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磊
摘要:进入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军事变革日新月异,对新型军事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们应深刻把握时代大势,认清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人才的现实意义,准确分析时代要求,从质量效益、备战标准、官兵素养和制度保障等方面,提出推进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的具体思路举措,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关键词: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
习主席深刻把握时代特点,客观分析国内外的发展大势和军队建设的历史方位,着眼实现强军兴军目标,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角度出发,强调要“推动军地合力培育军事人才”,指出:“要发挥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和我军院校特色,健全军事人才依托培养体系,培养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习主席关于人才强军战略的新论述,为军队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必将推动军事人才队伍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一、深刻认清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的现实意义
习主席在全军党建会议上强调,强军之道,要在得人。深人推进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战略,着力集聚矢志强军打赢的人才方阵,是實施强军兴军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强军目标的必然要求。
(一)确保打赢信息化战争。
人才强则事业强、人才兴则军队兴。人是构成战斗力的核心,是强军兴军之本,是军事竞争的制高点和第一战略资源。当前,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核心的世界新军事革命浪潮奔涌向前,信息高速流动,知识快速更新,资源和技术广泛共享,现代战争的时空特性发生巨大变化,战争进入技术人才与装备的时代,军事竞争成为高科技军事人才的直接比拼。建设信息化军队、打赢未来信息化战争需要一大批能够担当强军重任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而军队本身已经难以也没有必要独立完成大量庞杂的军事人才培养任务,必须开掘新的源头活水,走军民融合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道路,这是军队信息化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直接关乎军事斗争准备的成效。
(二)紧跟世界军事发展趋势。
当今世界,军事变革持续深化,高新武器层出不穷,军事竞争呈螺旋式上升状态,对军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世界主要大国纷纷利用国家资源和社会力量,依托国民教育体系和社会人才优势,提高军事人才培养质量,弥补现役军人的力量不足。比如,美俄等国家都把军事人才培养纳入整个国家的教育和人才培养大系统,把依托社会培养作为军事人才的重要来源,从地方雇用大量部队紧缺的高技术人才,以期占领战略竞争的制高点。从这些国家的军事教育改革实践不难看出,依托国民教育培养军事人才已成为共同选择,这对于我们推进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三)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党的十九大强调,要坚定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1]军队建设发展长期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更加注重军民融合”,加强教育资源统筹,完善军民融合培养使用新型军事人才体系,提升军事人才队伍建设质量。军民融合既是兴国之举,也是强军之策,是实现中国梦的大战略。在这个大战略中,实现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的融合发展,培养、造就和储备一大批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是我国军民融合发展的应有之义、力量源泉和中心环节,对军民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传导、牵引和示范作用。
二、准确把握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的时代要求
军队现代化建设和军事斗争准备深入推进,武器装备和新型作战力量快速发展,对拓宽人才培养渠道、改进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深人推进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战略,要紧跟时代步伐,对接军队需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有效性。
(一)抓住历史机遇,找准突破口。
进入新时代,军队调整改革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面临十分难得的、宝贵的历史机遇。从2017年开始,依托普通高校培养国防生这一做法已经停止,意味着对军地共同培养新型军事人才的需求更大了,有利于今后发挥地方普通高校优势。军地双方应主动抓住这个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尝试,主动摒弃过去的老观念、老办法,对接部队需求与地方资源,找准军地双方融合育人的安破口,从提高军事人才的科技素质这一基础工程着手,从军地共育人才的形式、范围和层次等多个方面,推进军民共育新型军事人才工作创新发展。
(二)聚焦前沿领域,抢占制高点。
未来战争是信息、网络、空天等新型作战力量为主的竞争,也是掌握新型作战力量的军事人才的竞争,人成为战斗力生成要素中最具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部分。军地共育新型军事人才作为最深层次、最具牵引力的军民融合领域,必须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先进性。要积极构建一体化国家人才战略体系,促进军地资源自由流动和深度开发利用,充分发挥国民教育在人才集聚和科研创新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网络信息、太空海洋、微纳材料、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尖端人才的培养使用,造就一批军事精英和技术领军人物,抢占新型军事力量制高点。
(三)健全法规制度,增强系统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时间、多方面参与的系统工程,需要军地双方从多层面进行深入研究,完善军事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着眼军队编制体制和各类岗位特点,围绕能打仗、打胜仗,紧贴实战需要、使命任务,坚持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标准,建立完整的人才选拔、培养、使用指标体系,搭建信息管理、资源共享、政策保障“三位一体”的人才管理平台,完善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促进军事人才培养有序健康发展,力求吸引具有先进技术的优秀人才到军队,实现聚天下英才为军队所用的良好局面。
三、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的思路举措
新型军事人才培养应充分发挥国家教育资源优势和军队院校特色,逐步形成院校培训与依托社会相结合、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相衔接的多元化、开放性培育格局,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人才的价值和作用。
(一)提高培养质量效益。
军事人才培养是国家人才培养的一部分,应更好地植根于国民教育的丰沃土壤,以获取全面有力的保障和可持续发展后劲。特别是高校作为原始性创新成果的重要源头和人才培养的发动机、高新技术的生长点与辐射源,具有学科专业全、人才储备多、研发能力强等优势,已成为军事人才培养的“资源宝库”。要紧紧围绕培养新型军事人才这一目标,从顶层规划部署入手,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坚持军队需求主导,充分挖掘和利用军地教育资源优势,聚焦紧缺专业、重点高校、前沿学科,构建以军队院校为核心、以地方院校为补充的培养格局,达成军地共育共享、双向互动、整体协调的聚合倍增效应,实现军事人才培养效益的最大化。
(二)坚持备战打仗标准。
习主席把“能打仗、打胜仗”确立为强军之要,明确指出了军队建设必须把提高战斗力作为出发点和根本落脚点。推进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战略,应瞄准未来战场,向打赢聚焦,积极在战略后方和要地建立集保障、教学、训练、科研、智库等功能于一体的各类专业军事人才基地,把谋战、练战、胜战体现到人才培育的各个阶段,坚持用战斗力这个唯一的根本标准来衡量人才培育实际成效,加强日常训练考核验收,不断提高军地联教联育人才的实战化水平。特别在引进和培养军队紧缺特殊军事人才时,要坚持取得突破与渐进相统一,不搞一刀切,重点突出新型作战人才,有针对性地采取实质性措施,促进战斗力生成更加科学有力。
(三)增强官兵能力素养。
随着军队各种武器装备更新换代,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嵌入到各种武器系统中,客观上对官兵的科技素养提出更高要求。自觉强化学习意识,增强官兵精武强能的紧迫感,制订适应部队建设和自身发展的军民融合培育人才线路图,鼓励部队官兵通过在职自学、业务进修等各种培训方式,增强自身能力素养。科学设置培育内容,结合部队岗位特点,区分专业层次,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加大技术引进和课题研究,加强日常考评监督,不断提高官兵的综合素质。丰富融合培育方式,充分利用信息网络等新平台,坚持“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加强军地间高科技知识学习交流,积极倡导“科技拥军”,联合开展训练改革和装备技术革新,培养技术尖子、革新能手,推动科技强军向实处落。
(四)完善制度机制保障。
积极构建科学规范、富有动力、形成合力的军民融合体制机制,实现国家战略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军队战斗力的同频共振、互利共进。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军队工薪制度,完善细化与岗位、职责、业绩挂钩的分配政策,把大家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建立军地统筹管理、共同参与的组织领导体制,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做到决策有支持、服务有保障、监督有依据。创新军地合作机制,积极从地方引进部队急需的专业人才,健全文职人员引进、使用和管理机制,灵活采取兼职制、合同制等形式,推动部队军事人才队伍科学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大力推進军民融合培育新型军事人才的相关立法工作,使涉及军地关系、部门职责、工作机制等方面的重大事项尽快实现法治化,确保军事人才培养工作有法可依。
军地融合共育新型军事人才是项艰巨的长期系统性工程,需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军地多方的优势资源和主观能动性,协同推进、整体发展,从而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起强大的人才力量。
参考文献:
[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出版社.20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