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卫平, 赖锦松
(1.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3;2广东培正学院,广东 广州 510830;3.广东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5)
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是青少年体质健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青少年体质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2002年开始试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到2007年正式实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简称《国标》),至今国家多部门在不同时期陆续出台加强青少年体质监测的若干文件,包括:教体艺[2006]5号文件、中发[2007]7号、教体艺厅[2007]8号、国办发[2012]53号、教体艺[2014]3号、国办发[2016]27号等,这些文件中不断出现“加强学生体质检查、监测、评价、监督、问责”等相关表述无不体现了国家对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的高度重视[1]。当前青少年体质监测统计数据仍不容乐观,虽然国家已初步制定青少年体质监测评价与管理的相关制度,但并未推动有关部门加快开展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相关研究也较滞后。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是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的核心内容,开展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对于有效实施相关举措和实现规范化管理将起到重要作用。为此,本文研究构建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以期能推动相关制度、教育、投入、组织与服务等在政府相关部门、学校得到有效落实。
体质是人体的质量,是人体在形态、机能和素质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可以反映人的身体活动、运动能力的水平[2]。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是应用规范的程序长期、连续地测量、收集、核对、分析青少年体质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因素的数据资料,并将信息及时上报和反馈,以便及时采取干预措施的过程。评价指标体系是根据评价目的和任务需要,将有内在联系的、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科学地、有机地组合而成的指标群[3]。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对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过程实施评价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一旦应用于实际,将起到对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工作的引导与导向功能。
研读有关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的文献,归纳为三方面:一是研究监测管理问题,如:于红妍等认为学生对体质测试的学习效果表现出较大差异,监测过程忽略教育功能,效果单一[4][5],李定忠等认为学生体质监测已产生异化,造成学生已不是《国标》实施的真正受益者[6],宋鑫等认为学生体质监测服务体系很不健全[7]等;二是研究监测新策略,如:王玉秀等提出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和学生体质状况的公布制度[8],刘洋等提出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9],李映红等提出在学生体质监测中建立跟踪-互动模式[10]等;三是研究监测管理评价,如:于红妍等提出设计学生体质监测真实性评价,应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建立监测效果的综合评价模型,构建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评价指标体系[5][11]等。综上所述,目前有关青少年体质监测评价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单一,所以,研究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包含学校层面、政府层面、家庭层面,本研究关注的是学校层面的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且学校层面也是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最重要的部分。受国家政策影响,应该说各级各类学校的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是雷同的,只是在投入、组织、服务上存在着较大差异。因此,以大中小学校为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对象,围绕各级各类学校构建统一的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对我国学校层面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状况实现整体性掌控,也有助于学校为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构筑基本保障[12]。同时在指标设计与选取时,注重反映具体量化的指标作为管理评价内容,侧重于学校开展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必备条件和要求,并结合监测管理效果,设计指标内容以定量为主、定性辅助[13]。
开展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是规范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的重要手段,其目的是通过创造满足需求的相关条件,规范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方法、步骤、过程、服务等[14],从而促进学校、青少年关注体质健康,加强自身体质健康管理,最终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提高。构建学校层面的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为学校规范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提供了依据,具体目标包括:建设相对完善统一的管理制度,在内容、形式、方式上形成系统的宣传教育,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建立合理的投入标准,在机构设置、监测时间、监测环境、过程监管、数据采集、数据管理、档案管理等建立规范的组织管理标准,以及在查询与分析、评价与指导、报告公示、预测预警、信息反馈、干预措施等方面做好有效的服务措施等。构建学校层面的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是避免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效果产生异化的需要,也是学校形成优质、高效、规范化体质监测管理的需要[15]。
表1 专家基本情况一览(n=15)
在参阅大量文献资料、专家咨询与实地调研基础上,结合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的特点,精心设计了A、B、C三个层次,A层为评价指标体系顶层,B层为一级指标层(包括:B1制度建设、B2宣传教育、B3管理投入、B4组织管理、B5服务措施),C层为二级指标层,共22个二级指标。根据题项内容制作了《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调查问卷表》和《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专家意见说明书》,采用李克特式五级评分法将每项指标答案分为:重要、较重要、一般、不太重要、不重要,并分别赋值为5、4、3、2、1,运用德尔菲法,以综合相关研究领域为前提,遴选15位专家对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的整体构想效度、内容选取等情况进行指标评判与选择[16],15位专家分别为体育教育学、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领域的博士教授、硕士教授、博士副教授。(详见表1)
为保证高效的问卷调查与咨询,开展了两轮,第一轮时间定在2016年7-8月暑期,沟通方便,专家们很支持,调查表全部收回,有效率100%。统计专家们意见和评分信息,并根据评分状况和变异系数对初定指标进行重选。结合均值越高说明评价指标越可靠的原理,以及变异系数与离散幅度的相关性,对不清晰的指导意见再次电话咨询,专家们对5个一级指标给予了充分认可,对22个二级指标中的20项表示认可,46.7%专家对部分内容和表述提出了精准精简文字的意见和建议。结合隶属度分析及修改专家意见,删除2项均值<4的二级指标,具体是:分别删除了“宣传教育”和“组织管理”一级指标下的“建立了互联网、报刊、广播的宣传路径”和“确保公平公正、无冒名顶替现象”各一个二级指标;合并1项二级指标,具体是:将“服务措施”一级指标下的“学校提供学生体质分析指导服务”和“学校提供学生体质健康咨询服务”两项二级指标合并为“学校提供学生体质分析、咨询、指导等服务”,最后形成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第二轮专家问卷表。第二轮时间在2016年11-12月,再次恳请专家们指导,收回全部问卷,有效率100%,20%专家除对极个别二级指标的表述提出少量意见外。总体上达到高度一致,结合专家建议进行了认真修改,最终确立指标体系内容及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层次结构
采用主观赋权法,再次邀请其中12位专家(只因其他专家工作繁忙无法完成)综合各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再根据经验判断赋予权重,最后统计赋值分别计算出各指标权重。一级指标权重系数计算方法为:(1)分别计算出各一级指标专家赋权的和(Si),(2)计算所有一级指标专家赋权的和(T),(3)各一级指标权重系数的计算公式Wi=Si/T;二级指标权重系数计算方法为:(1)计算单个二级指标专家赋权的和(Sij),(2)计算该二级指标所属一级指标中所有二级指标专家赋权的总和(Ti);(3)该二级指标在所属的一级指标中权重系数的计算公式Wij=Sij.Wi/Ti。最终得出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各项权重如下。(见表2)
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是学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内容,关系到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重视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将推进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有效实施,为此结合学校体育管理从“主体培育、运作方式、结果运用”三方面分析应用。
表2指标权重系数列
首先是明确主体,一般意义讲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的主体是多元化且广泛的,包括:政府、社区、教育部门、研究机构、学校、校领导、组织机构、教师、家庭、学生等,而针对学校层面的主体则主要是学校、主管校长、组织管理部门、机构负责人、参与教职工、全体学生;其次是主体培育,结合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应该说是培育主体意识,即:学校管理层要明确相关制度建设内容与管理投入标准、主管校长要明确作为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组织管理部门要明确组织管理与服务措施的职能、机构负责人和参与教职工要明确宣传教育、组织监测的职责、全体学生要建立主动认知和参与意识等。只有各主体意识清晰明确,指标体系在评价中的效能和作用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的运作主要表现在评价上,包括:结合指标体系内容建立评分标准、开展部门自查、学校自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抽查复核评估等。具体而言:一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指标体系内容及权重,设计出适应于地方经济与教育基础的大中小学不同层次的评分标准,并划分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等级;二是学校体质监测组织管理机构要结合评价评分标准自查本校管理制度措施是否到位,不断总结与完善组织机构的工作状态,定期向学校汇报工作情况;三是学校每年定期对学生体质监测管理实施自我评价,填写自评表,查找自身管理上的不足,公告学校学生体质监测管理情况,完成自评报告并列入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报告中,随时接受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监督;四是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定期收集学校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报告,结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认真组织抽查、复核检查、并定期开展专项评估认定工作,期间要特别重视随机抽样学生对学校体质监测管理的评价,严格评估程序,达到“以评促建”的功效。
结果运用主要是形成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结果运用的长效机制。一方面学校通过自查自评,组织管理机构对不符合或达不到评价指标要求的内容及时报告学校,并通过学校管理层有计划地改进与定期公告,接受社会、家庭、学生对学校体质监测管理工作的监督;另一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质监测管理不符合要求的学校实施限期整改制,建立评估公报与问责奖励制度,通过面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并将评价结果作为评估学校教育办学管理水平、考核校领导业绩政绩的重要内容;第三方面地方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汇总的地方学校管理业绩与问题上报给省一级相关部门,由省级部门组织专家统筹总结好经验与分析突出问题,再由省级部门下达指令、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督办、各级各类学校实施,从而提升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整体水平。
本课题通过两轮专家问卷访谈、利用德尔菲法构建了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由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构成,并计算出所有指标的权重。此评价体系适用于学校层面,对于全国不同经济基础的地域、不同办学层次的学校而言它还仅仅是指导性的,在制定具体评价标准时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充分考虑地方教育经费和学校办学层次不同而定,切不可全国统一标准。此外,目前有关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方面的研究在国内还十分有限,可借鉴的数据资料也不多,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涉及面广,研究构建的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指标体系还需要在实践中做进一步验证(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尤其是当前国家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质问题,加快提升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水平势在必行,因此评价指标体系也应该是动态的、发展的,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与完善,才能真正发挥其长效作用。
参考文献:
时至明代瓷器的发展史由宋朝时期的百花争艳,经过元代的过度,景德镇开始垄断了宫廷供瓷乃至全世界的供瓷量,开始形成景德镇一枝独秀的局面。元朝至清朝中期全球还处在农业手工业时期,还没有进入工业化,景德镇的GDP可以说是全球最高的一座城镇。
[1] 赖锦松,余卫平. 青少年体质监测管理评价结果的运用机制[J].山东体育科技,2017,39(1):31-34
[2] 肖林鹏,孙荣会,唐立成,张良,唐立慧,杨晓晨,杨玉,郇昌店,靖林.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的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281-284
[3] 余道明. 体育现代理论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以首都体育现代化研究为例[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7
[4] 于红妍,毛丽娟,张丽君,杨漾. 认知、态度、体育锻炼行为: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的多维分析[J].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12,35(8):84-87
[5] 于红妍,张亚平,常冬青.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的真实性评价设计[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5,29(2):6-10
[6] 李定忠,黄德沂. 广东省学生体质监测的异化与回归——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5,35(4):13-15,56
[7] 宋鑫,肖林鹏,郇昌店. 对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服务体系的调查研究[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13,27(5):79-82
[8] 王玉秀,黄滨,陈嵘,,顾伟铭. 浙江省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与公布制度的构建及实施[J].浙江体育科学,2011,33(3):6-8
[9] 刘洋,毛丽娟,胡军. 上海市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J].运动,2012,52(2):87-88
[10] 李映红,林映遂. 跟踪—互动模式在高校学生体质监测中的应用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7):62-65
[11] 于红妍,李 婷. 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效果模糊综合评价模型[J].中国学校体育,2014,1(1):86-89
[12] 陈培友, 孙庆祝.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J]. 体育学刊,2014,21(2):34-39
[13] 王健,万义.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测评的历史演进与生态重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体质”[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2):5-10
[14] 汪玲. 从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与监测谈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策略[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5):513-515
[15] 赖锦松. 我国大学生体质监测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6,41(4):162-168
[16] 郑家鲲,黄聚云. 基本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13,37(1):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