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社会化的相关研究

2018-04-08 07:36赵文慧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3期
关键词:社会化新媒体大学生

赵文慧

摘要:新媒体作为一种环境,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大学生作为新媒体最广大的使用群体,其社会化深受新媒体的影响。文章分析了新媒体对当代青年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极其面临的困境,总结了大学生社会化范式转型的特点,并在媒体语境下提出促进大学生社会化的建议。

关键词:新媒体;大学生;社会化

一、我国大学生的网络生态

在媒介接触情况层面上,互联网与手机成为大学生使用最多的两种媒介。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众媒介有多种,如互联网、报纸、杂志、手机、电视、广播等。相关调查表明,在大学生这一高学历群体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互联网和手机。随着 3G 和4G时代的来临,并伴随着逐渐强大的手机交互功能,手机和报纸之类传统平面媒体的差距再次被拉大。為此,当代的青年大学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融入互联网生活已成为必需。

二、 大学生社会化范式的转型特点

(一)以双向社会化模式为主体

通过对以往的研究总结可以发现,以前的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多以单项为主,也就是大学生从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过渡,在这一过程中,成年人作为主角给配角学生传递社会规范和生活技能,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并加速社会化的进程,这个方向是从老到小的传递,被称作正向的社会化。但由于新媒体时代到来,文化反哺现象出现,文化传递不再只是老到小,小到老的反向社会化模式出现,即为大学生向大人传递生活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技术。为此,在现代的社会里,前喻文化和后喻文化并存,大学生既接受来自成年人的影响,又反向的影响成年人。

(二)社会化环境虚拟化

在新媒体技术传播以前,人们的社会化模式是传统的,往往是在真实可触的现实的社会生活环境中进行,有着较为固定的场域,如家庭、学校、伙伴或者社会等,这些场域都是真实存在的,是可见的又有确定身份的因素,各个角色之间的交往和互动是在真实的环境中。但新媒体中角色交互的场域变更,从真实走向虚拟,大学生社会化的选择在众多媒介中进行,给大学生社会化增添许多不确定因素,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认知。

(三)从群体被动化到主动个性化

在长期传统单向社会化模式中,大学生接受的是成年人传达的信息,成年人是学生的权威,成年人的典型代表就是家长和老师,他们对孩子社会化作用巨大。步入新媒体时代,所有人都是新媒体受用者,每个个体可以自由在网络中进行选择,随时互动和学习,文化多元满足了当代学生的需求。家长和教师的权威地位遭受动摇,学生视网络信息为权威,并且学生接受程度大于成年人,在社会上的学习更趋于主动化、个性化和自由化,群体化的教育范式一去不复返。

三、 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一)对大学生个性社会化的影响

1.行为规范社会化方面。

“新媒体”作为一种环境,逐渐成为一种新常态,成为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青年大学生把网络看作表现自我的一个平台,通常会表现真我,展露真实个性。新媒体一方面给大学生的自由带来机会,拓宽其社会化的活动空间和新渠道,丰富社会化的内容,提升自主社会化的功能,使其自由发展;但另一方面,如此自由的环境,为大学生的张扬和个性提供了温床,致使大学生的社会行为规范出现次生社会化问题,如知行不一、行为消极、行为失范等,其中,网络行为失范最为典型的就是“媒介霸凌”,严重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2. 人际交往社会化方面。

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形成新型的人际关系即网络关系提供了工具性支持,大学生在和人的交往中,学习到社会规范,了解到自身的特点和不足,使自己的社会角色得到不断完善。网络的平等性和开放性大大改变了人际交往方式,大大影响了大学生的社会化。另一方面,随着新媒体的普及和发展,这种“网缘性”的人际关系和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相比,是动态的、欠稳定的弱关系结构。在如此的结构之中,“宅在高校”的现象越发严峻,越发具有普遍性和强影响力,这对大学生的现实社会交往必定会有反作用,人际关系冷漠和疏离现象越发显著。

(二)对大学生内化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高素质群体,其社会化的过程也应当在社会价值体系之内,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给大学生的价值观念也带来重大影响,对大学生的社会化极为不利。

(三)对大学生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社会角色的影响

1.角色社会化方面。

行为和自我角色的社会化就是使大学生不断接受社会规范和生活技能,通过对社会行为模式的模仿和认同来完善自己的行为。有研究结果显示,相当部分大学生对于自己的角色缺少恰切的认知,不认为自己因参与到网络中角色就有所改变,“学生”依旧是对自己的角色定位,对网络角色的认识出现模糊化表现,具体为角色认知不清、角色扮演混乱和角色转换困难等,如此的角色认知给大学生向社会的角色转换带来了困难。

2.对学习的影响。

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的思维和学习,大学生也喜欢利用新媒体学习新事物。调查显示,大学生对网络学习持有积极的态度。大学生上网除娱乐和社交外,重要目的是查阅资料和扫盲,下载学习资料,进行邮件收发等。在新媒介的带动下,很多学生的学习渐由被动改为主动,网络的发展为学生学习带来方便的同时,一些不利的现象也随之产生。如作业的完成过度依赖网络,滋生出论文造假和剽窃等学术不端的现象,这些不良的社会学习行为对大学生知识技能社会化产生阻碍。

3.政治社会化。

新媒体是大学生获取政治信息的重要途径,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态度和倾向,扩大了大学生政治参与的途径,强化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但在政治意识多元的时代,受新媒体不良舆论信息的影响,动摇了现代社会人的理念基石,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为大学生的政治参与提供良好的机会,另一方面又带来了政治参与消极和政治情感冷漠的表现。

4.道德社会化。

道德社会化是将特定社会环境的道德准则和道德规范加以内化而形成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的过程。高校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建设和培养的主阵地通常是校园网站和课堂,利用新媒体在校园网普及道德相关内容以及多媒体进课堂已是大势所趋。新媒体一方面丰富了道德社会化的途径和手段,另一方面也产生一些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网络上的各类不良信息腐蚀着学生的道德认知,影响着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四、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化面临的困境

(一)家庭社会化功能弱化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地,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导师。处于孩童时代,向父母学习语言和生活方式。随着新媒体步入人们的眼帘,学生受新媒体的影响颇深,且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率远多于家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施教者,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渐渐弱化。

(二)父辈权威和教师权威遭遇挑战

大学生身心发展虽趋于成熟但还须加强。在新媒体问世之前,父母和教师的权威、榜样的力量和长辈的施教、偶像的激励等都会影响大学生的发展。但进入信息时代,学生在这个时代中尽情学习,自由发展,并使网络为自己的意见领袖,父母的权威遭到瓦解,网络上各种价值观和行为的存在给大学生的认知无疑带来模糊的方向。

(三)社会化过度与不足共存

过度社会化是指社会化任务的完成在量上或质上超出个体的心理或生理的承受限度,进而影响个体的长远发展。过度社会化的表现一是个人感情和生活的社会化,主要表现是个体对爱情观的错误认知和不当把握;二是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学习的功利化倾向愈发严重,出现尔虞我诈、学术不端等恶劣现象。社会化不足的表现主要有自我期望过高或角色认知不当、单纯幼稚、缺乏适当的社会应变能力等。

(四)社会化方向控制难度增加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期之中,社会中各种乱象频发,借用社会学鼻祖涂尔干的话来说,社会很多方面正处于“失范”状态,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发展飞快的今天。复杂多变的新媒介环境,又给大学生社会化的方向和进程添加了几分不确定。在众多的不确定面前,成年人失去了在传统媒介时代的地位,网络取而代之,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中充斥着的暴力、色情、犯罪等因素时刻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和认知,在如此“太自由”的新媒体语境之下,大学生丧失了主体意识、沉溺在现代技术中不能自拔,社会化偏差问题愈发凸显。

五、 新媒体促进大学生社会化水平的对策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大学生提供了高度自由的社会化空间。但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社会化的影响是有利也有弊,因此我们要有意识使新媒体真正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主动开辟网络阵地,使新媒体成为大学生社会化的重要手段。

(一)主体层面:对大学生进行媒介素养教育,最终实现理性自觉

当代青年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受用者和网络信息的接收和发布者,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对其社会化进程意义重大。首先,大学生培养主体为地方高校,高校可以从自身学科优势和相关课程出发,构建媒介素养教育体系。其次,大学生自身要积极动起来,培养对新媒体的负责任的意识,合理使用新媒体,提升信息辨别能力,完善自身的自控能力和自律能力,使自我主动教育和学校教育完美结合,这将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实现对新媒体的理性和自觉认识。

(二)国家层面:加强网络立法,强化监管力度,营造绿色媒介环境

面对如此混杂的新媒介环境,我国青年大学生心智发育尚未成熟,自律能力欠佳,可以通过他律的办法减少网络给大学生社会化带来的负面影響,如加强国家网络立法。首先,对新媒介环境进行规范和立法,健全网络制度体系。其次,强化网络监督和惩戒的力度,打造绿色的媒介环境。再次,从大学生出发,教育大学生遵守网络规章,自觉抵制网络不良信息,使自身社会化免受网络的负面效应的干扰,强化新媒体的积极要素。

(三)社会层面:打造家庭、学校和社会立体式的健康新媒体生态环境

首先,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诱导,需要父母的引导和监督,面对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父母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新媒体技术,转变观念进行自我更新,积极利用新媒介的积极效用促进孩子的社会化。其次,学校要充分发挥校园媒介资源,积极营造新媒体教育氛围,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环境,如利用校园广播、校报、教育刊物、互联网等,面对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大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育服务。最后,全社会要深化对新媒介的责任意识,树立保护大学生的法治观念,营造良好的新媒体素养环境,提供适合大学生社会化发展的绿色健康的新媒体信息和新媒体空间。

编辑∕王剑慧

猜你喜欢
社会化新媒体大学生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