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佩祺
1.教学方式死板 生物是初中生接触的新学科,学生刚开始对生物学习是很有兴趣,也愿意去接受新鲜的知识。但是在当前的生物课教学中,学生一般都是处在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导致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不高。现在的生物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老师在讲台上讲授知识,学生在下面记忆生物知识。这种教学方式抹掉了学生对新鲜事物的兴趣,导致生物课程的教学质量不高。
2.学生对生物知识的抽象概念和原理的学习兴趣不高 生物中有很多知识是真实生活中看不见和摸不着的抽象东西,像染色体、克隆及DNA等,而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还没有成熟,理解这些基本的抽象概念对于他们来讲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由于关于生物的基本原理的具体教学中缺少了一些必要的试验,导致难以消化理解。这些学习上的困难也很容易让学生失去学习生物的兴趣,从而降低他们的求知欲。
3.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我国的基础教育在过去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应试的思维模式,对学生学习各科知识的直接目的有着很大的影响,这其中当然就包括对生物学习动机的影响。由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受到过去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和束缚,不能轻易的将教育教学思想从注重应试转换到重视培养素质上,这样在实践中我们教师和学生自然会将生物教学的中心放在考试成绩和分数之上,其结果肯定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地区没有把生物列为升学考试科目,就被定位成副科对待,教与学完全流于形式,甚至直接被主科挤占。
1.合理引导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另一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生命现象的质疑。教师可通过预设情境,并提出相应的问题来引发学生自觉地思考。例如,在甲状腺激素有关知识的中,教师可预设这样一个情境:在一个富含碘元素的地区,许多蝌蚪体型比正常时期的蝌蚪要大很多,却没有发育成青蛙,这是为什么?在这个情境中,“富含碘元素”就可让学生联想到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必备的原料,而甲状腺激素又有促进动物生长、发育等功能,进而会联想到甲状腺激素还有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等其他功能。如此一来,学生在积极思考的过程中逐渐掌握了有关甲状腺激素的知识,还能对生活中的一些“不合理现象”根据自己所学做出合理的解释,让学生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滋味”,使学生乐于解决问题,并最终达到善于解决问题的目的,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强烈欲望,让学生从“被动而学”到“乐于而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联系实际,激发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将书本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使理论再回到实践,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各种思维能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大分子不能通过时,我提出腌姜时加入醋和白糖为何糖可进到细胞内部,做酸菜时为何要密封,种菜时为何施肥前一般要松土。当这些问题解答后,学生不但对课本知识理解得更深,而且对学习生物学产生强烈的兴趣。生物是一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实践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生物科学对于科技进步和改善国计民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将生物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和社会意识,体现“处处有生物”的真情实感,让他们了解到生物是一门很实用的学科,可以有效地增强他们学习生物的兴趣。
3.根据学科特点,抓住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改变旧模式,巧设新方法,激发兴趣。要使良好的学习兴趣能长久地维持下去,教师在教学方式上对知识的传授和呈现就不能千篇一律,教师要精心钻研、设计新、奇、妙的教学方法,可用多媒体教学扩展兴趣,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等学习,并适当开展一些游戏来保持兴趣,开展课外活动激励兴趣。其次,理论知识,联系实际问题,激发兴趣。在平时教学当中应当注意与实际相结合,多讲些我们身边具体、形象、生动能看得见,摸得着的生物现象。同时向学生设障布疑,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让他们真正参与课堂活动,教师可提前一周向学生布置作业:探究饲养小动物需要的条件。另外联系“热点事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也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好题材。最后,注重提问方式,正视学生反馈,激发兴趣。教师的课堂提问.应该既有悬念又有趣味性和科学性.这样就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教师如果能正确对待课堂提问与反馈,就能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就会导致学生厌学。
总而言之,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生物课程是培养人才基本素养的重要学科。教师必须重视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和提高课堂教学的方法和策略。这是顺应时代教育需求,对提高学生的素质与我国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学兴趣,就可使他们学得生动活泼、兴味不衰。当然,培养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勇于实践,敢于创新。只有在遵循教学规律把握学生学习心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教学机制和教学艺术的作用,才能使生物教学达到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