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树英/编 译
由于生活在嘈杂的世界里,许多人提前出现了听力下降的问题。这也成了亟待重视的世界性公共健康问题。
“戴上耳机,世界与我无关。”这样一句在网络上流行的话,甚至成为某些人的座右铭。由于工作、学习的压力增大,朋友间交流少了,与家人沟通也没了,于是键动手机并塞上耳机,成为许多人自我调节和放松的方式之一。殊不知,当你在轻松听音乐的同时,你的耳朵正在遭到“摧残”。
在美国,听力损失已被认为是危害人体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疾病。无论是成年人还是青少年,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下都会诱发噪声性听力损失。目前,美国有3 800万人有不同程度的耳聋。这个数字预计在未来还要增加—2027年将达到惊人的7 800万人。虽然人数增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婴儿潮,但是耳聋的威胁以及预防耳聋的必要性是对每个人都适用的。
我们生活在21世纪喧嚣的时代里。现在很少有孩子耳朵里不塞着耳机,因为他们整天都用手机随身听。电视和电影院音响声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响。调查显示,在美国6~19岁的儿童中,有850万人因为听手机的随身耳机或其他音源而导致听力受损。专家惊呼,美国人比预想的提前了20年开始变聋,听力受损的青少年越来越多,许多40多岁的人的听力状况就和70多岁的老人一样。
当然,噪声并不是唯一的罪魁祸首。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罗伯特·多比教授说:“即便你一辈子都呆在图书馆里,到70岁时的听力还是不及你20岁时的听力。”好消息是,虽然听力的损害不可逆转,但是和戒烟一样,减少接触过量噪声可以改善你的健康和生活质量,不论你的岁数有多大。
听觉是奇妙而美丽的人体功能,是大自然的奇迹,而我们往往把这个礼物当作是理所当然的事。直到有一天,听力的下降成为公共健康问题,人们才发现这个礼物弥足珍贵。
原来,人类的耳朵是为了听到食肉动物追踪时发出的细微声音—森林中嫩枝折断的声音、草原上青草的沙沙声。但是,现代生活的喧嚣声:城市里的摩托声、地铁声、汽车喇叭声、工地上的电锯声、雪上摩托声、鸟枪声,这些都摧残着这个伟大的器官。
大部分听力丧失是因为毛细胞受到了损伤。从事耳科临床研究的斯莱特里把耳蜗比喻成“一架有1.5万个而不是88个琴键的钢琴”。耳蜗的不同部分处理着不同频率的声音,所以当你在某个频率上听力受损,就好比这部分琴键不能工作了。不同程度的噪声是以不同的方式影响毛细胞的。假如你身旁发射了一颗枪榴弹,你可能会遇到“声损伤”,毛细胞立即被杀死,你立刻会损失大部分听力。在音乐会大喇叭前逗留可能会引起“暂时性听阈偏移”,毛细胞被抑制,但不会永久受损。这种抑制往往会伴随有持续几小时甚至几天的耳鸣。虽然人一时接触噪声不可能达到危险的地步,但时间长了听力就会下降。
耳机的音量输出一般在84分贝左右,有些高频范围能达到120分贝。声音过大、每次听的时间过长会影响听觉神经,造成兴奋性毒性,自主神经功能也会紊乱,除了损害听力并产生耳鸣,严重的还会导致厌食、失眠等症状。在所有的噪声中,脉冲式噪声对听力的损伤最大,比如手机里传出的声音。
当今,提高听力保护意识和采取预防措施已经得到听力界专家们的支持,而且人们在听力保护与恢复等许多科研领域也取得了进展。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交流障碍和科学系听力及耳聋研究中心一直在听力基础研究领域卓有成效。理查德·萨尔维教授发现,大脑海马体是帮助人类处理情绪与记忆、空间导向等事件的大脑区域,而新发现证实,海马体也是大脑听力神经元形成的主要部位。为此,研究人员利用影像扫描技术,发现听力下降者海马体内的灰质出现衰减现象时,就会伴有耳鸣症状。在动物身上进行的实验显示,可导致个体耳聋的单侧噪声抑制了实验对象海马体内神经元的形成,并引发个体记忆功能障碍。萨尔维在报告中指出,中枢神经听力系统周边损伤引起神经元可塑性改变,会引起幻象听觉感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耳鸣。听力损失人群中,伴有耳鸣的比例相当高,10%~20%的听力下降者所患的耳鸣病症为衰竭性耳鸣,必须接受治疗或干预才行。
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进了助听器:机器体积越来越小,音质也越来越好。在中耳中安装永久性助听器目前也处在临床试验阶段,它能提供更好的音质。
在生物学领域,科学家正在尝试解开听力基因之谜,找到重新生成毛细胞的方法。毛细胞排列在耳蜗中,对听力很重要。
在更加先进的领域,研究人员创造出一种脑部植入系统,可完全跳过耳朵,将声音从外部接收器传给脑干中处理声音的部分。
保护听力要从理解噪声的成因开始。听力受损的风险可通过噪声的强度乘以接触噪声的时间来评估(危险等级从85分贝开始,相当于割草机的声音)。换句话说,噪声越响,接触的时间就应该越短。专家有一个“5分贝法则”,即噪声每增加5分贝,允许的接触时间就要减少—半。所以,接触110分贝噪声1小时相当于接触95分贝噪声8小时,而超过116分贝的噪声(雪地汽车120分贝,摇滚音乐会140分贝)不论接触时间多短都是不安全的。
对于听力下降的美国人来说,助听器是最好的解决方法。今天的数字助听器和前代的模拟式助听器一样,都是把声音放大,传到耳道直达耳鼓,不过数字助听器提供的声音质量更好。有一些助听器使用两个耳机,放大从前面来的声音(你所交谈的人的声音),降低从后面来的声音(其他的噪声)。
最新一代植入式和半植入式助听器和传统助听器不一样。它可以把声音直接传给中耳的听骨,提高声音的穿透力。其他的好处是:不用堵住耳朵,别人看不出你有耳聋的毛病。其价格为1.5万~2万美元。
最长久的解决方法是重新培育受损的耳蜗毛细胞。在自然界,鸟类以及低等脊椎动物可以再生毛细胞,而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则不能。如果科学家能够发现可再生新毛细胞的方法,人类就能发明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美国密歇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在小白鼠身上采用基因疗法培育新的毛细胞。
“不过在所有这些都成为现实之前,有一点你可以做—学会珍视你所拥有的一切。”美国耶鲁医学院拉比诺维茨博士说,“如果你注意以下几种习惯,保护听力就应该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1.严格控制收听时间和音量,每天戴耳机的时间不应超过3~4小时。要间歇地听,听上一段时间,就要让耳朵休息一会儿,而且音量不宜过大,尤其要少听刺耳和音调怪异的音乐。
2.平时上街、骑车、工作及学习时,不应戴耳机。否则,注意力分散,有安全隐患,不仅工作和学习效率低,还容易损害听力。
3.尽量在安静的环境下听音乐。一旦外界环境变得嘈杂,耳机的输出效果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
4.耳机最好选头戴式的,它比耳塞式耳机对听力的损伤要小。因为耳塞式耳机直接塞在外耳道里,声音没有出处,都向着鼓膜发过去,声音全部被鼓膜接收,所以对听力的损伤更大。
5.经常听耳机者,要注意补充含蛋白质及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减少听力损害。
6.经常做耳朵的按摩,以改善血液循环,保证听力的正常。
7.切勿戴耳机听着音乐睡觉。因为不知不觉中睡着时声音刺激会从鼓膜经骨链传到耳蜗,导致耳蜗微循环障碍,损伤耳蜗内负责感受声音的毛细胞和螺旋神经,最终造成噪声性耳聋和耳鸣。
(资料来源:美国《新闻周刊·生活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