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适
2018年2月14日下发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提出:在“产业扶贫”项目中,要“坚决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攻坚战”。要求做到:“全面推行‘五个到村到户到人,全力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革命性突破。”
2018年3月17日下发的《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事实意见》以专节五点阐述了“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思想纲领,要求:“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切实推进思想观念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作风转变。”
号令之下,各地各部门无不遵照执行。工作至今,观之成绩,可以看出,找准自身优势,汇入市场体系,是农村产业革命获得成功的根本遵循。
一、开展农村产业革命的时代要求
黨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在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其中,“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粮食生产能力达到一万二千亿斤。”“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要求,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的总要求,……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战略部署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制定了《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其中提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总抓手,是加快我省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大机遇。”文件以专节五点阐述了“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实现乡村产业兴旺”的思想纲领,要求:“来一场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的产业革命,切实推进思想观念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作风转变。”
号令频出,风云聚汇,贵州农村实现伟大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已经形成。我们在全省各地已看到许许多多的实践产业革命的鲜活案例。
二、开展农村产业革命的基本条件
在我省农村开展产业革命,应当具备四项基本条件:土地规模化、人才现代化、技艺科学化、组织市场化。
(一)土地规模化。农村发展产业,如种植茶叶、辣椒、食用菌、中药材经济作物,或者发展经果林等,必须以土地为承载基体,在单位土地产量相对固定的情况下,只有把大量适宜土地集中起来,产品才能有足够数量去获得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进而获得市场上的存续机会。目前,我省各地普遍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将原本分散在各家各户的土地集中起来,上规模、上产量地发展产业。
(二)人才现代化。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创造历史的是人,是劳动着的广大群众。唯有现代化的人才,才能够进行现代化的劳动,来获得现代化的产业的成果。
“现代化”是一个整体性概念,涉及到知识技能、价值观念、信仰习惯等诸多方面。一个合格的现代化劳动者,不仅要能使用新型的劳动工具,还要能够服从现代化劳动组织的管理要求,时间观念、契约意识、团队精神等亦是素质“标配”。在我省产业革命的具体实践中,就有企业遇到这类问题。遵义市习水县有一家上海客商投资兴建的全产业链麻羊肉精加工工厂,流水线机械作业、全国范围内招聘优秀管理人员、冷链运输、主要推向全国一二线城市销售,等等,现代化程度很高。但是目前,主要由当地贫困群众或留守人员构成的一线员工现代性素质不足已成为企业的一个痛点。例如,流水作业线上各个岗位功能密切衔接,所以岗位人员在任何情况下离开须经报告请示。但是不少工人一时难以扭转长期小农经济习惯,自由散漫,常不经报告请示就离开岗位,上厕所、休息抽烟、甚至回家照顾孩子等等。又比如管理人员安排工作时不注意听讲,工作时不知道任务要求等等。企业管理人员花费很大精力进行培训后才逐渐好转。
(三)技艺科学化。1988年6月,邓小平同志根据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趋势和现状,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论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和科学观。新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推广应用,开拓了无比丰富的历史形态,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事业奇迹。
对贵州来说,农业产业基础薄弱,特别是在不少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传统种养殖业方法粗放,效益低下,对生态环境破坏性大,难以解决人民生活问题。但是凭借科学技术工作者的不懈努力,许多地区的产业形态、生活状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惠水县摆榜乡曾经被称为“惠水小西藏”,以其高寒、偏僻、贫困,粮食生产水平极低,大部分农户吃粮靠返销、穿衣靠救济等情况,被列为全省100个极贫乡之一。但是自2001年开始,农业科技工作者开始扎到这里进行科学研究与良种良法推广工作。先后推广“金优404”、“滇杂31”耐寒水稻项目,取得巨大成功。尤其在2008年,经过贵州省农委安排进行正规区域试验,2010年通过贵州省农委审定,“滇杂31”良种和“浅肥密嫩”良法从摆榜乡走出来,成为了贵州省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贵州省星火计划项目、广州和黔南科技合作项目,成为全省海拔1100米至1600米之间的“冷、烂、锈、阴、瘟”低产田变丰产田的生动榜样。
(四)组织市场化。开展农村产业革命的目的是更新产业形态,提升产业效益,助力乡村振兴,服务“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时代伟业。要“思想观念转变、产业发展方式转变、作风转变。”这些转变的立足点就是市场需求。
《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围绕打造全产业链,发展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实施‘贵州绿色农产品整体品牌建设工程,……抓好‘三品一标等产品认证,加快建成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大省。”等,无不是瞄准市场需求的关键要素来提出的。而“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带动模式。构建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产业化联合体,……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也正是依照如何对焦市场需求,最优化统筹安排生产环节各要素,来作出的高屋建瓴的指引意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因此,按照市场化要求配置产业发展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生产要素,是未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的必然之路。不意识到这一点,主动顺应这一历史趋势,必然是“开历史倒车”的蒙昧表现。
三、开展农业产业革命的基本遵循
2018年3月28日,《贵州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牢牢把握“八要素”,深化农村产业革命》说:农村产业发展“八要素”,即产业选择、培训农民、技术服务、资金筹措、组织方式、产销对接、利益联接、基层党建。“八要素”是指导实践的“方法论”和关键招,是深化农村产业革命的妙方要诀,是破解观念革命、发展方式革命、作风革命三个大考的“钥匙”。
“八要素”中,产业选择是结合市场需要与自身优势基础上的思考定位,是要从供给侧、从产销链条的源头就奠定成功的基石。产销对接、利益联接是打通产品变现的“高速通道”,是生产劳动过程汇入市场分配系统,获得价值判断和价值体现的必要准备,是产销链条的最后环节。
一头一尾,标志着一次现代市场经济体系中生产过程的起始与收结,不能不惕肃以对。俗语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用以形容开端的重要性。还有一句话说,行百里者半九十,形容成功的完成一项事业之不易。在当前蓬勃开展的农村产业革命伟大事业中,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鼓励下,各地干部群众的热情与积极性已被大大地调动起来,许许多多的产业项目、专业合作社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但是,在生产过程接近完成的时候,许多产业负责人开始为“价格会怎样”、甚至“销路在哪里”而担忧。一些农产品成熟时间集中统一,扎堆上市,又不耐储存,如果不事先做好市场进入准备工作,很可能会带来同质竞争、互相压价、损害生产者利益的情况。
目前,在一些地方的产业发展项目中,已充分考虑了这一头一尾的工作要求。切实发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企业作为市场活动的关键主体,从源头确立、全过程监控产品种类、品质、数量,保证从生产一线获得的产品就是市场销售环节的理想产品,从而顺利高效地完成从头至尾的一次经济生产过程。而合作社与农户作为生产者,在这种订单式生产中,也完全消除了后顾之忧。
认真考察农村产业革命中的成功典范,无一不是找准自身优势,特质化竞争,同时又主动搭建稳定的销售渠道,主动对接和匯入市场经济体系。真正做到了“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农村产业就自然能够进入大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
[3]《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2018年脱贫攻坚春风行动令》。
[4]《牢牢把握“八要素”,深化农村产业革命》,《贵州日报》2018年3月28日。
[5]贵州省社会科学院省领导圈示课题《贵州省产业脱贫攻坚与基层实践经验》项目组调研记录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