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利平
新课改是基础教育第二轮课程改革的简称。新课改要求打破传统教学的框架和局限,主张将学生变为课程建设的主体,并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新课改方针的落实是教育进步的一种体现,它提倡一种和谐的教学关系和全新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共同进步,友好发展。新课改的最终目标是唤起教师的教学热情,唤醒学生的内在潜力,打造高效与和谐并存的教学体系。那么教师如何上好新课改课呢?我认为教师应做到以下五点转变:
传统教学是填鸭式的教学,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主,学生只能坐在下面认真的听,被动的学。在这种模式下,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很好的互动,课堂气氛也较为严肃,一般很少有学生敢站起来主动回答文体。严肃、教条、枯燥的课堂使得学生无法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无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学习区域地理这一板块时,采用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会将知识点按标题一一列举在黑板上,学生认真的记笔记,笔记记完了来不及思考就下课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一旦遇到灵活的地理题型便会一筹莫展了,原因是这种死记硬背的方式并不能够有效提升地理水平。上新课改课时,同样是讲区域地理,教师则可以用一段反应当地风土人情的视频作为开场,也可以用一段与本堂内容相关的诗词、音乐、历史事件做为导入,充分刺激学生的感官,寓教于乐,使学生通过主动探索总结出结论,深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特点,也要了解高效学习必须具备哪些条件。尽管所有的学生因为家庭教育、性格、长相身材、学习能力等表现得大相庭径,却依旧拥有共同的特点——任何学生想要高效的学习都必须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任何学生认识事物都是从初级到高级、单一到全面、简单到复杂的;任何学生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情自发地去思考、探究。
教师应该转变“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给予学生快乐的教学体验,如此才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习是实现目标的过程,每门科目中有很多东西不是人人都感兴趣的。要想达到比较好的课堂效果,教师需要在备课时很好的认真研究考点、难点;组织材料找准切入点,设置情境将一堂枯燥的课变成饶有兴趣的课。如此一来,学生将对学习的内容倍感兴趣,即使在无人督促的情况下也能够自主学习,主动行走在真理的世界,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
新课改下教学一般按先学、顺导、实练、精讲的顺序来进行,即就是设置环节-师生互动-小组评价-当堂训练-及时反馈。引导学生重视对知识的体验。现代高考题型越来越灵活,对于知识的掌握,不仅要记得住、而且要用得了起。最主要能用学到的知识解答现实当中的问题,比如,地理上讲地质灾害:地震、火山、滑坡、泥石流等,我们书本上灾害讲的很空泛,但如果给你一个地理位置、等高线、居民点、气象数据,学生很少能自行分析出来这里易发什么灾害,这才是高考考察的方向。
要想会用知识,先要掌握知识,“书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师讲的再精彩,学生没有掌握那也只能是白讲。要熟练掌握知识,必须认真思考,结合生活的实践得出准确的结论。这样看似一节课很慢,但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探究问题的能力。
首先,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可以学习的知识,我们教师可以少讲,采用自学法。如果是开拓眼界的知识,比如非洲的自然景观、自然地理特征、台风、地震、泥石流等灾害,我们可以采用视屏、图片等多媒体技术达到很好的效果。学生足不出课,便可以知道外面的世界,这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达到的。再例如讲思维性比较强的知识时,我们可以用比喻法,如在讲洋流时,我们可以给学生用茶杯里的茶叶随风飘动来解释。在讲热带草原的雨季时,可以说太阳朝那里移动,雨带就朝那里移动,那里有雨那里草就茂盛,动物就朝那里迁徙;在讲洪涝灾害时我们可以用腹胀来比喻;地球和月球大小比较时,我们可以用篮球和乒乓球作比较等等;在讲到一般规律时,比如气候分布规律、区时计算公式、等高线判读规律、季节判读规律、洋流分布规律、岩石圈、水循环等规律、地转偏向力规律、人文地理一般答题模式规律等就需要合作探究法和教师讲练结合法。比如13年四川高考题:描述中美洲国家地理位置、回答工业区位等问题时就需要师生在课堂上一起探究出结论和答案。
教师是学生的指导者、启发者、引路者、课堂的组织者,但更是学生的守护者,应该在学生成长的阶段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
学生的成长是场赛跑,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奔跑在前赢得掌声。教师不能只是赏识熠熠生辉的星辰,还应多关注那些黯淡无光的“小星点”。我们应该多些“平等”,少些“架子”;多些“微笑”,少些“脸色”;多些“合作”,少些“说教”;多些“赞赏”,少些“指责”;多些“激励”,少些“恐吓”。
新课改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教学方式的使用都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之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