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培养: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优化

2018-04-04 05:58陈源充牛俊伟
绥化学院学报 2018年9期
关键词:导师培育育人

陈源充 牛俊伟

(闽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福建漳州 363000)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一项旨在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决胜期的战略举措,继十八之后大仍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这种战略以创新为起点,培育创新型人才为宗旨,实现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因此,只有注重创新人才的培育,才能更好、更快地践行这一发展战略。

一、高校思政教育对创新人才具有培育的功能

创新人才具备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创新要素,需要在学习与实践中逐渐地形成。高校作为培育创新人才的主战场,思政教育作为培育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对于创新人才的创新因素具有培育的功能。

(一)思政教育对创新人才具有塑造功能。对于开发人的潜能,离不开创新人格,创新人才人格的塑造离不开思政教育。思政教育的开展,其主要目的是指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关注身边大小事,关心人类命运。作为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大学生群体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形之下,都应该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对此,高校应通过思政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对自我价值有着更深刻理解和感悟,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兴趣、分析综合思维,并且系统化地建立起求实、开拓、艰苦奋斗、人道主义的创新精神体系,最终逐步地形成创新性人格。

(二)思政教育对创新人才具有开放功能。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发展的驱动力,同时也是基础和前提。假如思维离开了创新就如同是一潭死水,没有活力。思政教育运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思辨方法启迪大学生的思维。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智慧之学,它的形成意味着人的思想摆脱了以往的宗教神学以及各种唯心主义思潮的束缚,从而真正地得到了思想上的解放。思想上的解放,有助于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而且,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之下,逐渐地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正是有了这种思维方式的指引,从而创造性地探索客观世界及其认识变化的规律。因此,思政教育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灵活性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思政教育对创新人才具有动力功能。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在创新活动中注入创新精神的动力,思政教育为创新精神提供了较大动力,同时也促进了创新精神的开发。思政教育具有的创新精神,主要体现在:一方面,思政教育中采用的辩证法教学与创新主体在活动中显现的创新精神紧密相关。在辩证法中,一定的教育内容、教育客体、教育环境以及社会大背景决定了教学方法不应是相互割裂,而是需符合并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另一方面,思政教育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摆脱“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以及增强创新精神自觉性的能力。因为在高校思政教育教师的帮助和引导下,他们赋予了学生的是“渔”,而非“鱼”,进而使他们充分地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即创新便是成长。

(四)思政教育对创新人才具有优化功能。思政教育对学生不完善的心智具有优化的功能。当前,我国普遍存在着大学生的心智还不够成熟,面对纷繁芜杂的大小环境,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影响的现状。但是,人在环境面前,不是无能为力,反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思政教育以改革和创新自身的新思路、新方式,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能使学生在更优的环境下发展个性以及激发潜力。”[1](P8)思政教育在对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具有导向作用,为个体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支撑,并且营造了一个和谐温馨的文化环境,从而促进了个体的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中仍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政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育中,由于实施思政教育的主体在认识、内容、以及方法层面存在着重视程度不够、以传统的理论内容为主教育形式以及采用较为单一的教育方法,这些教育形式已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变化,以致高校思政教育在创新人才的培育中凸显出了一些问题。

(一)教师对学生的培育目标认识不到位。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着执行“不给力,不重视,不到位”的现象。这些现象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创新人才的根本在于人格的塑造,但是部分高校没有把培养创新人才摆在突出位置,没有真正把塑造创新人格作为思政教育工作的着力点,没有把创新人格的培养从会议上、文件上落实到实际教育培养中,这些培育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虽然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高举“学生第一”的旗帜,但在实际过程中,却往往还存在着过分追求教育的工具性价值,忽视提升学生身心修养的现象。当前高校思想教育的这种教育方式,显然难以与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特征形成有效的结合,以致无法建立起有针对性地培养模式。

(二)思政教育内容不灵活,传统的课堂教学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大学生思政教育所采用的教学内容仍是以传统的理论知识为主。然而,这些教育内容的不灵活、陈旧的现象与当前大学生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鲜事物、以及趋于务实,讲究实效的观念存在着严重的脱节。这样的理论内容自然严重地束缚了大学生的思想,导致学生思维功能固着、缺乏独特见解、没有批判意识,以致创新能力的激发自然也受到了限制。再者,高校思政教育仍旧只是注重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学生也只专注于基本理论和基本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于通识课程的开设,他们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学生呈现出的这种学习状态,主要来源于理论课程内容僵化。最终,学生对学习内容缺乏思考,对于实际情况联系不多,以致无法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三)思政教育方法还不够完善,单一的传统教育方法依然占据主要形式。长期以来,传统的教育方法比较重视标准模式化、形式化,其表现:“在教育中教与学的关系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只做顺向辩护,不能逆向反思;只能静态复制,不能动态生成;只能被动适应,不能主动建构。”[2](P10)传统的教学方式将会使学生在评价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例如:在学生评价上重知识,轻能力;评价主体单一且较被动,基本上没能形成多元的交流成效;评价方法上重形式,没有体现出方法的综合多样化;评价过程侧重于结果,而忽视了对象的个性过程发展。这些评价方法将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

当前,高校存在着片面的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样的培养方向虽然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但是作为育人的地方,高校不应只是让学生获得较强的专业知识。因为未来的社会将更加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创新型国家是我国的发展方向,所以这就对创新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创新人才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的知识技能,而且应该拥有较高的思政素质以及道德水平。由此一来,目前高校的教育方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

三、优化高校思政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培育路途

(一)落实本科生导师制,以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的理论为指导,使每一位导师在结合自身专业特点的基础上,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指导学生当中,从而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高校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有着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使单个学生在与导师交流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提升每一位老师对育人责任的认识,并且能够充分的发挥每个导师的优势。其次,把统筹推进课程育人的理论融入到导师指导学生之中,这不仅能够提高思政教育的质量,而且使每一位老师能够把专业育人与思想育人相结合。对此,高校需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即要求每位专业老师对自身教授的本门课程中所蕴含的关于思政教育元素与功能的知识进行整合,并且把这些知识融入到指导学生的过程当中,实现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的有机结合。这种把思政教育的元素融入到每个老师、每一次指导、每个知识点上的方式,不仅能够提升高校教师对思政教育的认识与实施,而且有助于充分地发挥思想教育对创新意识的培育。

(二)丰富导师思政教育的内容,在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使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念,培育创新精神。为改善当前高校存在思政教育内容单一的形式,教师在践行本科生导师制之时,应结合自身专业的特点,通过以文化来育人或者科研来育人以及心理育人等不同的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文化育人,即导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把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即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革命文化中的抗战精神以及当前社会中流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融入教学内容。科研育人,即导师带领学生在进行科研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指导他们掌握科研技能,培育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开阔创新的意识,而且需要老师教授学生科研道德、科研规范,从而使学生树立起积极的政治素养,价值理念以及学术导向。心理育人,即把育心与育德融入到教育当中,加强导师对于学生的人文关怀、心理辅导,以提升学生的身心修养为目标。[3]最终,使学生在学习中,培育了正确的观念与创新精神。

(三)运用网络育人的平台,增强师生网络运用技能,扩宽导师培育方法,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了人们普遍使用的交流与办公工具,所以高校应发挥网络的优势,建立一个和谐的交流平台,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技术含量与效益,使思政教育借助网络平台,并运用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充分地发挥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育功能。对此,高校通过网络平台,在系统中以划分各类指导项目,让导师能够了解每个学生之所需,进而采用图片、视频等多种方式以宣传英雄楷模人物和先进分子,激发学生的行为动机,启发学生的思想觉悟,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高校思政教育以网络平台的形式,营造一种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师生在平等的交流中,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这种双方进行互动的指导方式即遵循了差异化的原则、通俗易通的原则,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从而有助于扩宽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创新驱动发展的关键在于培养创新人才,而思政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层面上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此,高校作为实施这一职责的主战场,需通过把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思政教育对创新人才培育的内在逻辑,并在遵循时代对创新人才的要求基础上,联系实际状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长善救失,最终在更好地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上,为实现国家创新型人才的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导师培育育人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V eraW an g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导师榜
爱情导师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