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设定规则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3(5).
[35]夏卫兵,张攀红.缴存者行为对住房公积金缴存额的影响研究——基于广州市的实证分析[J].社会保障研究,2013(6).
[36]薛建刚.建立住房公积金利率定价与管理体系的思考[J].中国房地产,2009(2).
[37]曹彤.中国住房公积金贷款制度完善的路径选择[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3).
[38]王永凤.住房公积金基本住房互助保障作用研究——确定住房公积金个人贷款额度的方法[J].中国行政管理,2015(2).
[39]刘丽巍,李志飞.基于参缴者收入效应的我国住房公积金利益补偿问题探究[J].金融发展研究,2016(1).
[40]徐跃进,吴璟,刘洪玉.住房公积金政策与缴存职工收益[J].统计研究,2017,34(5).
[41]井深.考量住房公积金资金流动性偏小时的指标选择[J].中国房地产,2007(5).
[42]井深.探索“熨平”住房公积金资金流动性曲线波峰和波谷的有效途径[J].中国房地产,2010(2).
[43]潘伟,闫树刚.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研究[J].中国房地产金融,2008(6).
[44]佟广军.住房公积金流动性不均衡问题分析及对策[J].当代经济,2013(11).
[45]李飞.大额存单在住房公积金资金融通中的应用[J].上海房地,2015(8).
[46]李妤雪.住房公积金流动性管理研究[J].中国物价,2015(8).
[47]雷小毛.住房公积金抵押贷款证券化交易结构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07(2).
[48]刘静.浅谈住房公积金信贷资产证券化的可行性[J].科技展望,2016,26(2).
[49]卢海,许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公共关系管理策略及其实现路径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4(3).
[50]胡郁.我国住房公积金资产证券化研究[J].企业经济,2017(5).
[51]孙晓婧.住房公积金参与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可行性[J].上海房地,2006(8).
[52]杨刚,吴燕华,刘国岩等.公租房REITs的住房公积金方案探索——以杭州市为例[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5(1).
[53]戴家刚.住房公积金中沉淀资金预测模型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清华大学,2007.
[54]荣喜民,宋庆凤.住房公积金的组合投资研究[J].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1(3).
[55]张昊,冯长春,宋祥来.住房公积金投资组合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
[56]劳杰聪,刘洪玉.住房公积金沉淀资金存款收益优化研究[J].中国房地产:学术版,2013(10).
[57]王爱民,马国丰.住房公积金供求机制的一般研究[J].上海金融,2003(10).
[58]王彬.基于系统分析的住房公积金供需均衡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
[59]宋金昭,刘晓君,董红亮.住房公积金市场供求均衡的监测模型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3(3).
[60]宋金昭.住房公积金供求市场的非均衡模型研究[J].商业时代,2011(13).
[61]张东.住房公积金单位缴交率与会员投资限制度的互动关系[J].财政研究,2004(10).
[62]李灿.住房公积金运作效率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3]宋金昭.基于DEA的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效率实证研究[J].商业时代,2011(27).
[64]姜军,许朝雪.基于DEA模型的我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运行效率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7,33(1).
[65]陈献东.住房公积金运营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2).
[66]蒋华福,王广斌.我国住房公积金空间格局研究[J].住宅科技,2016(3).
[67]邵冰.住房公积金风险分析与防控[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68]刘丽巍,罗丹.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我国住房公积金风险评价[J].建筑经济,2012(12).
[69]王先柱,吴义东.住房公积金“互助”还是“攫取”?——基于中国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