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森芳洲的外交思想对异文化理解的启示意义

2018-04-08 07:36贾建梅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年1期

贾建梅

摘要:雨森芳洲是日本江户时代的儒学者、思想家、外交家。本论文以雨森芳洲和申维翰在1719年朝鲜通信使的日本出访为切入点,通过分别代表江户日本对马藩外交官和朝鲜制述官两人官方和私下的公私两方面的交往,展现出雨森芳洲善邻、友好、平等的“诚信”外交思想,阐述其超越时代的外交理念对当下异文化的理解。

关键词:雨森芳洲;申维翰;外交思想;异文化理解

一、雨森芳洲的外交思想

雨森芳洲(1688-1755)作为日本江户时期著名儒者及外交家,他精通儒学,熟练掌握汉语、朝鲜语。在中华文明占主导地位的当时,其汉诗也有较高造诣。其在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交邻提醒》中提倡外交关系应遵守“不欺、不争、诚信外交”,使之成为当时具备国际视野的外交家。芳洲在对马藩60多年的工作生涯中,充分展示出其卓越外交才能,尤其在接待朝鲜通信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17世纪至19世纪两百年间,朝鲜国与日本江户的往来,依靠通信使来进行。朝鲜通信使共访日12次,在两国交往过程中,不仅为维持日朝友好做出积极贡献,更是通过两国人员交流,互相传播文化,建立了东亚文化交流平台。雨森芳洲在日朝外交方面做出的重要贡献已被研究者公认。其中,雨森芳洲作为对马藩外交官直接参与的1711年和1719年朝鲜通信使访日接待,是他最直接最活跃的外交舞台,也充分展现了他的外交思想。尤其他与朝鲜制述官申维翰的公私两方面的密切交往,更能体现他眼界开阔、境界极高的外交家风范,同时又具有温暖的人格魅力。

二、雨森芳洲与申维翰的交往

1719年即第九次通信使,是为了庆贺第八代将军吉宗袭位。关于享保信使的日本纪行,朝鲜通信使制述官申维翰写的《海游录》记录了他和雨森芳洲的初次见面及他对雨森的第一印象:“余素聞其人,能通漢語,解語詩文,為日东翘楚。(中略)観其状,面蓝結重,時年五十二,毛髪中白。”申维翰出使前耳闻雨森是日本儒界大家,精通三国语言,文学造诣了得,乃日本翘楚。但他的记录中雨森的风采既不是农民也不是商人,却是武士的风貌。神情威严而精悍,看不出丝毫的文人气质。申维翰与芳洲有两次激烈的冲突。其中一次在见面初期,申维翰认为见面礼仪有问题。认为“礼由尊敬而生,由怠慢而废止。贵邦怠慢了我们”。雨森当庭据理回应,认为礼仪理应遵循惯例,而不能一朝废除。申维翰便有了如下记录:雨森怫然として怒る。其后,也有类似的表述:“雨森東は狼人だ。吼ゆること獅の如く……”总之,申维翰眼中的雨森方洲表现得让人讨厌,两人公事的接触并不愉快和顺利,甚至是剑拔弩张的紧张场面。其中,作为江户德川幕府对马藩外交官的雨森芳洲必须站在日本的立場,维护日本的颜面。但其后,雨森给申维翰致了歉。李进熙认为“申维翰的看法也不能说是对的。芳洲的态度,是作为外交官不得不采取的一种演技”(《日本文化与朝鲜》雨森芳洲的朝鲜观)。当然,也有学者认为,申维翰有些偏颇的记录雨森,也是出于身处复杂的李氏王朝的一种明哲保身的做法。

接下来是上呈国书的日子,而雨森病倒了,无法把国书翻译成汉文。这样便不能向江户幕府传达国书,达成外交程序。朝鲜方申维翰急忙找来多名译者,却无法完成翻译。也因此,雨森芳洲作为外交官的实力因这次卧病反而被申维翰及世人周知。此事也证明了雨森芳洲精通日语、汉语、朝鲜语三国语言,在当时的时代是极其稀有的优秀人才。雨森36岁时,花费3年时间,不仅学习朝鲜语,同时多次亲自赴釜山的倭馆,学习朝鲜的历史、风俗、习惯及民风。风雨不辍,极其刻苦。雨森芳洲在他编著的朝鲜语教科书《交邻须知》中写道:“我是以宁可短寿五年的决心和毅力来学习朝鲜语的。”可以说申维翰眼中的雨森,向他耳闻的翘楚进了一步。这说明雨森芳洲在出仕对马藩初始,就认识到只有了解了他国的语言文化,才能具有明晰对方心理顾及对方感受这样的国际视野。

在接下来的接待通信使的行程中,雨森取消了例行的大佛殿前的酒宴,使使节并未看到耳冢。在申维翰的《海游录》和正使洪致中的《东木差录》中,均提到途中并未看到耳冢。因雨森芳洲为防使节为难,于路途之中耳冢周围建了十四丈高的竹墙。雨森在《交邻提醒》中对此进行说明:因不希望通信使感到不快,为“尊待”使节,故用竹子篱笆遮蔽耳冢。耳冢是壬辰倭乱时期,丰臣秀吉下令以割敌方将士鼻耳的方式统计战功,并将之埋葬于大佛殿旁,修筑成耳冢。耳冢,对于江户德川幕府,是炫耀势力,傲视他国的象征;而对于朝鲜,是日本以无名之师发动战争,荼毒生灵的罪证,是痛心之物。雨森的遮蔽耳冢之措,是他“善邻”理念的最好体现。《交邻提醒》中做过如下描述:耳冢是丰臣秀吉挑起无名的战争,杀害了两国无数人民,所以展示这个就像是在说他的暴戾,对耀扬我国国威毫无益处。必须考虑周全处置。这种观点在和朝鲜的邦交上是很重要的。申维翰心目中的雨森,已然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斡旋于江户、对马藩、朝鲜使节三者之间外交家的姿态了。雨森芳洲继承的儒学思想和深受影响的朱子学,促成了他的相对主义的世界观。他的国际观和比较文化论使朱子学的合理主义和人道主义得到发展。

在通信使历时半年的出访时间里,雨森芳洲和申维翰一直相处。两人渐渐惺惺相惜,时常会饮酒赠诗,饮茶玩笑。申拜求雨森拜谒日本文人雅士,雨森芳洲皆畅快答应。做歌和诗的两人,私下的友情日渐深厚。申维翰《海游录》卷末的“闻见杂录”中,有多处出现雨森芳洲共同整理的字样。最后在严原港分别时,申维翰赠诗“今夕有情来送我,此生无计更逢君”。并以头巾相赠。雨森含泪收下,唏嘘不已。终于泣泪:如果任命我去负责国事的话,则边疆一定不会生有事端。可国法所限,我只是一个小岛的记室。可能就在此处,直到老死。再不能与君相见。两人由互相怀有介意,到相互理解,再到成为挚友,最后以泪惜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天的交往中,是雨森芳洲坦诚的心意,友好的应接,平等的善待,不仅完美完成了一个外交官的使命,也完美彰显了一个儒者文人的美好情怀。

三、对当代异文化理解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环境下,随着社会经济、交通的快速发展,多方位多层次的交流也随之增加。有效的交流中,对异文化的理解是必不可少的。人的价值观的不同,就会导致行为方式与思维方式不同。

首先,要開阔眼界,认知对方。如同幕府时代的通晓中日韩三国语言和风俗事物的雨森,当代社会,更要求我们具备国际的视野和多元的能力,才有可能对异文化有所认知。不然就会如同18世纪初见时的雨森与申维翰,日本武士阶层仅次于天皇,社会地位很高。而在朝鲜,文人的地位要高于武士。所以申与自己眼中相貌、性格酷似武士的雨森便有了先入为主的轻视和不满。也便有了两人通信使出访公事的不畅。认知的不足,就会造成交流的阻碍。

其次,要认同差异,消除偏见。各个国家和民族各自拥有自己独特的悠久的历史、语言、风俗等。对于各自的民族来说,自己的文化才是最好的吧。比如中国人认为茅台好喝,日本人认为清酒才棒,而法国人认为红酒才入流。其实,这只是我们最熟悉的文化。它没有优劣之分,好坏之别。

最后,要寻求尊重,和谐共赢。如同雨森反对新井白石在接待朝鲜通信使时演奏“雅乐”,而主张使用“能乐”。因为“雅乐”是日本和朝鲜共知的皇室音乐,而“能”才是代表武家幕府的乐式。在外交上对等,在文化上匹配。哪怕被某些通信使笑称能乐如“犬吠”,雨森还是坚持各国要呈现各国特有的风物,在仪典上演奏“能”。在佩服雨森的超脱凡人的国际视角时,更惊讶于他卓越的包容力。他对于朝鲜国王庭院里种麦子,完全不像重视庭院文化的一般日本人认为简直是下品国家,而认为朝鲜重视儒教自然重视农业,完全情理之中。如此尊重他国风俗文化,实乃是外交之才。可以说是异文化理解的先知达人。不知他的知己申维翰在欣赏能乐之时,是否也体会到雨森的良苦用心。

处于多元化世界中的我们,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关系及事物中的我们,如果都具备了如雨森芳洲般的深厚的中国儒教思想,朝鲜的语言风俗文化,本国的忠诚立场,用善邻友好、平等互利的外交思想去面对异文化,那不仅是亚洲中日韩的幸运,也将是全世界的幸事。

参考文献:

[1]上垣外憲一.雨森芳洲:元祿享保の國際人[M]. 講談社学術文庫,2005.

[2]上垣外憲一,松本 健一日韓中を結ぶ雨森芳洲の思想[J]. 知識. 1989,(95).

[3]高澤秀次,邉界の異俗―近代對馬史詩[M].現代書館,1989.10.

[4]北島万次.臣秀吉の朝鮮侵略[M].吉川弘文館,1995.

[5]上田正昭.森芳洲の学問と思想[M].對馬風土記第17号,1981.

编辑/岳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