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
从小学到大学,我虽然了解一点音乐,但是对于什么是鼓乐,却是盲人摸象。直到参加工作以后,在前辈们的带领下,驱车100多公里,来到本溪满族自治县碱厂镇,走访辽宁省优秀民间艺人邴宪坤,才知道什么是鼓乐。
本溪鼓乐是辽宁鼓乐的一个分支,它广泛流传在本溪市的广大地区,主要由器乐合奏形式唢呐乐和笙管乐组成,历史上曾是当地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是民俗生命的交响曲。
近年来,经过本溪市群众艺术馆音乐调研人员调查整理,我也初步了解了本溪地区鼓乐活动的本状况。按当地鼓乐世家的家谱推断,最迟在清代中后期本溪地区已有鼓乐活动了。《桓仁县志·十七卷》(民国十九年石印本)中有“娶亲三日内,或有鼓乐不止者,谓之‘吹三朝”的记载,这说明在二十世紀的上半叶,本溪地区的鼓乐活动是非常兴盛的。
因地域关系和历史上民间音乐文化的交流,本溪鼓乐与辽宁省其它地区和吉林省的鼓乐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本溪鼓乐又有其独特的一面,这主要体现在乐曲的分类、风格和结构上。若将整个辽宁鼓乐看作是一个整体的话,那么本溪鼓乐也应当是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时至今日,本溪境内仍有数支鼓乐班子在活动,虽然其能够演奏的传统鼓乐曲在数量上已不是十分丰富,但有很多早年从艺的艺人仍对传统鼓乐保持着清晰的记忆,这就为我们的调查、整理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可能性。
《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辽宁卷》载:“辽宁鼓乐历史悠久,文献及考古发掘证明,辽宁地区早在辽代就有笙管乐流传……明代中叶,唢呐乐兴起,初多用于仪仗,后来与笙管乐相结合,用于民间婚丧礼俗当中,形成了辽宁鼓乐。”近期在朝阳建平发现的“十王会”更加证实了这一说法。通过对“十王会”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因管子在演奏上不如唢呐省力和洪亮,唢呐乐传入之后,笙管乐将自己的曲目给了唢呐乐,唢呐乐逐渐兴盛起来,笙管乐的地位逐渐退为唢呐乐之次。虽然本溪鼓乐发展的历史脉络已不甚清晰,但通过对本溪鼓乐与辽宁其他地域鼓乐和吉林鼓乐的比较研究可以得知,本溪鼓乐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是以独立发展为主的,并不是对其他地域鼓乐简单的抄袭和模仿。
本溪鼓乐所使用的乐器有:唢呐、管子、海笛、笛子、笙、小匏、埙、大号等吹奏乐器和堂鼓、钹镲、小板(小镲)、大锣、手锣、乐子等打击乐器。在咔戏的时候还要用到板鼓、大弦、翁子、二胡、京胡、咔碗、牛角、海螺、咔沁子、大喇叭碗、口溜子。唢呐乐中基本使用所有上述的打击乐器。在唢呐的使用上,婚事用30厘米(一尺)以下的唢呐;丧事则用两支54厘米(一尺八寸)唢呐,或两支48厘米(一尺六寸)唢呐。大号(亦称“孝号”)只用在丧事中。笙管乐中以管子(有时也用海笛代替管子)和笙为旋律乐器,打击乐只用小板、乐子等声音较小的乐器。
本溪鼓乐班所演奏的乐曲可分为三类:唢呐曲、笙管曲、吹咔曲。根据乐曲的结构和适用礼仪的不同,其中的唢呐曲又可分为汉吹曲子、大牌子曲、小牌子曲和水曲子。尤其是唢呐曲中,虽然有很多曲目与辽宁其他地域鼓乐和吉林鼓乐相同,但它们可能分属于不同的曲子类型,或是曲目下的内容并不一致。另外唢呐乐中汉吹曲子的引子也不同于其他地方鼓乐的引子。导致这些现象的成因,还需进一步调查研究。
艺人在演奏这些乐曲的时候,在唢呐上常用“啃”、“滑”、“揉”、“抿”等演奏技巧,在管子上常用“撸”、“吐”、“啃”、“咔”等技巧,使本溪鼓乐具有清新、洒脱、大气、流畅的独特韵味。优秀的艺人都会熟练运用用七种唢呐变调指法,使用“上托(使某一音升高)”和“下沉(使某一音降低)”的技法改变乐曲的调式调性。本溪鼓乐也是辽宁鼓乐三十五调理论的体现者。
本溪鼓乐的吹奏形式可分“坐棚”、“走吹”、“吹咔”三种。“坐棚”(亦称“坐吹”)是在婚丧人家门前或院里搭的席棚中吹奏。“走吹”(亦称“行吹”)是指离开乐棚参加各项婚丧仪式活动时,行路时吹奏。吹咔是指用喇叭碗、咔沁子等吹管乐器模仿戏曲音乐的唱腔演奏。
传统鼓乐的体系比较健全、继承比较充分的是本溪县碱厂镇邴家班。邴家祖籍山东省莱阳登州府,从清朝初年移居本溪,在民国时期就开始以鼓乐为生,以后世世传袭此业。邴宪坤是现在邴家鼓乐班的代表人物,也是碱厂地区数一数二的名艺人,因在兄弟中排行老二,人称“邴二”。他十五岁在自家鼓乐班中学习鼓乐,十六岁开始随班“干活”,多年以来,精研此艺,不只喇叭技艺高超,鼓乐班中任何一件乐器他都非常精通,是邴家鼓乐班传人中的佼佼者,现继承邴家传统,在家成立乐队,以承办当地民俗用乐为生。曾在2007年被评为辽宁省优秀民间艺人。
同大多数宝贵的中国民间艺术一样,如不尽快采取措施,本溪鼓乐同样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由于移风易俗活动的开展,本溪鼓乐活动区域逐渐缩小,如今只能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活动;部分老鼓乐艺人经济收入偏低、生活窘迫,已经无力带徒授艺,更谈不上发展、弘扬民族民间艺术了;许多老艺人离世,能识工尺谱的后继乏人,从事鼓乐艺术的年轻人凤毛麟角。和一些依靠口传身授方式加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一样,现在虽有一些鼓乐班在活动,但将鼓乐精髓继承下来的艺人却寥寥无几;随着现代流行音乐的兴起,传统鼓乐在民俗活动中的地位日趋衰微。如不有意识地对本溪鼓乐加以扶持、保护,传统的本溪鼓乐将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退出历史的舞台,积淀了数代人心血与智慧的宝贵无形财富,将在我们的时代沉入历史的泥沼之中。
2007年4月,《本溪鼓乐》经本溪市政府批准为本溪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3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为辽宁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使本溪鼓乐步入了有效的、科学的传承轨道。
2011年12月18-19日,本溪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音乐、调研干部在市博物馆多功能厅对我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本溪鼓乐》进行抢救性保护。此次录音、录像的《本溪鼓乐》是由代表性传承人邴宪坤带领的鼓乐班子演奏,邴宪坤的演奏不同于辽南的鼓乐风格,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特色。尤其是他演奏的“引子”结构独特,过渡自然流畅,是其他地方鼓乐所没有的。此次共录音、录像十一首汉吹引子等鼓乐曲,为本溪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存了一批珍贵的音像资料。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本溪鼓乐》这支民俗生命的交响曲一定会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