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芹
随着社会的发展,初中生在社会中被赋予的道德要求越来越高。这不仅鼓励学生学习文化知识,也鼓励学生学习道德知识。然而,社会上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法律意识淡薄。他们仍然不了解法律的严肃性,不知道如何使用法律来保护和约束自己。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后,教育部对政府提出开设法治知识的课程作出了回应,将传统的“思想道德”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我们的“道德与法治”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价值观,树立相应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
初中是学生形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时期,是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基本法律知识的关键期。这一时期的学生需要老师给予更多正确的指导。作为一名“道德与法制”教师,我们必须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法律基础的建立负责。严格掌控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法律知识的完整性。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日常生活和交流中树立自我保护意识,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最终成为有利于社会和国家的好公民。
由于多数初中学生对于过往的“思想品德”课程存在一定的理解误差,他们认为“思想品德”课程可有可无,学习主要科目的知识才是重要的,觉得这种“豆芽科目”不重要,这就导致了课堂上做其他科作业、讲话、睡觉现象普遍存在。加之部分“思想品德”教师教学态度消极,对于这种课堂秩序并不管理约束。最终导致了这门课程越来越不受重视,也使得教育学生树立良好思想道德观念的目标没有达成,使得部分学生在中学毕业后由于没有强大的思想道德的约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在21世纪的现在,正是由于对中学生道德意识建设的不到位、法律意识教育的疏忽才导致校园暴力、校园犯罪的行为层出不穷。目前国家以及学校更加重视对中学生的道德意识建设以及法律意识的确立。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设立之后,我们道德与法治教师便开始制定相应的新的教学方案。
1.展开道德认知教学 良好的道德教学需要依靠良好的道德认知作为支撑,只有形成了正确的道德认知才能支配自身的道德情感、意志与行为。教师在教授学生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以及学生行为守则规范的同时,还应当通过做适当的案例分析来引导学生建立正确。
2.升华学生道德情感、引发学生道德共鸣 正确的道德认知不是鼓励学生做出正确道德行为的唯一条件。学生也需要有同情心的道德情感。道德情感包括社会道德情感和自身情感内在。在道德教育与法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依靠理论知识建立学生的思想体系,也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这样学生可以交流讨论他们的个人经历。学会区分善与恶、美与丑。例如,在七年级的“友谊天空”第二节,“深而浅的友谊”中,老师可以安排一个讲真话的分享会,让学生在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之后,让每个学生都敞开心扉,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去感受友谊,从而形成道德情感。
3.开展道德教育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无论老师在教室里多么生动,多么感人,这都是一种理论。没有实际的检验,学生们将永远不会意识到最直接的情感反应。因此,学校可以利用夏令营来鼓励学生进行相应的练习。例如,暑期的通过与老人的沟通和在养老院工作,学生可以变得勤奋了,也学会了对老人的尊重和关爱。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现自己的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提高道德水平。
对学生的法治教育不是我们教师的单方面行为,它要求我们的老师和家长紧密合作,传播相应的法治知识,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法治氛围。例如,学校可以举办法治教育讲座,要求家长和学生参与。在帮助学生建立法治知识的同时,家长也意识到青少年犯罪的重要性,并通过思想和行为来防止学生犯罪。教师还应与父母保持密切联系,家长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老师也应该了解学生在家里的行为。这样的合作可以使学生在产生错误想法时得到及时的控制,减少错误的发生。
结束语:总而言之,“学无定法,教无定法”学生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才是我们开设科目的最终目的,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这一课程作为学校的重点教育工作,对学生的思想素养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对于学生道德的认知、情感、意志、行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有利于促进学生法治观念的形成,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具有指引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