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成俊
2018年4月,一连两条拦高铁新闻事件引发大家热议,虽众说纷纭,但是,似乎很多人汇总成这样的结论:中国人的素质是很低的。像每次不良现象都炮轰教育制度一样,这次的不齿事件同样激起国人对公众意识的教育缺失反省。现时评价学生是否素质高,很多时候就以“公众意识”的强弱来评价,因为这是最直观的表现。现在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否要提高对公众意识的单列评价标准?如何实施?
首先我们来看何为公众意识?
社会心理学认为:“公众不是散在的个体,而是具有某种“合群意识”的群体,个体之间必有某种共同倾向,如共同的目的、共同需求、共同兴趣、共同意识、共同态度或共同的文化心理等把他们联系在一起。”[1]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就是这个道理。公众意识是对公众地位、作用的认识。心里有公众,眼里才会有公众,才会有良好的公共关系状态。有了这种把公众视为“组织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的认识,才会有自觉的公共关系行为。公众意识被视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一线老师会看到这样的学生:他们对节约能源、环境保护、乐于助人和合作能力的概念很陌生;经常最后一个从教室出来却不关灯或电风扇;随手丢弃垃圾;不提醒丢失东西的同学;在冬天温暖的图书馆里用物品占座几天,但是自己都没去那儿学习;吃饭的时候不排队,争抢中把别人的饭撞到地上。林林总总,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育是比较缺失的,我们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不够重视的。
但是我们也在不断的修正,在新版《中小学生守则》第4条:“明礼守法讲美德。遵守国法校纪,自觉礼让排队,保持公共卫生,爱护公共财物。”第5条:“孝亲尊师善待人。孝父母敬师长,爱集体助同学,虚心接受批评,学会合作共处。”第8条:“珍爱生命保安全。红灯停绿灯行,防溺水不玩火,会自护懂求救,坚决远离毒品。”第9条:“勤俭节约护家园。不比吃喝穿戴,爱惜花草树木,节粮节水节电,低碳环保生活。”都涉及到公众意识的具体要求,有些省市的中学生评价表也对相关的综合素质评价列出详细的项目标准,里面也涉及到公众意识的评价,如要求在以下几方面由老师给以评价得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公众意识越来越受到各方重视,但是具体操作,却主要有以下两大原因导致形同虚设:
现在,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落实更多的流于形式,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还给学生的发展或者是人的发展带来了极为消极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以期末一次考试成绩和一份学生成绩单等终结性为主的评价方式,君不见,中考、高考这样一试定终身的现实下,每个家庭都在拼分数为唯一标准?录取通知书有德育成绩吗?学生档案中思想评价谁也不知道是否很重要,只要分数够,电脑就会出档,至少至今还没有看到由于思想不合格而考试分数过了录取线而被淘汰的事件!
这里有很多社会根源和制度根源。首先说社会根源,中国的“中庸处世”社会根基源远流长,多年来“得饶人处且饶人”即是安全的处世原则大行其道,虽然很多省市的招生规则上明文:“德育评价不合格者不能报考**学校”,但是,下文紧接着就有行字让评价者警示:请警慎评价!评为不合格学生要上报材料经上级批准!还有各项评价机制,出现不合格学生当年该校不能评为德育先进学校,看到此掩耳盗铃式的奇葩评价,谁还会傻到给学生作不合格评价?到时如果哪个教师真的给了不合格的评价导致某个学生不能报考**学校,说不定该生还会理直气壮的状告老师或者学校,而且还可以的预测:被状告老师或者学校毫无胜算!说到制度根源,公众意识等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很难量化!这给评价带来极大困难!而且现在的评价基本是教师的单方面评价为主,引入其他社会公众评价不具备操作性。现在的技术难以真实、合理地提供评价学生综合素质的平台和手段,这是导致无法执行的现实问题。此外,评价的标准难以统一,毕竟评价人的思想品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按照现实的技术条件,很难提供一套像考智商那样的评价试题出来,况且智商测试题也多受诟病。
如何在现时基础上改善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制造土壤,净化风气,为学生的公众意识提升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基础。目前我国正处在大国崛起的造梦阶段,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社会价值取向和道德尺度正处在实践与重构之中。一方面社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到处是竞争和创造;而另一方面出现理想信念的失落、社会风气紊乱和腐败。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社会公德的缺失现象几乎举目可见,这就不可避免地感染、影响着学生的道德风貌。因此,净化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道德水准,创建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是一项需全社会综合治理的艰巨工程。虽然学校不能改变社会现实,但是,学校担当的是社会公众思想塑造的奠基者角色,哪怕社会风气学校一时难以改变,但是学校的一方净土不能随波逐流,甚至要起到改变不良风气的主阵地,有些时候教师不能改变家长,却能改变让小孩改变家长!特别是学校制造的舆论,能很好地启发、引导社会舆论的跟进与撞击,产生很好的引领作用。社会心理学家认为:“公众舆论是多数人在重要问题上所发表的复杂意见的综合”[2],是公众要求的一种公开的表现形式。公民的个人态度是形成公众舆论的原始材料,但如果没有媒体传播、信息沟通,人际互动和不断地扩散和累积,也无法形成公众舆论。舆论可使人产生压力或动力,它引导良好行为发展。不利于社会的行为措施,会受到舆论的谴责,限制其蔓延。它在道德、法律之外产生对人行为的约束。人生在世要与社会协调相处,必须有公众意识。良好的社会舆论能产生良好的公众意识。
其次要利用好家校联系,不断强化家庭教育,夯实公众意识教育根基。家庭教育在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处于最基础的地位,其影响巨大!良好的家庭教育,将使教育事半功倍!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在其幼小的心灵筑起第一道公众意识责任的堤坝。能防住任何狭隘思想洪水的冲击!朱熹在《蒙童须知》中就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这就告知我们,孩子只有从小在家庭中做到“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以后,通达事务,必能成在社会成为栋梁之才。
再次,学校要大力加强道德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在学生中坚持不懈地进行公众意识教育,什么是“必须提倡”与“坚决反对”,认识到自己的肩上承载着的公民责任。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才能在感情上认同和接受并自愿地承担责任,才能逐步树立起较强的公民责任意识。与此同时,还要坚持行为训练和情境体验,注意学生的自我管理,发挥其主体作用。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鼓励他们利用节假日深人街道、社区、工厂、商店、农村等地去调查了解情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通过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培养了社会的责任感,教育学生体会和感受他人对自己关心的同时学会关心他人,学会与他人共处;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深人社区,服务社区,增强公众责任意识,通过各种评比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学习和成长中不知不觉的把公众意识扎根心田!
2.改善制度。
①改变以教师为主要评价者的单一模式。实施像大学一样的学分积分制度是比较可行的,引入学生互相评价,社会评价等,增加实践社会公众意识的评价机率。比如,将学生参加集体公益活动的多少与他们的学分相挂钩,缺了这项不给毕业文凭,只给结业证。并且对平时执行的情况做出考核,登记在册,并认定为毕业学分,且建议在中考、高考录用时重视其参加集体公益活动的成绩。同时可以制定、完善《重大事件奖励制度》,有参与重大救援帮助或有正面影响意义事件的给与加分奖励,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自觉提升公众意识!
②建立学生终身档案。档案制度虽然很多时候被人批判,但是其中只反映成绩与学历、工作经历、家庭成分为主等因素有关,现在的档案里的综合素质大多是班主任填写的,其中褒贬带有严重的个人偏见,尤其是少了真实的思想评价,这导致了不少的用人单位在招收人员时不能从其得个人档案中得到正确的思想素质信息,还造成了高分低能的社会影响。
当然具体操作,还有很多细节值得探讨,不一一列举,总之,是方法总比困难多。
在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的21世纪,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繁荣与富强,不仅需要领先的科学技术,更需要具备现代社会意识和素养,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会念书和考试,缺乏社会公众意识,那么这样的学生又将是产生“一声叹息”的效应!谨以此不成熟看就教于方家!
[1]翟向东,中国公共关系协会学术委员会组织.中国公共关系教程[M].中国商业出版社,1994
[2]周欣.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M].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