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04-04 09:27林艳玲
魅力中国 2018年46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策略小学语文

林艳玲

摘要:创新人才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而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这要求教师将创新思维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小学阶段该如何运用创新思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这是新形势下,社会发展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教师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这将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

关键词:小学语文;创新能力;策略

语文是人们学习和掌握各门知识的基础学科,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影响着经济建设和国民素质。多年来,语文教育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走入了误区,教师照本宣科,画地为牢,教得死,学生学得死,学生按照老师设定的教学路子走,很少有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也很少看到老师在课堂上鼓励那些有创造思维的学生。如今,新课标提出了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为深化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做出了明确的指示,全国教育工作者都应朝着这盏指明灯永往直前,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相应的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下面,结合小学语文教学,谈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些做法。

一、小学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要从教师方面着手进行改变。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其教育观念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这一背景下,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往,教师的教学内容多是按照课本进行,课本中有很多经典的文章可供学生学习。但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能完全按照课文对文章所表达的内容进行解读,而是要举一反三。在此基础上参照课文的写作方式鼓励学生进行写作。如在学习完人教版第一册(下)的《柳樹醒了》后不难发现,该篇课文采用的是拟人化的手法进行描写。为了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自己身边的事物进行观察,并仿照课文的拟人化手法写一篇小作文。此外,仅靠课本上的学习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要想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还应当鼓励学生多加阅读,掌握更多描写手法以及语文知识等,这样学生在写作时才能言之有物。除了改变以课文内容为主的教学观念外,教师还应转变传统师生关系的观念,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体。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特点。此外,教师要明确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时应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展开教学活动,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质疑本身就是一种好奇的表现,是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的小学生的突出特征,他们一旦遇到与自己认知方式不符合的知识就会产生一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求知欲望。此时,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往质疑的方向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地将自己心中的疑虑提出来,对书本知识进行大胆怀疑和批判,让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泉眼活水一样得到充分涌流,达到以疑起思的目的。对于同一问题、同一事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式进行思考和行动,学生依靠教师的点拨将已知信息向多种不同的方向发散出去,训练学生的变通性思维和思维创造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以寓言《揠苗助长》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其内容进行大胆质疑:拔苗真的容易帮助禾苗快速成长吗?课文中的农民伯伯以种庄稼为业,为何还会犯如此低级的常识错误?文章传达出来的主旨思想是什么?农民伯伯通过拔苗的方式助长禾苗是一种不符合常理的现象,按照正常思维方式思考的人尤其是在某一领域从业已久的人,很难会范如此低级的错误。这篇寓言的创作根据在哪里呢?小学生可能从来不会怀疑课文知识,因为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一种信奉课文知识和教师话语的意识,突然之间对课文知识进行质疑、提问,是一种比较“惊世骇俗”的行为。若教师从小就培养学生这种大胆的怀疑精神,有利于学生形成较强的批判精神,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主观意识,形成具有自身特点的独特思考问题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自主学习,发展思维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被学生忽视或是学生感受不到的语言美与思想美,使学生意识到教材不只是知识传播载体,更是一门语言艺术。充分激发学生一探究竟的欲望,为学生讲解学习的方法与技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积累经验与能力。据现有调查结果显示,具备创新意识的学生同样具备活跃的思维、丰富情感、广泛的兴趣爱好及自主学习能力。基于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自学平台,尊重学生的学习差异,从整体上提升教育效果。在课堂中,学生依次提出自己的疑惑,教师不要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要先询问其他同学是否能够给出合理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围绕重点词句解读文本信息,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三、布置创新型作业

在以往传统语文教学当中,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多是让学生将新学的生字重复练习,或是为新学的生字进行组词等,这种作业内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却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可以为学生留创新型作业,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如教师可以在学习完课文之后留意自己课外的新发现,或是发现的有趣好玩的事物,之后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这些事物的基础上不断发现新的想法,或是进行动手操作等,之后带入学校在交作业时与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如在学习完《伯牙绝弦》这篇课文时,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根据想象,动手做了一把木质古琴模型。对于比较有创意的想法,教师可以以发奖状的形式奖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

四、结语

总而言之,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们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深远的影响。老师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创新能力对学生们发展的重要意义,积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们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进而提升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覃小丽.新课改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6,(11):101-102.

[2]马淑萍.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西部素质教育,2017,3(06):154.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策略小学语文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Passage Four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中学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