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建民
摘要:诗歌教学时先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再就是让学生诵读全诗,教师加以引导传授吟诵方法。然后指导学生深入分析理解诗歌,培养学生对诗的理解能力。最后对诗歌进行品读,感悟诗中美的情感。
关键词:诗歌;教学策略;能力培养
在所有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富有灵气和美感的一种演说形式。根据诗歌表象的鲜明性,用语的变异性,表意的含蓄性和情感的丰富性,诗歌的教学可以作以下建构。
一、了解背景,培养信息处理能力
诗歌是主观性最强的艺术,它使一切生活的影子浸泡在或者映照在情绪的流波里,是诗人自己独特的情感演泄。学习诗歌绝不能脱离作者与时代去凭空解读作品本身,否则很有可能对诗歌原意的理解造成误差。因此,教师在教授一首诗歌之前,首要要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培养他们初步的搜词信息、辨别信息,整合信息数梳理信息的能力。上课时,教师可采用学生汇报信息,教师补充资料的方式来“知人论世”,包括作者的情感、身世、写作风格等;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包括时代特征、风俗环境、政治因素等。
二、通读全诗,培养感受能力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三分诗七分吟”,可见诵读是培养感受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古诗之美首先是在于它的音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所以学生应该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让学生在朗诵中融入感情,读出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在教学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诗时,要让学生品味一字“千金”所表达之情,一句“一枝红杏出墙来”所用之妙,只有真正领悟古诗语言的精妙,才有发自内心美的朗读。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时,要让學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想象的奇妙,才能读出李白诗中的气概。
学习一首诗歌,首先要对它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和感觉。只有获得初步感受,笼统印象和表层意义,才能更好地为进入细节分析打好基础,通读时,第一步是解决诗歌中的生字词。教师可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采用以学生意见为主的结构,形象化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形体美,进而能够很容易地记住汉字,能够正确地拼写;第二步是朗读全诗。教师可穿插激励的手段,采用赛读、组读、群读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尝试准确并且流利地朗读全诗,做到不漏字,不错字;第三步是教师适当地传授一些基本的吟诵方法。吟诵是赢根据诗歌的平仄规律节奏来协调语音的长短、轻重,吟诵时还注意诗歌韵脚,要注意融合适当的表情和动作。
三、深入分析,培养理解能力
新课程强调合作加对话,以学习者的个人经验为出发点,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语言事实,选取的理解高度以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时合作探究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如对诗人、词人的词风、流派放歌等问题,借助合作的力量进行研究学习。如让学生自己动手,推荐名家,赏析名篇名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读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是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失忆。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古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古诗词教学中让学生不断探索,合作和对话,在自主合作中互相影响,谈论,激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探究的进程中来,让学生在古诗词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的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学海无涯,教学有涯,守住自己,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束阳光!
通读全诗后,学生已经对学习对象有了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然后就是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字意、句意、诗意。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时,可以紧扣诗歌的语言,注重采用“连词成句、串句成诗”的方式,在字、词、句的不断的分解和组合中让学生细细理解。另外,很多古代的字词的理解对于生活在白话文时代的学生来说颇有难度。教师可采用组词、对比等方法强化理解,让学生真正掌握字、词的意思。解决了字词,再引导学生把已经理解的字词组合成通顺、明白的句意。可让学生在相互表达或者小组讨论等形成中得到深入。其中,教师应该注意杜绝用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阐述,来表达独立的见解。当然,对于理解上出现的明显错误,教师要做适当地引导。
四、细致品味,培养审美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或寓情于景,或情景交融,或直抒胸怀,在学中可以合理的应用多媒体,以生动的形象,深邃的意境,调动学生的童心、童真、童趣及个性爱好等心理功能,引导地深刻体验诗人的情怀,引起情感的共鸣。
小学生抽象思维较弱,只有在形象思维中,以美诱人,才更适合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教师在给予学生充分自主的体验空间的同时,要引导学生调动他们已有的多种知识和已有的生活体验,将其与诗歌有机结合起来,对作者的感受过程进行还原,进入作品情景中。首先要鼓励学生自己品味,自己由浅入深地悟,或与古代的仁人志士的壮志情怀共鸣,或回味宁静悠扬大田园牧歌,或温习剪不断理还乱的人间情谊……
之后,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例如绘画、配乐、吟诵等,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来体会诗中物象所构成的象征意义,时而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通过表象所表达出来的整体艺术氛围——意境,最终让美的思想、美的精神、美的情感真正流淌到每个学生心灵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