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训练模式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应用研究

2018-04-04 09:16:22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8年4期
关键词:师范生互联网+技能

(上饶师范学院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江西 上饶 334001)

2012年3月,教育部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指出: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和信息资源建设,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服务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1]。这意味着互联网时代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将发生重大变革。我们在中国知网上用“互联网+”进行了搜索,共有351 191条相关结果,这说明“互联网+”的概念在各行各业运用十分广泛;又用“互联网+教育”进行搜索,共有33 712条,其中探讨“互联网+”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促进作用的有4484条,关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561条,但关于“互联网+”运用于技能训练的却只有寥寥数条。可见,“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但是在实际运用中尚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在大学生技能训练中的运用还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将予探讨的“互联网+”训练模式,正是指如何运用“互联网+”的手段,在指导学生模仿、模拟、自评、互评四个关键学习环节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交流互动、提升学习效果的一种实际应用模式。

一、“ 互联网+”训练模式引入师范生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一)突破教学课时限制

课程教学论是研究课程教学规律,培养师范生专业素养,帮助师范生掌握专业技能的核心课程。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课程教学论的现状却不容乐观。课程教学论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两部分。教师既要讲授理论知识,又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微格片段教学”和“说课”等教学技能训练。在教学课时数少、教学任务繁重的情况下,课堂上无法满足每个学生上台训练,更无法对学生进行一一指导,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缺乏合作与交流。这就使得学生无法将课堂上所学的教学理论、教学技能、教学策略进行“内化”,同时也失去了技能逐步“外化”的机会,在教育实习、教师资格证、教师岗位应聘过程中屡屡受挫。由此,在课程教学论教师精心安排下,借助“互联网+”对师范生技能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有学者这样解释传统教育与“互联网+教育”的区别:一所学校、一位老师、一间教室,这是传统教育,而一张网、一个移动终端、几百万学生、学校任你挑、老师任你选,这就是“互联网+教育”[3]。把“互联网+”模式应用于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将从以下方面提高学习效果:第一,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教学,可以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变得形象、生动,提高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可以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教育公平,使所有的学生都享有和名校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第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转变学习习惯,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资源的整合优化;第四,增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知识转化为能力;第五,加入情景体验,帮助师范生尽早地感受职业自豪感。总体来说,利用“互联网+”开展教学技能训练,是适应新形势的应然之举,能够帮助当今时代师范生更好地掌握各项教学技能,提高就业竞争力。

二、“互联网+”训练模式在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中的应用

对师范生进行有计划的、严格的、系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理论与方法进行融合贯通,内化为自己今后从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趋于规范化。这在提高学生教学质量、建立终身教育思想、培养师范生成为合格的教师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课程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可以利用互联网以“微课”的形式从“模仿—模拟—自评—互评”四个步骤对师范生进行授课技能训练。

(一)模仿训练

任何一种技能,都有自己的操作规程。老师将这一流程规范地展示,学生进行模仿训练,是进行技能训练的第一步,这就需要老师手把手地教。为了帮助同学更好地掌握,老师可以将这些技能拆分为若干个小技能进行训练。教师将技能的目标拆分得越小,那么实训的基础也就打得越扎实。例如,老师示范关于上课的一个程序——新课导入,就可以拆分为教师如何走进教室、走上讲台、如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何进行新课导入、如何板书课题等若干环节,学生模仿之后,就可以掌握它的规范操作。但是由于每个学生接受能力不一样,仅靠一两次的示范,未必能人人过关。这时运用“互联网+”就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老师用手机、iPad、摄像头、照相机等将示范的每一个环节都拍成“微课”小视频上传至微信群中,学生便可以对照微信群中的视频,反复进行模仿练习。利用互联网,在网上可以看到很多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增加直观感受。

(二)模拟训练

学生掌握操作规范的流程之后,就可以选择一篇课文在老师指导下进行模拟训练。比如模拟课堂,预设一个语文课的上课情景,以同学当“学生”,以自己当“老师”。这样既可直接训练上课的基本流程,如新课导入、内容讲解、练习设计、板书设计、多媒体运用等教学技能,也可间接训练“三笔字”、普通话、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设计等教学技能。此外,因为教学对象是有思想、有情感的鲜活的生命,虽然是模拟的课堂,但课堂教学仍然是在变化中逐步生成。在此过程中,学生不仅要按程序进行操作,而且要处理一些预想之外的状况,都需要“老师”作出科学合理的处理。这就使得受训学生在这个特定的情景中不断摸索,掌握课堂教学的规律,进而掌握课堂教学的全部技能。这个模拟训练过程能在录播教室完成最为理想,但如果教学资源有限而仍然在普通教室上课,那么同样可以分解为新课导入、课堂提问、朗读指导、板书设计等若干环节进行微课模拟练习,并利用手机、iPad、摄像头、照相机等将“老师”上课的视频一一录下来。这些微课视频的教学目标不复杂,教学的内容短小精悍,便于学生移动学习,反复练习,快速掌握。

(三)自评训练

回放前两个阶段训练的微视频,进行自我评价。教学技能是教师职业技能结构中最主要的技能,它的训练应当占据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的绝大部分时间,无疑需要系统的训练。但这些技能的形成与个人的实践知识、内隐知识、个人价值向度、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实践性和个体性。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教学技能,教师印发“评价表”,把教学目标的设定、教材的处理、教学过程的生成、教师的职业素养等因素的评价一一量化,帮助学生有的放矢地进行评价;教师适时指导学生在线观看优秀教师的相关视频,进行对比学习。在“模拟训练”环节,每个同学既当了“老师”又做了“学生”,身份不断地转换,其实也在不断转换课堂观察和思考的角度,更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结合微视频,使学生对于自己存在的问题有更为直观的认识。这个阶段主要训练学生内省内化的能力,如果没有这个环节,纯粹追求“技术性”就会导致“技术化”倾向。

(四)互评训练

在同学自评的基础上,小组同学之间也利用“评价表”进行互评,指导老师也参与此环节评点。“互评”不仅是对授课同学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也是同学“评课”技能的训练过程。结合学生的视频和优秀教师的视频,使得学生的评价有理有据,更为真实可信。紧接着,教师对学生的授课、自评、互评等三个阶段一一进行点评指导,从教育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分析总结,使学生得以明确在动态过程中一些技能的灵活运用,取长补短,从而较为全面地掌握课堂教学的各种技能。最后通过课程小论文的方式予以总结。这一环节既是对学生听课技能、评课技能的培养,也是对学生健全人格形成的训练。

课堂是动态的过程,有些细节常常被忽略,但镜头可以清楚地记录下自己在课堂上的点点滴滴。这种反观使学生更清楚地发现自己的问题,为更科学地解决问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带着问题去看优秀教师的视频,更容易发现问题,也增加了解决问题的信心。现代年轻人都是手机控,有些同学上课也忍不住要玩手机,“互联网+”训练模式的引入,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性作用,在训练中既获取了资料又增添了趣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必将大大提高技能训练的效果。

三、“互联网+”训练模式的具体操作流程

“互联网+”训练模式与传统的训练模式相比有很强的创新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观念创新,即改变了以往的技能习得主要来源于口口相传或手把手地教的观念,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新理念为训练注入时代内涵。第二,手段创新,即在常规的教学技能训练之中引入了“互联网+教育”的技术手段,充分发挥互联网“开放、包容、互动、交流”的优势,可以增加训练的参与度、反馈的迅疾度,提高训练的效能度。第三,角度创新,即从学生的角度来观察训练,体验训练,评价训练,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第四,形式创新,即在互联网的环境下,受训学生的训练过程视频化,参评的学生通过手机微信或弹幕的形式在不干扰受训学生的前提下及时真实地反馈评价;受训学生在回放中可以结合视频,反观自己训练状态,以及时调整,提高效率。具体操作如下:

(一)做好训前五个准备

1.心理准备。“互联网+”毕竟要使用网络,部分受训学生难免有些紧张焦虑,所以首先需要通过一些方式缓解学生紧张的心理,比如,增强对训练重要性的认识、对训练环节的全方位了解、对训练内容的熟悉程度、对训练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见、焦虑情绪调节措施等等,帮助学生以良好的精神状态进行训练。

2.文案准备。无论是进行“模拟教学”,还是“说课训练”,事先都应该有充分的文案准备。“模拟课堂”要写出教学设计,制作好PPT,熟悉教学流程;“说课训练”要写好说课稿,并保持能半脱稿的状态。教师准备好评价表,并引导学生熟悉掌握评价内容;准备优秀教师的相关视频供学生学习。

3.服饰容妆准备。作为一个人民教师,一个公众人物,得体的服饰和容妆都是必要的。受训的学生,即“教师”,要根据教师资格证面试和教师岗位面试的服饰和容妆要求着装。不着奇装异服,不可浓妆艳抹,应仪表整洁,举止大方,修饰得体,以此增强对教师岗位的职业体验。

4.教具准备。必须在网络环境中,自备手机或iPad等具备录制的终端设备,有黑板、粉笔、桌椅、板凳等教室场景。

5.组织准备。为了集中精力,便于管理,提高训练效率,最好采取小组训练方式,一般5~10人为宜。

(二)把好过程八个步骤

第一步,教师下发评价表;

第二步,打开所有的设备,受训同学(即“教师”)在讲台上准备接受训练(试讲、说课均可);

第三步,参评同学坐在座位上,用手机或其他设备进行录制;

第四步,受训学生开始训练;

第五步,参评同学通过观察在微信群中或弹幕上发布观察到的现象及评价;

第六步,受训同学训练结束后,参评同学结合视频进行评价;

第七步,受训同学回放视频和微信或弹幕进行反思,写出心得;

第八步,课程教学论教师进行点评指导。老师点评既针对受训学生的操作,也针对弹幕或微信群中参评学生的评价。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发挥更有利于规范行为,提高认识,确保训练的科学性。教师的点评指导同样可以作为视频上传到互联网上,供所有学生学习反思。

至此,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结束。

(三)及时做到双重反思

1.学生反思。一个训练流程就是一个“互联网+”教学技能创新训练的教学案例,老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个训练单位,比如新课导入、提问技能、板书设计、朗读指导等若干环节,同时又可引入同课异构、微型教学、翻转课堂等概念,就一个课题或一种文体进行一次总结。学生在受训之后,又不断地观看其他同学的训练,与优秀教师的视频相互对比之后,一定会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学生应该反思的是:哪些是教学的规范性操作,哪些是灵活性操作,哪些是创新性操作?解决同一个问题的有多种方案,最佳方案是什么,最适合我的方案是什么?

规范是基础,创新才有发展。学生要在总结反思的基础上,还要在教学思路、课堂活动、课中提问、语言教学、教学手法、教学细节、学法实践、教学方案等方面进行多角度创新设计,通过“一课多案”的形式,使自己真正掌握教学的综合技能。

2.教师反思。“互联网+”教学技能训练模式,本质上是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一种体验式教学模式,它不仅能使学生较好地掌握教学技能,同时也使学生对教师的职业增加了认知。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从2017年开始,教师资格证书将需要通过考试获取,“教学能力测试”包括结构化、教案写作、片段教学、问题回答四项内容;近年来教师岗位招聘中“教学能力测试”类型有结构化、教案写作+无生试讲、教案写作+说课等。纵观以上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对于教学技能的测试呈现多样化、组合式、情景化的态势。在这种情况下,课程论教师应该反思:互联网时代的教师职业素养有哪些,应该怎样落实到师范生的培养方案中去;哪些技能是可以外化处理的,哪些必须内化,以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围绕大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充分运用好“互联网+”创新训练模式,拓宽视野,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做好相应技能训练,等等。

经过学生、教师的双重反思,“互联网+”教学技能训练模式在实际运用中,将变得更加自觉、更为充分、更有针对性,师范生的教学技能及其相应的就业竞争力一定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猜你喜欢
师范生互联网+技能
高级技能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秣马厉兵强技能
中国公路(2017年19期)2018-01-23 03:06:33
拼技能,享丰收
师范生MPCK发展的策略
浅析师范生PCK知识的构建
画唇技能轻松
Coco薇(2015年11期)2015-11-09 13:03:51
进一步完善免费师范生政策
教育与职业(2014年7期)2014-01-21 02:3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