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云青
前言:歌德曾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文学名著作为艺术殿堂中的瑰宝,其中蕴含着高尚的精神品质,正确的价值观念。中学生在课外对各种名著进行阅读,能够让学生冲破时空界限,和文学家、思想家们进行沟通和对话,由此可见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重要性。
经过对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现状进行分析调查,其结果如下:
1.阅读范围狭小 从目前的情况看,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主要是以教材中的名著课文及相关的知识点为阅读内容,阅读面非常小,并未形成系统化、全面的阅读模式。以应试考试为重点的名著阅读,必然对学生考试有利,但并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名著考点只是语文素养的一个“插曲”[1]。
2.学生阅读态度不端正 很多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态度不端正,在阅读时往往都是敷衍了事,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已。同时,在老师对名著内容进行讲解时,大多数学生都不会主动去思考,尤其是课后复习,更是很多学习都无法做到的。对名著课文的阅读都是这种态度,课外阅读更是可想而知。
3.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 经调查表明,75%以上的学生都是浅阅读,他们只关注于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并未对作品的写作技巧、风格特色等进行思考。同时,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能够做到边读边做笔记的学生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大多数学生都是在老师和家长的强烈要求下被迫阅读。此外,还有一半的学生不知道怎样选名著,大部分都是盲目从众。
4.阅读时间不足 经调查研究表明,90%以上的学生都是在节假日进行阅读,在课下阅读的人数非常少。由于名著阅读时间不足,学生很难真正的理解名著的思想精华[2]。
由上可知,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存在很多的不足,难以有效承载提高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重任。长时间下去,会造成中学生人文精神的丧失,出现“文化恐慌”现象,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不利。
1.建立健全阅读机制
(1)将“名著导读”纳入课程教学中。目前,名著导读都是以附录的形式出现在语文课本中,都是一些简介,本身的重视度就不够,吸引力就不强,如果不是考试内容涉及,根本就不会出现在课堂教学内容中。基于此,就需要做好如下改革:第一,教材改革,应该将名著导读当作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放到相应的单元,配套进行教学。例如,在小说单元可以《西游记》等,散文单元可以配置《朝花夕拾》内容等。导读内容要包含作者、文化背景等内容,重点突出,如在学习《昆虫记》内容时,可以这样导入:“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大家想走进奇妙的昆虫世界吗?”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阅读课文的兴趣。
(2)改革必修课程的实践安排。如果没有时间保障,“导”与“读”也只是空谈而已。在必修课中需要安排一定比例时间完成导读课,安排学生在教室或者是阅览室自由阅读,学生可以结合老师提供的“必读书目”选择相应的阅读内容,还可以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即阅读计划,选择阅读内容。
2.科学安排时间,课内外有机结合 中学生要想从课外名著阅读的困境中走出来,就需要科学安排阅读时间,做到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以名著《水浒传》为例:每个学生自己尽量买一本《水浒传》书,在课下让学生们对作品进行阅读,将小说中出现的一些人物、事件等用笔圈出来,每周名著课上,老师对学生们的阅读情况进行检查,并安排学生对故事情节进行概述,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老师让学生对小说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对小说中的各人物形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们的学习、阅读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提高,有些学生还根据自己的阅读写了相应的读后感,都很有想法,写作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3]。
3.教给学生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中学阶段是学生们一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在此阶段不管是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提高人文素养等各个方面都需要名著的滋润。现在很多的学生他们只关注于故事情节的趣味性,并未对作品的写作技巧、风格特色等进行思考,在阅读的过程中也没有做笔记,只是为了完成任务,缺乏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不佳。这时,老师就需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成长。例如:在阅读《西游记》时,老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课下先观看电视剧或者阅读书本,让学生对这一名著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即作者写作的意图,所要传达的思想等,在课上,各小组成员进行交流,并安排代表对阅读情况进行讲述,并写读后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既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又为学生更好的进行其他名著的阅读提供条件。
读名著不仅能够丰富知识储备,开阔视野,更能够启迪人的心灵。名著阅读给人的力量不仅仅是强大的知识,更是蕴含其中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价值和意义,所以,我们要重视中学生课外名著阅读,加强引导,让学生能够与书结伴,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语文阅读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