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宇宁
摘要:“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我国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应该履行以下使命: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加强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服务于社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的职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简称“两办意见”)。在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历史上,这是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来专门安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高度重视。文件指出:“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主要着眼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而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和责任,它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坚守者。不久前,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我国高校肩负着五项功能和使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可以看出“文化传承创新”就是高校的一项重要使命。结合“两办意见”与我国高校实际,笔者认为我国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中应该履行以下使命。
一、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两办意见”对此给出的要求是:“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这是比较符合我国高校实际状况的。目前高校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必修课程的学校还不是很多,也没有相关文件做出强制性要求,大部分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内容会作为公选课而存在,比如京剧欣赏、论语导读、中国古代绘画艺术欣赏等,这些课程课时较少,一般讲解深度也不够,主要目的是想让当代大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期间能够领略一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欣赏其美、感受其智慧等。另外,高校目前也普遍缺乏相關的师资设备来全面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早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即教社科〔2014〕3号文)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提出:“教育部统筹规划和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教材、师资等建设,明确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
基于此,我们可以看出,“两办意见”给出的要求是“推动高校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因此高校在积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问题上,有两项事情可以做:其一,积极培育师资,筹划课程建设,争取早日在本校所有专业中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其二,积极创造条件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之中,比如“中国哲学史”“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课程,都与其有契合性,可以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融合进来。
二、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加强相关学科建设
科学研究也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功能和任务,高校聚集了大量的科学研究人才,具备科学研究优势,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加强相关学科建设。开展相关学科研究与加强相关学科建设问题,是辩证统一的,开展相关学科研究就是在为学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而相关学科建设也会不断地为学科研究提供新的课题。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五千年智慧的结晶。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对其进行研究发掘必不可少,比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解读、释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的勘定等。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基础上,高校还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的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是庞杂的、丰富的,包含着多种学科,高校作为最重要的教学科研机构,还应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至少可以包括:中华伦理文化、中华农耕文化、中华古都文化、中华运河文化、中华服侍文化、中华节日文化、中华戏曲文化、中华武术文化、中华园林文化、中华建筑文化、中华医药文化、中华烹饪文化、中华书画文化、中华诗词文化、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等。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任何一种文化又都自成体系,内容丰富,需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和建构。
三、职业院校应该加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
职业院校,尤其是高等职业院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从事职业技术类的传授,培养实用性职业性人才,可以开设与民族文化传承创新有关的专业点。比如陶瓷类职业院校可以开设中华传统陶瓷制作技术与文化等有关的专业;烹饪类职业院校可以开设中华传统美食、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类的专业;一些艺术类职业院校可以结合自身优势着力开设中华传统绘画艺术、中华传统民族音乐艺术、中华传统戏曲艺术类专业;一些武术类职业院校可以开设太极拳专业、少林拳专业等课程。
职业院校要把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建设成品牌专业,力争走向世界,积极参加国际文化交流。这不但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工作做出贡献,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时还可以提高此类专业的就业率,促进本校的发展。我国的职业院校非常多,基本上每个城市都有,但很多职业院校都没有自己的特色专业和品牌,搞雷同式发展,生源竞争比较激烈,发展出现困境。在国家着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背景下,职业院校在民族文化的“双创”方面有很多事情可做,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和创新示范专业点建设就是其重要突破途径之一,前景光明。
四、地方高校要加强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
地方高校与中央高校、部属高校等相比,在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面,无论是设备、资源、经费,还是师资方面都不占优势。但地方高校坐落于地方,发展于地方,服务于地方,与地方是一个辅助发展的关系,地方高校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各类人才,地方政府和人民也为地方高校提供了财力、土地、环境、服务等支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方面就应该进一步处理好这种相互辅助、甚至相互哺育的关系,地方的传统文化资源为地方高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了特有的东西,地方高校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整理和研究,又可以带动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比如推动地方的旅游开发、提高地方的文化品位等。
河南省的很多地方高校都很重视对地方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研究,突出自己的地方贡献和特色,增强服务于地方的能力。比如安阳师范学院对甲骨文、殷墟文化等的整理研究;河南理工大学对太极文化的整理和研究;许昌学院对三国魏文化的研究和整理;洛阳师范学院对河洛文化的研究和整理等。
五、开设中华文化公开课服务于社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如前所述,社会服务也是我国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和任务。高校除了为社会培养各方面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之外,还可以进行很多社会方面的服务,比如为社会提供科技研发、技术合作咨询、社会志愿服务等。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高校还可以为社会提供直接教育服务,那就是向社会提供公开课,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提高人们的传统文化水平和素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识,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公开课,尤其网络公开课,将会是高校从事社会服务的一个重要途径。高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承担教学育人的职责,是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高地,它应该哺育社会文化的发展,为提升公民的文化素养做出贡献。通过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公开课,不仅可以使社会民众很便捷地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堂教育,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同时还可以提升高校自身的影响力,起到宣传高校,提高高校认可度的作用,可以说,这是一个共赢的举措。
总之,在世界多样化发展的今天,在西方文化强势来袭的当下,如何守好我们的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是每一个中华儿女要共同思考的主题。作为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中国高校,承载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培养人才的重任,更应该主动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编辑/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