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核心素养教育理论的不断延伸,初中音乐教学中特别要重视师生互动的开展模式、重要性以及发展路径的相关研究,以此来提升课堂小学效果,提升初中生的音乐素养,创新教学模式,形成高效课堂。
音乐教学之中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有利于更为直接有效地触动学生的情感,形成更好的音乐艺术体验。首先,音乐教学之中对学生情感因素的调动至关重要,但是长期以来教师往往找不到触动学生情感的良好路径,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能够实现这一目标。主要原因在于: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借助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积极向上的歌词内容来表情达意,它能直接触动学生的情感中枢,震动学生的审美心灵,传递给学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如果直接的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学生很容易会觉得音乐课堂变成了思想政治课堂,音乐的影响力就会降低了。反之,如果教师能够与学生一起沉入到音乐节奏旋律与情感表达之中,主动与学生一起谈感受,互相畅谈对曲目的印象等,就能让音乐知识与审美认知感受更为自然地深入学生内心,以此来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对外部事物较深层的感悟能力。其次,音乐教学中师生的良性互动能够引导学生形成核心价值观。例如:在《彩色的中国》的音乐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先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彩色的祖国》,然后教师请学生自己结合地图来畅谈感受,明确歌词中所唱到的“长长的是长江,弯弯的是黄河,宝岛台湾像小船在东海上飘”。如此设计使得学生的爱国情感得到调动,形成了良好的情感激发。另外,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师生共同的音乐背景追踪,最后形成良好的情感互动与培养,例如:教唱《保卫黄河》这一课,教师可以事先布置学生到图书室或到网上搜索了解作者洗星海的生平事迹。上课时师生共同针对作者冼星海进行了讨论,打开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同时可以请同学们将演唱与朗诵结合起来,确保对音乐情感的把握。这样的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了音乐背景的调查,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了知识探索,共同为如何表现音乐形式而出谋划策,学生为教师的身份降低而感觉亲切,教师更为贴近学生内心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音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和谐的教学氛围是素质教育课堂的基本要求,课堂上学生积极探索,教师平等沟通,发挥核心素养的培养方针,形成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这才是成功的课堂构建。首先,师生互动的开展是和谐教学氛围的保障。教学氛围的维持就是师生双方关系的维持,教师如果过于严厉、对学生的引导一意孤行,那么课堂氛围就是紧张的,和谐氛围的构造是虚假失败的。因此,教师必须要发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要与学生一起探索音乐知识与艺术感受,鼓励不同的音乐感受的存在。其次,师生互动的开展能够实现艺术与知识的融合,实现实现人境合一,忘我互动。教师在组织互动的过程中要与学生一起来完成音乐表演,例如:教师演唱,学生伴奏;学生演唱,教师鼓掌;师生共同完成音乐剧等。这样的互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都成为了艺术表现中的一部分,在其中思考,感受,活动达到忘我状态时,便进入一种人境融合的境界。总之,被应试教育扭曲了的音乐课堂上存在着单向的教学模式,学生受到束缚,在情感、等方面处于被动压抑的状态,音乐课堂的气氛是紧张的冷漠的,这与素质教育理念相违背,教师必须利用良好的互动来改善师生关系,形成师生共同学习音乐,感受艺术的和谐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下开展音乐教学才是有效又积极的。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习过于机械沉默,本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艺术课堂,反倒成了比理论课堂还要机械的,让学生反感的课堂。教师在教学中需要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来不断地刺激学生的思维,良好的师生互动能够改善这样的情况,保证创新教学模式,让音乐课堂充满挑战和刺激。首先,师生互动能够形成动态课堂。教师根据学生的反应来组织课堂,教学设计是多变的,例如:课堂上,学生对于和教师一起表演感觉特别有趣,教师就可以在学习之后经常安排这样的表演活动,如全班共同表演《青春舞曲》,分成唱歌组、打击乐伴奏组、舞蹈组、乐器伴奏组,载歌载舞,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这样的动态课堂是以学生的需求为主的,融合了音乐知识与能力教育,符合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其次,师生互动能够让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出多种形式,师生配合默契就可以将音乐课变成联欢会、音乐剧创作教室、音乐欣赏会等。这样的教学设计要选择与内容和目标相适应的教学组织形式,创设充满音乐美感的课堂情境。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汇总师生互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构建和谐课堂,创新教学模式,实现学生思维上的进步,这对音乐教学的整体发展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对初中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有正面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