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静
清代诗人沈德潜曾说:“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所以品读诗歌,炼字必不可少。但如何让学生理解作者选字的用意,明白诗人的良苦用心,选用的教学方法就值得深思。
上古诗词鉴赏课,我往往会直接提问,这个字用得精当,请作简要分析,又或者说这个字用得妙不妙?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理解。但是我发现上课过程并不顺利,很多学生不能全面理解所选字词的表现力。例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八月秋高风怒号”中的“号”字,不仅仅表现风声之大,风势之烈的特点,杜甫还将秋风人格化,使得表达更为生动形象。但是某些学生如果没有老师的点拨,并不能够真切感悟到。于是在学习了一些优秀课例之后,我尝试使用替换法。替换法就是通过改换词性相同的字词,字意或是相反或是相似,以朗读或是赏析作为抓手,在情感的体悟中,理解作者的用意。于是,在下一次上课,我将“号”字改成“吹”字,学生就能够更为直观地想象风势之大的特点,而在进一步的比较中,学生发现,这里还用到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渐渐理解了学习诗歌的抓手之一——替换法,但还是依赖于老师的出题、指导。于是我进一步思考,怎样让学生扔掉最后一根“拐杖”,可以自己独立地品鉴诗歌中的字词呢?我将学过的古诗词放在一块进行比较,让学生思考:《夜雨寄北》中“巴山夜雨涨秋池”的“秋”字能否换成“春”字?《渔家傲》中“羌管悠悠霜满地”的“霜”字能否换成“雪”字?《相见欢》中“月如钩”的“钩”字能否换成“盘”字?经过讨论,学生发现替换法的路径是将本字换成与之相近或者是相反的字来进行比较、赏析。于是,学到就要用到,我将《天净沙 秋思》作为练习对象,请同学们用替换法揣摩作者在“枯藤老树昏鸦”一句中选用这三个意象的用意。我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出题,一组答题。第一组中有学生提出,能否将“枯藤”换成“青藤”?第二组学生答不能,因为青藤是给人生机盎然之感,但是“枯藤”却是死气沉沉的。第一组有学生提出“老树”能不能换成“绿树”?第二组学生答不能,因为“绿树”是在春天的,但是“老树”却不是春天。于是进一步追问,这首元曲是写什么季节?由全文可知是秋季。这就联系到了作者为何选用“老”字,“老树”荒凉衰败,符合季节特征。第一组学生继续提问,“昏鸦”能不能换成“朝鸦”?第二组学生说不行,意思完全不对了,“昏鸦”已经栖息树上了,可是“朝鸦”是要飞出去。于是进一步追问,为何要选择“昏”鸦呢?夕阳西下,倦鸟思归,思及自身漂泊在外,作者更添悲凉。在一次次的课堂交流中,我发现替换法是让学生揣摩字词的良方。
不单是古诗词,现代诗、散文诗都可以以此为依托。我在执教《海燕》一文时,思考如何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形象,最后决定用替换法来进行。我选择从形容词和动词入手。比如第一节中,“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我将“飞翔”改成“飞窜”,修改了动词。找不同的学生朗读,问他们朗读时的抑扬、起伏,为何如此处理。紧接着,我又将这句话再次修改,“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骄傲地飞翔”。修改了形容词,比较“高傲”和“骄傲”的区别。而后,我将这句话进行第三次修改,“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在高傲地飞翔”,删掉了修饰语,与原文比较朗读。在这样的启发下,学生一步步品悟到了海燕矫健、英勇的形象特征,朗读也更加投入。在这十分钟的诱导和之前诗词教学替换法学习的前提下,我鼓励学生自己通过替换朗读法进行海燕形象的品析,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对于某一个句子,学生如是比较:“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掠起波浪的飞沫”能否改成“海燕飞着叫着,很快地越过了乌云,翅膀带着波浪”?另一处:“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改成“海燕从雷声的震怒中听出了困乏,它相信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哪一句更好?通过不断地朗读、品味,学生发现改完之后明显没有了激情与力量,缺少了气势与情感。也在一次次的比换、朗读中,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了海燕的形象特征。
在诗词教学中,我发现采用替换法的确能够促进语文教学的顺利开展,并且具有以下几点作用。
诗歌语言与其他文体的语言相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凝练性。一首诗词往往需要通过有限的篇幅表达作者丰富的意蕴和最为独特的感受,这就要求作者必须用最简练、最生动的字词,因此诗人往往都非常注重对字句的斟酌。
好的诗歌是精炼的艺术语言成就的,是语言运用的典范,不仅可以给学生带来审美体验,也是学生语言学习最好的材料。学生通过对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其中经典字词的反复揣摩,感受到不同字词传达出的不同效果,比较差别,可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模仿能力和运用能力。
锤炼语言,其实就是锤炼思想。“只有不清晰的思想,才会用晦涩的文字来表达。”由此可见,学生在语言表达上遭遇的困境关键是思维上的困境。语言文字的训练同样也能够有助于思维能力的提升。在诗词鉴赏中强调炼字,表面上是对字词的斟酌,实际上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因为字词的背后有广阔的空间,指向的是作者的生活背景、丰富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通过对字词的理解弥补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表达上的准确性。
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恰当地使用替换法,那么势必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