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春
每个民族在各自文化熏陶下衍生出各自不同的思维模式和推理模式,有着各自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这种差异会导致他们在语言交流和使用中产生不同的联想,带来交流中的障碍和误解甚至冲突。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定的背景知识。人们在接触新事物或在阅读过程中遇到的新知识时会很自然地与已知的事物相联系,并在大脑中显现出与新事物相关联的图式。这里所指的已知事物信息就是背景知识,背景知识是构成图式的建筑砌块。图式是记忆结构,它既包括语言、文化、习俗等其他领域的知识,也包括已形成的神经反应模式。图式是认知的基础,读者可以借助记忆中激活的知识结构来填补文章中未表达出来的细节内容,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阅读者在进行阅读时用这些背景知识来预测和解读文章内容和信息,并与大脑中预存的相关背景进行对比和修正,从而在结合文章内容和信息形成新的背景知识储存在大脑中。对体裁、修辞或文章组织结构等背景知识。
跨文化交际的最终目的是使交际双方使用地道的语言,并能结合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规约准确得体地使用言语表达和理解对方,成功地进行交际。但由于民族文化差异,交流双方会不知不觉地将母语文化的模式套用到所学的目的语文化上,产生文化负迁移。所以要想准确得体地理解文章,必须注重文化差异的影响,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加强宏观文化熏陶,建立目的语文化认知图式。要想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单靠教学中随文解释地作些文化方面的解释显然是不能彻底凑效的。
文化教学的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文化知识,而是从根本上提高阅读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最根本的途径应是引导阅读者了解目的语国家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将跨文化交际所涉及的主要层面从宏观上进行强化,加强文化熏陶,建立文化认知图式。宏观的文化认知图式包括目的语国家人们的价值观、思维和推理模式以及交往规约等。不同的价值观构建了不同的思维方式,就会造成在交往规范、编译码方式、词法、句法、语篇结构等方面的不同。中西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模式构建了不同的交际风格和言语行为模式。长期以来,文化因素在人脑中习惯成了一种固定的知识结构,作为中国的外语学习者,只有有意识地习得,加以积累,形成一定的文化沉淀,才能在语言使用过程中从有意识到无意识,运用自如,从而在大脑中形成特定的思维模式,与母语认知图式相互比较,随着文化知识的丰富而系统化,建立起目的语文化认知图式,从而流利、得体、恰当地使用语言和理解语言。在加强宏观语言文化背景知识教学以外,还应该改进微观文化教学,认识文化内涵和加强文化底蕴。在目的语文化学习中,另一方面还要结合语言学理论和交际理论对影响交际的词语、句子和篇章的文化内涵进行微观的分析,把文化的异同提高到理性的高度,让学生对目的语文化有一个全景式的印象,熟知各种文化差异,从目的语文化的角度来思考和认识事物,对交际话语进行准确的判断,这种文化认知能力正是文化教学培养的目标,即把表层的文化现象引入到深层的文化结构和认知图式当中,从而指导具体的文化行为。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从其诞生之日起就处在与欧洲各国其他语言的广泛接触之中,是世界上开放性最强的语言,其词义灵活,语意丰富,涵义广泛,而汉语由于受历史、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其词义、语意等相比之下比较严谨、执着、精确和固定,体现了汉文化诫绝生造词义,力求规范的传统文化特色。所以,各民族的文化底蕴丰富,文化内涵深刻广博,要想一朝一夕能够习得一门语言,掌握其文化精髓是完全不可能的。除了在文化习得中从宏观上建构文化认知图式,加强文化熏陶以外,还必须从微观的文化教学入手,对具体的语言词义、语意和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加强文化教学。如具体分析英汉词组对应语意和不同的文化内涵,或英汉语言中指称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的不同含义,或对具有文化附加意义的词组、习语、成语、俗语、谚语、典故等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剖析,特别是英语语言中一词多义的现象比较突出,所谓“词本无义,义随人生”,一方面英语不是象形文字,符号与意义不挂钩,另一方面也体现英语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除了在词义、语义等方面注意其文化内涵分析以外,在话语篇章结构方面也必须注意其文化特征。
因此,成功的阅读教学应充分考虑到背景知识对学生阅读理解的影响,通过训练学生阅读大量的有关各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历史背景、行为规范、思维模式、风土人情、价值取向、语用迁移、新鲜话题、时事焦点等,鼓励学生阅读近期英文报刊杂志,收听收看国内外英文广播、电视,从影视音像材料中听到、学到目的语国家的地道语言和纯正的语音语调,看到语言交际场景以及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同时应利用有效的课堂时间,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最优的阅读心理过程模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他们的阅读动机,强化他们的策略意识,扩大他们的语言知识、背景知识、语篇知识,启动他们的情感功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促进他们阅读效率的提高,成为积极的、自主的、有创造性的成功的阅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