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概念的转变

2018-04-08 09:08王平
魅力中国 2018年50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转变治理

摘要:随着社会日益进步和多元化,治理成为全球的共同理念。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传统的管制模式已不在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社区是国家行政的末梢,是社会的基石,社区治理的发展也关系到社会政治稳定和发展。

关键词:治理;转变;社区治理

一、治理的基本理念

英语中的“治理”一词来源于拉丁文与古希腊语,原意是控制、引导好操控的意思,长久以来一直和“统治”交互使用,主要用于指与国家公共事务相关的管理、政治活动(俞可平2000)。但9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根据时代的变迁而赋予“治理”新的含义。

根据学者斯托克对“治理”的论点,认为可以分为五个方面来谈:第一是“治理”者行为的改变,也就是说权力的来源仍然以政府为主,但国家并非是唯一的权力中心了;第二是“治理”意味着国家会把原本独揽的权力和责任转给公民社会,包括各种私部门与非营利组织;第三是“治理”涉及集体行为间的权力依赖。也就是涉及治理的组织团体间,为达到目的进行资源的交换;第四是“治理”将所有的参与者形成一个自主的社群网络,通过形成的自主网络与政府形成合作的关系,分担政府责任;第五是强调治理模式的推动,在公共行政事务中,不只有政府的存在,还有其他社会组织的参与支持。

因此,从斯托克的治理理论发现,现代民主社会的治理不再是自上而下的权威控制模式,而是强调权力的分化,强调行为主体的多元化,让社会性组织能够分享并承担部分社区公共职能,以便塑造更好的治理模式。

二、治理的目标:公共价值与公共利益

随着全球治理的新思维,使得各国政府治理模式出现了体制之外的影响,从而由社区网络、公私协调、分权合作等方式,鼓舞社区公众参与社区治理。Rhodes(1996)在《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vernment》的文章中指出,新治理的特征不再是过去政府管制的模式,而是逐渐形成一种相互协作的自我组织之间的关系网络;学者Sue Goss(2001)更明确的指出通过治理系统并引入市民参与力量、设置基金等方式,让“服务”的委托提供更实在的价值。同时Mark Moore也提出公共服务的目的是增加公共价值,而增加公共价值就需要赢得大众对解决办法的支持,让产出的服务更贴近公众的需求。

治理的目标虽然广泛而且多元,最终的目的是达到“善治”,即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也是就是说公共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在于运用政府与公民的合作方式,造就出对大众生活的社会最大的关怀。因此,治理理论是通过建构国家与公民社会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的合作、自愿团体与公共部门的合作等。这一系列合作可以弥补政府失灵和市场缺陷下导致的失灵问题,并引入公共价值的思考,进而造成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也因为社会自治成分的提高、公民参与主动权的发展,让治理不在是由上而下的制度架构,而是广泛、复杂、灵活的反映在政府之治理、社区之治理等治理主体。

当然,治理的目标广泛且多元,最终的目标是达到善治,也就是将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换言之,公共利益最大化在于运用政府和公民之间的合作方式,营造出大众生活所需的社会最大的关怀。

三、聚焦社区治理:公民参与与社区治理

(一)社区的含义。

“社区”一词最早由德国学者滕尼斯提出,他认为“社区”是建立在血缘、地缘、情感和自然意志上的有人情味和认同感的传统社会生活共同体。“人们在社区和同伴一起,从出生之日起,就休戚與共,同甘共苦。”简单地说,社区就是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综合国内学者的观点,可以把社区定义为:地理疆域限制的区域、一群人拥有共同的利益、拥有专业性质的组织或在特定地区提供服务的个人,但有关社区确实的定义需要依照不同地区来调整。也就是说,社区未必就要局限在固定的范围,重要的是公民能够形成以一种发自内心的,对所生活的社区具有认同意识的心理。

(二)社区治理的核心—公民意识与公民参与。

公民社会的基础构成是社区。社区是国家与公民之间的中介组织,社区的重要性日渐上升。而社区治理、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等有赖与政府与社会各组织的广泛合作与参与,同时也更需要社区居民通过各种方式、途径来积极参与其中,形成社区良善治理与社区发展的活力泉源。公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投入到社区活动之中,一方面是达到自我认识与自我成长,另一方面也是完成与他人的互动与沟通的过程,达到自我期望的满足。

Tam(1998)指出社区治理的目标在于1、协力合作开创;2、互相负责;3、对等参与关系等三项原则;主张建构的社区超越党派意识的对峙,教育公民参社区治理的能力,关注提供公民经济生活的管道,唤起公民意识、公民资格以及催化公民积极参与,让整个社会有伙伴共生共荣的状态。(李宗勋2004)联合国在1995年报告中指出:透过社区发展促进社区问题的解决,可以看出不仅仅是指社区公共事务,更包括邻里之间的安全互容。

学者吕育诚(2001)认为当政府推动各项政策时,若能引起社区参与的力量,是可获得正面效应,包括:

1、社区居民的参与,可以促进组织预期目标的达成。

2、通过社区参与,可以节省政府的财政负担。

3、社区参与可使民众居于主动地位,从而感受到自身的重要性。

4、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社区参与可以增加政府决策的理想。

5、社区参与可以提升政治系统的能力,并使其更具回应力。

6、社区参与有助于民众对政府的政策采取合作与支持的态度。

根据学者李宗勋多年的研究,他提出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需要的不在是权威的管制,而是秉承一种实践性的意念,感召社区的动员参与,连接社区意识与资源、力量,建构出社区的团结感,达到安全、健康、快乐的小单元结构。社区要积极主动的发展出当地居民的参与意识,对于建构一个更好的国家系统,达到善治的最终目标。

总而言之,社区治理的目标是通过唤起大众的公民意识以消除过程对政府施政的冷漠、不关心、或者是反政府的心态。开始对自己相关的生活环境、生产活动具有关心感,进而投入自身力量参与社区治理,勇于表达意见,与政府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合作解决问题,并共同开创出属于大众的民主社会。

参考文献:

[1]俞可平:《权力政治参与与公益政治-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评论》 2000年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孙本初:《公共管理》三版 台北 智胜

[4]李宗勋:《安全社区建构共受风险伦理之研究》 竞争力评论 2004年

[5]李宗勋:《安全社区新视野与社区管理的构建》公共行政学报 2004年

[6]吕育诚:《地方政府管理:结构与功能的分析》 台北 元照

[7]Goss.S Making Local Governance work :Network Relationship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hange. Hampshire:Palgrave.

[8]Rhodes.R.A.W“The New Governance:Governing Without Gonernment.”Political studies

作者简介:王平 (男)四川成都人,(汉)族,硕士研究生,西华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转变治理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浅析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变及对策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
试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究
关于会计职能转变若干问题探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数据+舆情:南方报业创新转型提高服务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