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一和
(北京大学 中文系,北京 100871)
古代汉语中,动词“迁”可表示位移。如:
(1)于是始皇卜之,卦得游徙吉。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拜爵一级。(秦始皇本纪)*本文以《史记》为考察对象,故例句括号内只注明篇目。
例(1)中,如果不根据上下文推断,我们很难确定“迁北河、榆中三万家”究竟表示“三万家由外地迁入到北河、榆中来”还是“三万家从当前地点迁到北河、榆中去”。由此我们设想,倘若动词“迁”表位移时本身具有比较固定的方向性,那么例(1)的歧义自然得以消解。
《故训汇纂》中涉及“迁”方向性的释义只有两条,一为“迁,谓徙之于彼。《文选·张衡<西京赋>》‘既迁既引’李善注”;一为“货出曰迁。《文选·张衡<西京赋>》‘既迁既引’李周翰注”。[1]两条释义都很简洁,且均来自《西京赋》中的“既迁既引”。可见,前人对“迁”表位移时的方向性有所察觉,但并未作详细解释。因此,本文试图从来源及本义、句法分布两方面考察动词“迁”表位移时自身所隐含的方向性,以求在不借助语境提示的情况下,更准确地理解句义。
《尔雅》曰:“迁,徙也。”[10]《王力古汉语字典》在“迁”字条目下对“迁,徙,迻,移”进行了辨析,指出“这组词都表示处所的变动”,而在这四个词中,“‘迁’和‘徙’的意思最接近,两者既可表示居处的迁移,又可用于物体的移徙,也可用于官职的调动,还可用于抽象事物的变动。”[11]文献显示,在上古汉语中,“迁”和“徙”经常连用,联系紧密。因此,我们也对“徙”的来源和本义进行了简单的考察,从侧面观察“迁”的涵义。
综上所述,“徙”从甲骨文到小篆,一直具有比较明确的“行走”、“移动”义,而且也隐含着由此及彼的方向性;同时种种证据显示,“迁”和“徙”关系密切,意义接近,所以“迁”表示“向彼方移动”便是顺理成章之事了。
上文考察“迁”和“徙”二字的来源和本义,从不同角度说明了“迁”字的“行进”义和方向性,接下来我们以《史记》[13]为考察对象,分析表“位移”义的“迁”在文献中的句法分布情况。*我们的统计数据不包括与本文无关的其他意义的“迁”字。那些表示“职位调动”、“变更”、“(抽象意义的)转移”等意义的动词以及作为人名出现的专有名词均被排除。
我们根据“迁”在《史记》中所处位置及环境的不同,将其句法分布情况分为“(NP+)迁+于+L”*加圆括号表示其中的成分可以不直接出现在“迁”之前;L是location的简写,表示“地点”。、“(NP+)迁”、“(NP+)迁+NP+于+L”、“(NP+)迁+NP+L”、“(NP+)迁+L+NP”、“(NP+)迁+L”以及“(NP+)迁+NP”七类,共100例。*还有9例“迁徙”同义连用的情况。此时“迁徙”或作定语(如“迁徙之徒”),或作话题主语(如“迁徙鸟举”),或单独使用(如“逐水草迁徙”),均与本文论述关系不大,故将其排除在讨论范围之外。在此基础上,我们结合《史记》文意对上述七类依次举例分析,观察“迁”在文献中的表现是否符合上文对其方向性的判断。
(一)(NP+)迁+于+L
此类分布共18例,如:
(2)中宗崩,子帝中丁立。帝中丁迁于隞。河亶甲居相。祖乙迁于邢。(殷本纪第三)
(3)王建遂降,迁于共。(田仲敬完世家第十六)
(4)冉求既去,明年,孔子自陈迁于蔡。(孔子世家第十七)
其中,“迁”是不及物动词,NP作为“迁”的动作主体,可以直接出现在“迁”之前,如例(2);也可以承前省略,如例(3);NP和“迁”之间也可以插入其他成分,如例(4)中的介词结构“自陈”。在此类分布中,“迁”之前有动作主体,之后有表示目的地位置的介词结构“于+L”。如例(2)讲述的是商君中丁从亳迁都到隞;之后祖乙又从隞迁都到邢。“隞”、“邢”在“迁”之前都是彼方之地,体现出“迁”的方向性。同理,例(3)的“迁于共”、例(4)的“迁于蔡”均是如此。而且,例(4)中还出现了表示位移起点的介词结构“自陈”,更说明“迁”的方向性指向彼方终点L。
(二)(NP+)迁
此类分布共24例,如:
(5)成汤,自契至汤八迁。(殷本纪第三)
(6)范蠡三迁皆有荣名,名垂后世。(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7)于是玄猿素雌,蜼玃飞鸓,蛭蜩蠗蝚,螹胡蛫,栖息乎其间;长啸哀鸣,翩幡互经,夭蟜枝格,偃蹇杪颠。于是乎隃绝梁,腾殊榛,捷垂条,踔稀间,牢落陆离,烂曼远迁。(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其中,“迁”是不及物动词,此类分布和第一类相似,只是“迁”后未出现明确的目的地,难以体现“迁”的方向性,如例(5)、(6)。不过,我们仍可以从例(7)中捕捉到一些蛛丝马迹——例(7)用“远”修饰“迁”,“远迁”表示“迁向远方”,这就从侧面显示出“迁”由近到远、由此及彼的方向性特征。在本文考察范围内,只有“远迁”而无“近迁”,也说明“迁”在方向上有明显的倾向性。
(三)(NP1+)迁+NP2+于+L
此类分布共16例,如:
(8)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五帝本纪第一)
(9)越王句践欲迁吴王夫差于甬东,予百家居之。(吴太伯世家第一)
(10)于是庄公迁其母武姜于城颍,誓言曰:“不至黄泉,毋相见也。”(郑世家第十二)
其中,“迁”是及物动词,表示NP1使NP2迁移到L。和第一类分布相比,“迁”之后出现了宾语,但移动主体的变化并不影响“迁”本身的方向性倾向;而且“于+L”结构同样指出了“迁”的目的地。如例(10)讲述的是鲁庄公将其母武姜从国都迁移到城颍,“迁”仍表示由此及彼的移动。
(四)(NP1+)迁+NP2+L
此类分布共15例,如:
(11)召公为保,周公为师,东伐淮夷,残奄,迁其君薄姑。(周本纪第四)
(12)十九年,田常曾孙田和始为诸侯,迁康公海滨。(齐太公世家第二)
(13)秦虏王建,迁之共。(田仲敬完世家第十六)
其中,“迁”是及物动词。和第三类分布相比,此类只是省略了表方位的介词“于”,L仍表示“迁”的目的地,不必赘述。
(五)(NP1+)迁+L+NP2
此类分布数量最少,仅有2例。除了文章开头处提到的例(1)外,还有1例:
(14)及夺爵迁蜀四千余家,家房陵。(秦始皇本纪第六)
其中,“迁”是及物动词。形式上,与第四类相比,此类只是调换了NP2和L的位置,将目的地提前。例(14)讲述的是秦王抓获并惩处了谋反作乱的长信侯嫪毐等人之后,将其宗族舍人削除爵位迁移到蜀地去的有四千多家,居住在房陵。从例(14)的语境中,我们可以判断出“迁”包含由此及彼的方向性;但在例(1)中,语境能提供的帮助则非常有限——这也正是本文对“迁”自身方向性展开讨论的原因。至少到目前为止,不论是从来源和本义还是从可参照的语境信息来看,“迁”始终保持“由此及彼”的方向性,不过我们暂时不对例(1)中的“迁”下定论,待到分析结束之后再做判断。
(六)(NP+)迁+L
此类分布共9例。如:
(15)汉有司请诛,上不忍,废以为庶人,迁上庸,地入于汉,为大河郡。(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16)君以谗不察臣罪,诛之,请迁沂上。(鲁周公世家第三)
(17)妾请子母俱迁江南,毋为秦所鱼肉也。(张仪列传第十)
例(15)讲述的是济川王刘明因犯了罪,负责此案的人员奏请将其诛杀,而天子不忍心,于是废黜刘明为平民,把他迁移到上庸居住。其中,“迁”是及物动词。例(16)讲述的是鲁昭公攻入季平子家中时,平子登台请求鲁昭公允许自己迁居到沂上;例(17)出自楚怀王宠妃郑袖劝说怀王放掉张仪时的话,大意为“我请求您允许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以免受秦国欺凌屠戮”。可见,例(16)、(17)中,“迁”是不及物动词,相当于第一类去掉了表方位的介词“于”。不过,例(15)与例(16)、(17)的区别只在于移动主体的不同,对“迁”自身的方向性而言,仍然保持着“由此及彼”的特点。
(七)(NP1+)迁+NP2
此类分布共16例,如:
(18)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殷本纪第三)
(19)成王既迁殷遗民,周公以王命告,作多士、无佚。(周本纪第四)
(20)迁九鼎,修周政,与天下更始。(齐太公世家第二)
此时,句中出现的仅有“迁”的移动主体,而没有目的地,因此基本无法根据语境判断“迁”的方向。这也正体现出上文讨论的意义所在。
综上,我们分析了表位移的“迁”在《史记》中的句法分布,并结合文意和语境对其方向性进行了阐释。由此可知:在语境信息充足的情况下,“迁”皆体现出“由此及彼”的方向性,这一现象对我们在语境信息缺乏时准确把握“迁”的意义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从“迁”、“徙”的来源及本义入手,对“迁”从造字以来自身所包含的方向性进行了不同角度的探讨,指出其“由此及彼”的特征;同时以《史记》为考察对象,分析了“迁”在不同语境中体现出的方向特征,发现在绝大多数我们能够确定其移动方向的语境下,“迁”一律表示“向彼方移动”。因此我们有理由推断,“迁”在任何语境下都具备“由此及彼”的方向性。
我们对这一前人不甚重视的现象进行专门讨论的原因在于:一、从字形构造、文字演变角度研究“迁”的意义固然重要,但若有文献材料的佐证则会比单纯地释义更有说服力;二、当确定“迁”在文献中的表现与其自身的演变规律相符之后,我们就可以在语境信息不足的情况下更加准确地把握文意,避免理解偏差。因此,将“迁”字的发展源流与文献中的语言事实结合起来,明确其蕴含的方向性,是有一定意义的。
至此,我们可以做出判断:例(1)中的“迁”也表示“向彼方移动”,故“迁北河、榆中三万家”是指“三万家从当前地点迁到北河、榆中去”。另外,“(NP1+)迁+NP2”也应表示“NP2(在NP1驱使下)从此处迁移到彼处去”。简言之,“迁”在《史记》中体现出明显的方向性。我们相信,“迁”很可能在《史记》之外的文献中、在上古汉语中甚至在更大的汉语历史范围内都具有这样的特点,这还需要进一步的考察和论证。
[参考文献]
[1]宗福邦,陈世铙,萧海波.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订.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增订版)[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5.
[4]徐中舒.甲骨文字典[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8.
[5]谷衍奎.汉字源流字典[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8.
[6]马如森.殷墟甲骨文实用字典[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8.
[7]戴家祥.金文大字典[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8][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9] 仁寿.金石大字典[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10][晋]郭璞.尔雅[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7.
[11]王力.王力古汉语字典[M].北京:中华书局,2000.
[12]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13][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