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绍莲
【摘 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也显现出多样性和综合性。行政事业单位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而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控,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本文在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问题及对策
一、引言
在我国,行政事业单位代表党和政府,公共服务出现问题,必然抹黑单位形象,導致行政事业单位丧失公信力,进而带来国家管理机构公信力的丧失。建立并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的管控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业务发展。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实现行政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发展, 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模式也显现出多样性、综合性。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 行政事业单位只有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树立先进的管理理念, 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发展。
二、当前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推进,一批贪腐人员的纷纷落马,一些政府部门官员的强权意识得到有效遏制。这些贪污腐败现象虽然发生在个人身上,但也暴露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许多问题,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单位人员内控意识不强
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机构庞杂,从业人数多,管理难度大。
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工作实践都较滞后。有些行政事业单位仍然沿用传统财务模式,重业务,轻管理。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领导者认识不到内控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单位有章不循,甚至无章可循。内部控制工作由权力结构主导,缺乏科学的监督管理机制,使得实际工作存在许多风险漏洞。个别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也构建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没有具体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使得内控制度流于形式,没有任何实效。
2工作绩效难以量化评价、内部监督不力
行政事业单位监督机制主要包括三部分:单位内部审计监督、单位纪检监察监督和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目前,由于单位缺乏内部监督的动力直接导致内部监管不到位,内部监督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主要还是依靠外部监督来执行。单位对内审工作不重视,很多单位没有设置专门的内审机构。有些单位虽然有机构设置,但机构、人员设置缺乏独立性,严重制约着监督职能的发挥。加之行政事业单位涉及经济活动较少,不以营利为目的。虽然也涉及一些增收节支,但这些主要成果难以用财务的、经济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必须从非财务非经济的定性的角度来评价。这些成为困扰单位的事后评价、监督的又一道难题。
3.内控制度尚需完善和改进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缺乏完整性和全面性。对有些重要的部门和岗位缺乏有效的监督;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监督流于形式。内部控制管理不严,只问结果,不顾过程。只重视事后的结果,不重视事前、事中的控制。单位内部控制制度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制度只停留在墙上,写在书上。
要在行政事业单位执行好内控制度, 就需要结合本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以及自身的内控需求,有针对性和管理性去执行内控,行政事业单位才能真正将内控制度切实有效的落到实处,一味注重形式,没有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关注具体情况,也就失去了参考和考核的意义。
4.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综合素质低
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而忽视了员工专业技能培养和素质教育。单位员工综合素质比较差,日常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流于形式,很多会计人员缺乏监督意识,法制观念淡薄,风险意识缺失。很多制度、政策不能真正落实。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日常只是依靠原有的经验开展业务,处理问题,没有进行科学有效的分析,内控制度没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加之有些员工对内控制度不理解、不支持,把内控制度当作是一种自我“限制”,或者是缺少“人性化”,没有“人情味”的象征。导致在行政事业单位推行内控制度的难度加大。因此内控制度不仅要注重其建立与完善,有效的执行力度和在实际过程中的可操作性同样至关重要。
三、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对策措施
行政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为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健康、顺利的发展,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并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强化问责机制,才能服务于公众、服务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效益。
1.提高对内控制度建立与完善的重要性的认识
只有提高员工对内控制度重要性的认识,内控制度在行政事业单位才能发挥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单位领导应当为员工树立榜样,本着对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对内部控制建设大力支持的态度,积极参与内部控制建设,并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从根本上保证内部控制建设的有效实施和内部控制的有序进行。例如在某行政事业单位,2015年全年“三公”经费支出410.25万元,在2016年单位全面落实内控管理制度后,2016年“三公”经费支出降到244.35万元,从这两组数据不难看出,加强内控建设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现实意义,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传递给每位员工,保证单位每位工作人员都能感受到内控制度给行政事业单位带来实质性的好处,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员工对内控制度的认识,积极参与到内控制度工作中去。
2.加强绩效管理,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监督力度
针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绩效难以量化的特点,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绩效考核方法和考核理念,有的放矢地制定出适合本单位的绩效考核设计方案。要实现对内控的有效监督,首先必须确保监督机构的设置、人员配备和工作的独立性,行政事业单位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或专职内审岗位作为内部监督的实施主体,同时还应发挥单位纪检监察部门在内部监督的作用。对于单位财务人员赋予一定的权利,让其参与单位的经营活动决策。多管齐下,从而从根本上解决内部监督的软弱问题,增强内部的控制力。
3.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制定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一般应包括财务管理办法、经费支出标准、差旅费报销办法、会议费报销管理办法、库存现金管理办法、采购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实施办法等。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过程中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要遵循内控制度的全面性原则。内控不仅要贯穿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而且覆盖经济活动所涉及的所有业务和事项,是对经济活动的全面、全员、全过程控制。内部控制的关键离不开对人的控制。第二,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在兼顾全面的基础上对单位重要的经济活动及其重大风险予以关注。重视重要的事项和风险领域对业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和关键岗位。第三,要遵循制衡性原则。内部控制应该在部门管理、职责分工、业务流程等方面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不相容的机构、岗位、人员相互分离,可行性研究和决策要分离,执行和决策要分开,确保制度设计要科学。只有建立起在相互关系上的监督机制,才能在内控管理中真正实现依法办事。最后要遵守适应性原则。单位内控制度既要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单位的实际情况,还应随着外部环境的變化而变化,并不断修订和完善。确保铲除特权现象,最大限度地实现内控制度的公平、公正。
4.提高单位员工的综合素质
内部控制归根结底是对人的控制,要做好对人的控制。首先要把好用人关。要把职业道德水平和专业胜任能力作为选拔聘用员工的重要标准。单位应综合考虑经济活动的规模、复杂程度和管理模式等因素,为内部控制岗位配备具有能力和资质合格的人员。其次在日常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应对关键岗位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负责。按照《会计法》要求,单位负责人要承担起会计责任,单位建立会计机构,配备相应资格和能力的会计人员,并且优先保障财务部门的人员编制,以实现财务部门必要的岗位分离和轮岗。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进一步完善内控制度并得以有效实施,这项工作已迫在眉睫。为了适应行政事业单位科学化、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完善还需不断进行。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合理保证我们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并能有效使用、财务信息真实完整、有效防范舞弊和预防腐败,并最终实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余维平.论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审计[J].会计师2014,(01):4748.
[2]徐薇.探究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财经界(学术版),2015,(14):133+135.
[3]梁静云.试析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财会学习2016,(06):224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