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光廷
《呼风唤雨的世纪》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科技成就”主题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的作者仅用几百字介绍了20世纪一百年间的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变化和灿烂前景,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学习科学和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学习这样的课文,学生起初一定会兴趣盎然,但一旦对课文内容有了大致了解后,这种兴趣也会稍纵即逝。学习这样的科普性的课文,教师应如何抓住学生兴趣,如何既让学生了解20世纪科技的发展与展望科技的未来,更让学生得到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让课堂教学中充满浓郁的语文味,是处理好这篇教材的关键所在。结合我校的“136”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于是有了以下的教学过程。
1.片段一:以谈话引入中心
师:同学们,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相比,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变化?
师:从大家的谈话中,我们感受到现在的生活变化非常大,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这篇和人类生活变化有关的课文,来,一起书写课题,29、呼风唤雨的世纪,请同学们齐读一遍课题。
生齐读课题。
师:你们看到“呼风唤雨”这个词第一时间想到了谁?(学生回答)
师:是呀,这个词原来是指神仙道士的法力,使刮风下雨。那么在课题里“呼风唤雨”还是和法力有关吗?(没有)
师:在这里是指能够支配大自然或推动社会前进的力量。再读课题,读出支配大自然的气势出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速读课文,找出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呢?(学生读课文,然后回答)
师:请你来说。
(出示课件:20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
2.片段二:学生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师: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生活大大改观。那20世纪前和后人们的生活究竟有什么不同呢?
师:现在请同学们看着书,读第三,第四自然段,并且在读书的的时候依然边读边画。我们先来看看阅读要求(出示课件)请一位同学起来读要求。
师:清楚要求了么。(清楚了)好,现在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了,可以自己默读,可以两个人轮着读,比着读都可以。好,开始吧!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勾划出相关句子。随后,请小组起来汇报。
师:好,请同学们坐好。人类在上百万年历史中他们的生活状态怎样呢?谁愿意起来汇报一下你的自学成果?
师:好,请这位同学来说。
师:很好,他找的非常完整。(出示课件“人类在上百万年……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师:读完了这段话,你们有什么感受呢?谁愿意来谈一谈。
师:是呀,他们的生活条件太差了,没有电灯,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也没有汽车。那么同学们想象一下,那时候的生活条件这样差,只是没有这些东西吗?还没有什么呢?你想想看。
学生思考并回答:没有冰箱,没有电脑,没有机器人。
师:回答的真棒,同学们,那你们现在能根据老师的提示(出示课件,指着课件说)把这些内容补充完整吗?(在农耕社会,没有……,没有……没有……,也没有……)
师:刚刚同学们讨论的第二个问题,这里的“千里眼”“顺风耳”“腾云驾雾”指的是什么?哪个小组来回答?
师:那现在实现了这些美好的幻想了吗?(实现了)
师:千里眼是?,顺风耳是?腾云驾雾是?
学生就会回答摄像头、电话、飞机等等。在此之后我还积极引导学生理解“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本课的含义。
师:我们20世纪变化之大,成就之多。那么同学们看看作者是用怎样的诗句来赞美歌颂我们20世纪的成就变化的呢?
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出示课件)
师:这句诗是唐朝诗人岑参写的,本来是写纷纷大雪好似梨花开放,这里的春风是?(学生回答:春风是科学技术)这里的梨花?(梨花是无数的发明创造)
我在这一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首先,让学生质疑感悟,你问我答,让教学简单化。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并提炼问题,听与说、理解与感悟、朗读与表达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让另一些学生解决问题,让课堂教学简单化。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对学生“读出疑问”与“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的引导,真正做到自学、乐学。
其次,适时抓住言语训练点,让教学充满语文味。教学中,我抓住“发现与发明”“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和第四自然段中“等”字的教学,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语言的实践运用、品读、想象与表达,尽力让语文课堂教学真实与扎实,这样摆脱了以往科普性文章的教学中,单一地围绕“20世纪科学技术是如何呼风唤雨的?”等类似的常识性问题转圈的困境。
最后,回归朗读训练。有人认为:科普性的文章一般对朗读指导不必过分要求……我并不同意。我在重点句段对学生进行了有效的朗读指导,如:在读第二自然段的设问句时要求学生用毋庸置疑的语气读。在朗读四五自然段时,要读出自豪感。在教学中我一再强调读出自己的见解,读出自己的感情,让学生成为语言学习主体,让课堂充溢语文味,望文生情,由情而达意,让朗读的指导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