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小学生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能够使学生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健康、全面地发展,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动手操作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让学生在学习中手脑并用,充分地感知、体验,将有益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因此,数学的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它能够使学生全面的得到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个人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为数学是学好其他各门功课、科学技术的必备基础。因此,小学数学教学改革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最终目标,注重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以优化的课堂教学来彰显高质量的素质教育,真正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把兴趣和爱好还给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根据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差异和兴趣发展的不同需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要面向全体学生,精心设计“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过程。为学生创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让每个学生都有通过积极主动参与获取知识并形成能力的机会。尤其是中、慢生,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当学习有了成绩而受到鼓舞,才会产生对学习的兴趣。”教师要尽量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减轻心理压力,在数学教学中引发他们积极参与的意识,提高学生兴趣。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提高数学兴趣。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个探索性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多种角度,各个侧面不同方向去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数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时,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教学重点,而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又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难点,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做了这样的动手操作设计。我先出示长方形框架并告诉学生长方形长3分米,宽2分米,请学生说出它的面积,然后教师捏住长方形框架的一组对角向外拉,长方形变成了平行四边形。这时我提问:同学们能说出它的面积有没有变化吗?有的学生回答:“它的面积不变,还是6平方分米”。有的学生回答:“它的面积变了,比6平方分米小”。此刻,教师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这两位学生的回答,给学生留一个悬念:“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怎样求得呢?”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他们一定会探索其中的缘由,而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设这种情境,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去探索,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求知欲望就被有力地激发出来,这种学习效果比教师硬塞现成公式要好得多。
三、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教师的设问是十分重要的。课堂上提问要避免随意性,提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让学生用情感的驱动而生趣,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教学圆锥体积公式时,我改变了以往由教师或个别学生演示实验的方法。课前,让每名学生根据教材后所附的学具图用硬纸板分别制作同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并准备好一定量的细沙。课前、课上,我让学生按教材的要求演示、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根据圆柱的体积公式顺利的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对圆锥体积公式推导印象深刻,方法必将运用自如。我除了采用在空圆锥里装沙实验的方法外,适时提问:“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积都可以用一个什么公式来求它们的体积?求圆锥的体积能不能用底面积×高?如果用圆锥的底面积×高求得的是什么?”这样就自然沟通了圆锥体与圆柱体的联系,并借助教具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学生运用所学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就可以求得的。这样,增强学生的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教学质量。
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小学生好动,乐于模仿,我便注意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面积”后,提出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如果不等底等高,是否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呢?组织学生讨论。同学们经过充分讨论后得出:若等底不等高或等高不等底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是不可能存在“2倍”与“一半”的关系。但如果它们的面积和底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高是平行四边形的高的几倍或他们的面积和高一定时,那么三角形的底是平行四边形底的几倍。经过引导和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对三角形面积的掌握。教学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启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操作,激起和诱发思维展开,从而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四、加强操作能力培养。
根据小学生好动、好奇的心理特点,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或操作,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获得学习成效,既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造精神。例如,在讲“轴对称图形”内容时,教师让学生准备长方形、正方形、圆、平行四边形和几种三角形的纸片,让学生试做每个图形的对折,使图形对折后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操作后发现有些图形能完全重合有些图形,有的不能完全重合。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且有力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情境设计,不但使学生对学习数学产生乐趣,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精神。
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改变以往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动手操作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动脑、动手机会,发展思维。
总之,动手操是學生直接感知的重要手段。教学中的活动都是给学生具体动手的机会,是学生理解和构建的重要过程,对激发学习兴趣,开发潜在的学习能力,建立实在的数学概念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放手让学生去实验、探索、归纳,要给学生创设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让学生切实地感受数学的价值,真正地理解、更加轻松地学习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