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瀛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68)
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其所应用的教材更应偏重于基础性和适用性。在《乐理与视唱》的教材中,乐理是视唱的理论基础,视唱是乐理的应用体现。因此在框架结构的设置上应将理论模块讲解和视唱专项训练一一对应,将讲、学、做相结合,指导学生将音乐理论知识应用到视唱作品的分析中,在歌唱技能展示中检验基础知识的学习效果。此外,教材还应凸显“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既概念性理论知识点的表述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实训谱例由浅入深,难易结合。笔者将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浅谈教材改革的想法和建议。
“乐理与视唱”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理论知识,提高识谱能力、歌唱能力及音乐审美能力,使学生能够达到开展幼儿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要求。该门课程由音乐知识理论与视唱实践技能两门学科构成,共开设一学期54个课时。目前我们所选用的教材多以传统的专业院校教材为主,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广泛而深入,视唱作品在调性、音高、节奏等方面的编写也较为复杂。结合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学音乐零基础的现状,应用中我们发现有框架结构及难易程度设置不够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应用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因此教学中会有专业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编讲义与教案的情况,导致个人色彩浓重,难以形成统一的教育理念和意志,音响了教学效果。此外,大部分教师多毕业于专业院校,会因为对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不够深入,而沿用传统专业院校的教育方法,导致学用脱节,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下降。因此教材的改革已势在必行。在2015年笔者有幸参与了陕西多个高职院校联合举办的音乐理论课程教材改革研讨工作,针对该课程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思考,最终通过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重新编撰该教材的决定。
乐理与视唱本是两门不同的音乐基础学科,且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基础理论后才可进行视唱的训练,因此编写中可以以第一部分乐理、第二部分视唱分类编写。同时在教材前言中为乐理与视唱的进行比例和相互匹配的教学速度提出合理建议,方便专业教师的授课。另外考虑到幼儿教师知识的应用性,建议乐理部分占全书比例的1/3,视唱部分占全书比例的2/3。乐理知识模块与视唱训练谱例一一对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应用。
传统教材中音乐理论的基本框架为音、音律、记谱法、节奏节拍、音程、和弦、调式、转调移调、表情术语等。而在针对高职使用的《乐理与视唱》教材中,为了注重实用性,板块内容的详略设置要得当。如较详尽的教学内容为记谱法、节奏节拍、调式。较简略的教学内容为音与音律、音程与和弦、转调与移调。表情术语为学生自修内容。另增加简单曲式结构讲解。
此外,视唱的部分应分为单声部和多声部视唱两部分进行。其中单声部比例占4/5,多声部比例占1/5。单声部分为儿童歌曲与传统音乐片段两部分。其中包含五线谱与简谱。调式与曲式结构由简至难。建议五线谱乐谱在三升三降以内,简谱不限。
我认为基础乐理内容的编写应围绕基本的知识点进行大量的习题练习,对重要的知识点加以巩固记忆。如五线谱与简谱记谱法中,对谱号,音符,休止符的辨识;节奏与节拍中,对拍号、强弱规律、固定节奏型的打读练习;调号的了解与调式的判定;对简单作品的曲式分析等。在唱、读、写的题海战术训练中,学生会逐步意识到知识点的实用性,将学与做相结合,将所学应用到实践中,在实践中检验学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的兴趣,培养积极良好的教学循环模式,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基础音乐理论的编写中,针对高职学生基础薄弱,理解能力有限的特点,我建议以关键词标注的方式对固定概念进行概述,简明扼要且一目了然。如乐音的概念“有规律”“悦耳”“固定音高”噪音则与之相反,既“无规律”“刺耳”“无固定音高”,再如音高的“振动频率”,音值的“持续时间”音量的“振动幅度”音色的“色彩”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很快的让学生抓住名词的核心,再结合教师的示例展示,相信在学生的记忆与理解上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另外,在音乐理论的编写中可以大胆尝试删减改动传统音乐理论的某些章节,如节奏节拍中,删除音值组合法等章节,增加对各民族风格节奏了解;音程与和弦只需能够辨识;调式仅以大小调了解为主,民族调式略作了解。总之,音乐理论的编写应尽量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视唱内容的编写应体现不同节奏型、节拍、调式、音乐风格的变化。让学生在简谱与五线谱中,熟练的应用首调唱名和固定调唱名法。并结合所学的乐理知识,可以对作品的节奏、旋律、调式、曲式特点及音乐风格等进行行分析评论。此外可以增加音乐名作片段的鉴赏和模唱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和评价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鉴赏水平。
“乐理与视唱”是学习一切音乐相关学科的基础。在学前教育五大领域的艺术领域中有着重要作用。本次教材的改革为优化教学内容,调整体系结构提出了新的思路,为高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我深知教材建设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需要在不断的实践教学中检验其合理性。“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会不断努力,最求创新,增强自身的科研能力与业务水平,力争为教育教学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