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智芳 谢羚 陈浩强
摘要:随着“90后”研究生大规模入学,幸福竞争力日益成为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概念和抓手。北京师范大学生活指导室建设克服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以其在对研究生群体给予社会支持、培养创新能力、关注心理资本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切实提高研究生的幸福竞争力,探索出一条有效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径。
关键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生活指导室;幸福竞争力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我国研究生总数已位居世界前列,北大、清华等多所高校的研究生规模已超过本科生,同时多数为“90后”研究生。研究生群体日渐显现出低龄化的特点。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方法,提高研究生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成为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课题。北京师范大学基于幸福竞争力的视角建设院系生活指导室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探索。
一、研究生幸福竞争力的内涵及意义
(一)幸福竞争力概念的提出及内涵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提出:幸福是个人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其本质是自我实现,能带来个人对存在性价值的领悟和对自我认同感的发现。幸福感是指个体根据自身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主要由对生活的满意度、积极情感的体验和消极情感的缺失构成。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者、幸福课设计者肖恩·埃科尔指出:快乐令人学习效率更高、工作绩效更好,快乐是最强的生产力与竞争力。在此基础上,顶尖人物测评咨询团队New Leaders Group访问了多位全球企业管理学、心理学和领导力与脑神经学专家,调研了100多家企业,共计2万余名员工,在2013年末分析得出“既幸福又成功”者的特征,破解了“幸福密码”。他们发现幸福竞争力是一种可以培养的能力,它能够使人同时享受到幸福与成功,并且是一种持久的享受。因此,当代研究生幸福竞争力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四个特征:第一,幸福竞争力是由个人幸福感产生的,是一种内生动力;第二,幸福竞争力是隐性的,其衡量来自于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估;第三,“幸福”是与梦想和成功相关的,带着对梦想和成功的追求,不断提升个人的幸福竞争力,实效性最强;第四,幸福竞争力是可培养的,感恩的态度、积极的社会支持、强大的自我效能等都可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从而提升幸福竞争力。
(二)提升研究生幸福竞争力的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90后”研究生的入学,研究生的主体意识高度觉醒,思想观念更加开放。然而,劳动力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研究生面临着来自专业兴趣、学业任务、择业就业、经济条件、人际关系、婚恋挫折等多方面的困惑与压力,从而造成了其心理问题频发的现象。北京市某高校2017年心理咨询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分类的15项来访问题主要集中于情绪问题(占24.6%)、自我提升(15.2%)和情感问题(14.1%)三项。若这三方面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将会大大提高研究生的心理健康质量,而幸福竞争力的提升可以有效解决这三方面的问题。
由幸福竞争力的内涵可知,个人由幸福感产生的竞争力是可以培养的。积极的社会支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强大的自我效能以及情绪管理的能力都可以增强个体的幸福感,从而提升幸福竞争力,实现自我诊疗,使研究生“既幸福又成功”。
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研究生幸福竞争力方面的局限
在实际工作中,面对研究生规模扩大、培养模式更加多元化以及管理方式发生变化等新情况,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提升研究生幸福竞争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无法满足研究生群体对幸福与成功的需求。
(一)对研究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不够
只有以人为中心、尊重人格独立、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作用,才能将对人的培养转变为人的自觉行动。因此,充分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研究生成为自身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至关重要。目前,研究生培养采用以科学研究为主的导师负责制,随着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每个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也在增加,有的导师甚至同时指导几十位学生,繁重的科研压力和严格的培养标准,使得不少导师片面强调研究生的学术科研能力,而无暇顾及他们的道德发展、心理健康、人际交往等诸多现实需求,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以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二)对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性重视不够
研究生的背景较本科生更为复杂,不同的生源地区、学科背景、工作经历和家庭婚姻状况等因素使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性更为显著。同时,“90后”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和个人意识还有多层次性、多样性及多变性的特点,他们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崇尚独立思考和思想自由,以实现个性化发展为价值诉求。这就要求高校工作者充分尊重研究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然而,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以单一原则性和普遍性为特征的单向灌输现象,这一现象使有针对性的行为引导很难实现。
(三)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重视不够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以下简称《意见》)中指出,目前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仍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对薄弱的环节,部分高等学校重视不够,领导体制和工作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专职工作队伍,条件保障还不完全到位”。大部分高校对于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和重视滞后于本科生,很少开设有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普遍存在重学术科研而轻心理健康的现象,忽视了研究生心理资本对其成长的重要作用,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平台、项目和资源远不能满足广大研究生的现实需要,这些都已成为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制约因素。
三、生活指导室的工作理念与运行模式
生活指导室建设突破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限,能够及时了解学生需求,掌握学生心理动态,为研究生提供了学术科研、心理健康、职业生涯及生活辅导,促进了研究生全面成长。
(一)“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最大范围服务学生
2006年,北京师范大学依托“985”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平台,设立“北京师范大學研究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作为子项目之一的院系“生活指导室”这一服务形式应运而生。生活指导室旨在依托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和专业化的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全员育人”的工作理念,科学利用广大教师丰富的人生经验和治学思考以及学生自助团体的助人热情和成长智慧,最大范围地服务全体学生。生活指导室以思想教育为核心,以心理健康辅导为重点,以学业和就业指导为两翼,以活动为支撑,以专业为保障,为全校研究生构建起一个有空间、有计划、有组织、有队伍、有制度的工作实体。截止目前,学校已在27个学部、院系配置生活指导室,覆盖了83.87%的院系及92.87%的研究生群体,基本实现了对研究生群体的全员覆盖。
(二)两个平台建设的运行模式,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生活指导室秉承“发展性辅导”的基本理念,借助“师生沟通交流”和“朋辈互助辅导”两个平台建设,强调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重心下移、覆盖面提升、专业教师参与和朋辈之间互助”的工作思路,着眼于每一位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潜能的开发,采取定时定点接待来访学生与不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及服务活动相结合的运作方式,指导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扫除成长障碍,化解发展危机,促进研究生全面发展。
首先是师生沟通交流平台建设。生活指导室从研究生“贴身”需求出发,对有困惑的研究生进行一对一的发展性辅导,及时识别需要进一步干预的研究生,将其转介至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不仅如此,以生活指导室为平台,各院系还开展了丰富多彩、有学院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如教育学部的学而书院“丝网花手工坊”及“心灵影院”活动、政府管理学院的“求职面对面”及“全民女生节”活动、心理学院的“融融茶馆”专场活动、文学院的“聊吧”系列活动等,深得广大师生的好评。
其次是朋辈互助辅导平台建设。生活指导室调动研究生群体助人自助的热情和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对生活指导室助管和雪绒花使者(一般意义上的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培训和团体辅导,促其丰富心理健康知识、提升自助及助人能力,使其成为研究生朋辈辅导网络的重要力量。生活指导室助管和雪绒花使者以生活指导室及班级为工作平台,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在研究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尽早发现有心理困惑的学生,给予这些学生力所能及的帮助,并及时与辅导员沟通情况,协助学院做好心理危机的预防、干预和转介,成为了扩展心理健康教育受益面的重要补充力量。
四、生活指导室建设在提升研究生幸福竞争力中的作用
幸福竞争力理念尊重研究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既注重对研究生现实心理需求的满足,也注重为研究生长远的发展积累良好的心理资本,同时大大提升和拓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宽度和深度。生活指导室建设紧扣研究生特点,着力提升研究生的幸福感,关注研究生的人际交往、创新能力、自我实现和幸福感知等方面的需求,充分发挥研究生主体性,大大提升了研究生的幸福竞争力,增强了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一)从“团队”到“圈子”,丰富研究生社会支持
积极的社会支持会给主体带来幸福感。目前,大多数研究生组织是以“团队”为基础建制的,这些组织依照统一的规划开展活动,学生拥有共同的、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学生干部合理、公平地分派工作,组织协调成员充分开展团队合作。然而,研究表明,相同情境下的个体是最有效的支持给予者,导师、学长和同学的支持是研究生幸福感提升的显著因素。生活指导室的活动最重要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广泛而松散的“圈子”,让研究生能够获取资源、放松心情、结交有共同话题的师长和朋友。生活指导室以学院为中心,在其内部和外部建立广泛、有益的人际关系网络,其中包括教师、院友、同学和校外专业人士。这种模式将打破传统的“团队”模式,形成研究生可以寻求帮助、寻找资源的“圈子”,更好地整合资源,给予研究生社会支持,提升研究生的幸福竞争力。
(二)从“灌输”到“尝试”,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
自我实现是提升幸福感的重要途径。《意见》强调,“研究生教育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研究生教育也在不断提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要求。然而,高校过于重视创新性人才的教学和培训,忽视了创新性人才的管理和服务。研究生被灌输大量理论知识,训练了较为强大的科研技能,但却仍然缺乏创造力,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生活指导室平台上的活动强调学习、平等、参与和互动,以“研究生”为主人,邀请“教师”和“专家”来“做客”,鼓励研究生尝试新方法,敢于不断试错,并从中探索和碰撞出新认识。这样从“灌输”到“尝试”,变“要我学,要我做”为“我要学,我要做”,培养研究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不断尝试,感知创新的魅力,从而实现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增强幸福竞争力。
(三)从“积极性”到“全程化”,积累研究生心理资本
心理资本包含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主观幸福感、情商等,心理资本的积累可以激发人的潜能。生活指导室针对研究生的个性差异,开展主题多样的活动,同时关注研究生心理建设,积累研究生心理资本,这对提高研究生幸福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长久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题词都是“积极”,其中一个基本假设是生活是很美好的,只要大家积极去做。实际上,在现在“快餐文化”的时代,“短、平、快”成为学生认为的常态,他们不能很好地接受成功路上的复杂性和长期性。生活指导室以“生活”为所有活动的主题词,活动范围无所不包,从学术、就业到婚恋、旅游等。这些活动一方面注重个体参与,容易让学生产生共鸣,保证学生的参与率;另一方面参与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生的阶段性、复杂性,全程、全面地考虑问题,润物细无声地积累心理资本,为提升幸福竞争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斯洛.自我实现的人[M].许金生,刘锋,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7.
[2] 师保国,肖敏敏,陶晓敏,等.当代研究生的主观幸福感、社会支持及其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1(05):61—66.
[3] 肖恩·埃科尔.快乐竞争力——赢得优势的7个积极心理学法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4] 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EB/OL]. [2010-11-17]. http://sz.haedu.gov.cn./2010/12/10/1291963726718.html.
[5] 周霞,祝文燕.高校院系研究生生活指导室建设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11):22—26.
编辑∕王剑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