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雅婷
(上海杉达学院,上海 200000)
随着我国制造业由传统的“中低端”向“中高端”延伸,以新能源、新材料、现代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不断增长,对于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中国制造2025”对高层次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发展需求,将推动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层次的高移,使技能型劳动者的学历层次也呈现高移化的特征。
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背景下,制造业的发展将步入智能制造时代,传统的简单劳动力将被智能生产系统所取代。尤其是在信息化与制造业深入融合的趋势下,高端制造业呈现出复杂化和综合化的发展态势,这就要求劳动者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由过去单一的岗位能力向多元复合的职业群能力转变,以更好地应对大数据生产、数字化制造的挑战。
在“工业4.0”时代,推动我国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关键在于发展知识密集型的高端制造业,提高现有制造业的技术知识含量,打造服务型的高端制造产业。然而,当下以数字化制造、网络化制造、信息化制造、智能化制造等为代表的高端制造业无不带着技术创新的烙印,尤其是面对大批量的流水线生产逐渐被小批量的定制化生产所取代的趋势,技术创新就显得尤为可贵。“
“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推动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将创新驱动摆在核心位置。
从艺术设计类专业来看,不仅在创新创意人才培养方面发展不足,在专业建设、品牌推广上也存在很大的不足。艺术设计类专业作为高创造性的专业类型,而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在于掌握先进技术并具有较强创新素养的创新型人才,因此,急需培养一批制造业转型升级所需的创新型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
“中国制造2025”为我国设计行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要走一条绿色发展之路,设计界也倡导“绿色设计”、“可持续设计”,因此,设计行业的绿色发展召唤具有环保意识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支持并参与绿色产品的设计开发以及新型生态产品的制造,进而提升我国设计行业发展的节能、低碳、环保水平。
中国设计在全球设计业领域内还未占据很大的比重,以国外设计,国内代工为主,世界知名的品牌也不多。推动中国设计行业转型升级,提升发展层次,需要不断加强设计领域的创新,打造精品设计、高端品牌设计,进一步提升我国设计行业的全球竞争力和世界知名度。因此,必须加强卓越型人才培养,塑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设计品牌,促使设计行业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智造”并不是完全囿于技术的自动化,而需要在设计行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注入智慧基因,尤其强调设计者的智慧化。因此,“中国智造”亟待寻求一大批具有较强的探索精神、科技研发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的智慧型设计专业人才。
从艺术设计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历程来看,先后经历了技术型、技能型以及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过程,具体就是“重技能、轻理论”,过于强调对受教育者“一技之长”的培养,忽视了受教育者个性化、全面化发展的需要,尤其缺乏对艺术设计设计专业人才的人文素养、批判精神、创新意识以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综合素养的培育和塑造。
因此,职业院校应紧跟设计行业的发展趋势和需求,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切实瞄准复合型、创新型艺术设计专业人才要求,从人才培养理念、规格、方式、方法等方面进行调整,并根据设计行业岗位未来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较高综合素养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的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由于缺乏科学的引导,我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的“异化”。民办高校的功能过度强调技能导向,教学内容的技能本位特征日益突出,并且在精细的专业分工下,受教育者的就业范围越来越狭窄,就业适应力受到很大的限制。
面对“中国制造2025”对职业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民办高校应以教学内容改革为依托,提升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专业深度和知识结构的广度,还要不断拓展职业广度,提高受教育者的“工匠精神”,培养支撑受教育者核心职业能力发展的背景能力,保障“从好业”,以促进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以大数据、智慧云平台、移动互联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进行了广泛深度的融合,产生出一大批的智能制造、数字制造、信息化制造,使得新型制造业跨区域、跨领域、跨学科、跨专业的特性日益明显,对劳动者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了应对这种外部发展需要和趋势,民办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对受教育者复合型知识结构的培育,强化对学习者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塑造。
因此,要转变教学方式,科学践行“理实一体”的观念,大力推行“教、学、做”融通开放化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模式,确立“实践导向、过程导向、工作导向、项目导向”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标准,引导教学活动的有序开展。
此外,为了进一步增强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实践性和实效性,应综合运用数字模拟、虚拟现实等信息化技术手段,深入推进场景教学、仿真教学、模拟教学、项目教学、岗位教学,打造具有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特点的“教、学、做”一体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施给设计制造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能量和动力。设计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对劳动者、资源、技术之间的互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具有复合职业群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将成为未来设计制造业腾飞的核心。
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要融入设计制造业的发展潮流,必须以课程体系改革为要件,基于大数据项目运作,将设计制造业领域内的知识和技术体系融入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全过程,打造一套融合现代制造业发展相关知识的“设计业+”融合型课程体系,开发出适应设计制造业技术创新的模块化、项目化、综合化的课程结构。
在“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云设计、众包设计、大数据设计”等现代设计制造业新模式不断涌现,加速了设计产业转型变革,尤其是以客户需求为感知的个性化定制模式的出现,加速形成了集研发、生产、组织为一体的开放性设计产业新形式,涵盖了设计产业领域范围内的关键设计技术开发、全产业链资源整合、新型设计等互联网技术应用。围绕设计产业跨越时空范围的个性化设计、生产和工作方式,职业教育应以教学方法变革为手段,充分应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拓展受教育者的学习方式,构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教学平台与学习空间,并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信息化教学方式来拓宽受教育者的学习空间,提升受教育者的学习积极性。从某种意义上讲,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网络化教学和学习方式具有跨越时空的特性,为教师的开放化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方向。在民办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教育中引入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教学方式,能够突破校企合作的时间和区域限制,整合内外部资源,促进艺术设计类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学习的有效对接,真正将受教育者推到教学双边活动的主体地位。
围绕“中国制造2025”战略所带来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和技术变革,民办高校应加快推进实习实训基地变革,调整实训基地建设方向,融入现代信息化技术,尤其要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设计制造业深度融合相关联的实习实训内容建设,培养受教育者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应对智能化设计和信息化设计的挑战。
此外,围绕地方设计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建设集实习实训、社会培训、设计研发、创业孵化于一体的区域性创新创业基地。积极鼓励校企共建科研机构,支持师生参与企业设计创新活动,协助地方政府开展设计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促进设计产业升级与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