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情况
——以宁夏中卫为例

2018-04-04 05:26
福建质量管理 2018年2期

(西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30)

一、研究背景

生态移民是指由于环境恶化,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产生迁徙活动。宁夏省中卫市地处西北地区,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区平均海拔1225米,地貌类型分为黄河冲积平原、台地、沙漠、山地与丘陵五大单元。中卫市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因受沙漠影响,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平均气温在7.3~9.5℃之间,年平均相对湿度57%,无霜期158~169天,年均降水量180~367毫米。由于缺水,沙漠化等恶劣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在十二五规划当中宁夏回族自治区组织大规模的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其中就把宁夏省中卫市列入内。

宁夏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尤其是回族居多,有217.38万人,回族人口数排名居于首位,占全国回族总人口的20.53%,大部分生活在山区。生态移民将他们从熟悉的地方搬到不熟悉的地方,多少都会产生社会方面的不适应问题,比如生产环境和生活方式的不适应、思想文化的不适应、生活方式的不适应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对宁夏省中卫市少数民族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运用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从少数民族移民的生活、人际关系、就业、生产方面展开调查,发现其适应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二、多理论视角下的生态移民

移民现象自古以来就与人类生存相伴相随。人类的生存需求与环境的生产能力之间的深刻冲突,成为人民关注的重要大事。近年来,我国关于生态移民的移民问题和移民政策也相继变多,移民政策从各个方面照顾了移民人员的社会适应问题。生态移民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工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事情。从迁移吸引因素开始到迁移成功不仅有人口迁移理论的支持,更重要是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恢复、生态经济、扶贫理论的支持为生态移民的研究提供了更为深入和广泛的空间。

1、可持续发展理论

(1)可持续发展是整体研究西部发展的核心支持理论,生态移民的提出就是在可续发展的理论的指导下进行西部发展的具体实践; 西部山区移民搬迁工程是旨在应对居住在地质灾害频发环境中人们的生存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惠民政策项目,它不仅为搬迁移民提供了更安全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为促进山区农村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提供了契机。以中卫市为例,通过对搬迁移民农户的调查,主要从搬迁后移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区管理等方面来考察山区搬迁移民集中居住后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2)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移民操作层面的具体指导理论,在迁出地、迁入地的选择问题,土地利用、资源开发等问题方面的直接指导理论。

2、生态恢复理论

生态移民的实施就是使干扰生态稳定的主要因素人从该系统中撤出,让生态系统本身通过反馈机制自动调节内部结构及相应功能,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即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以其调节功能而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3、生态经济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生态学和经济学融合而成的一门交叉学科,是从自然和社会的双重角度来观察和研究客观世界。

(1)关于要实现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之间协调发展的论述,可指导人们研究并建立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社会体系和可生态(资源与环境)体系;

(2)关于要科学合理地组织经济再生产、人口再生产和生态环境再生产的理论可指导生态移民中合理地调节经济增长速度、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加大对生态环境再生产的劳动投入等,从而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3)关于要同步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论述,能指导在生态移民中以“三效益”指标为基础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而引导人们以最少的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最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4)关于经济社会发展要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实现生态经济平衡的理论,能指导在生态移民中合理调节生态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各项发展目标,使系统的各环节的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人流和价值流有较平衡的输入输出能力,从而建立符合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人工生态平衡。

西部山区移民搬迁工程是旨在应对居住在地质灾害频发环境中人们的生存问题而实施的一项意义重大的惠民政策项目,它为搬迁移民提供了更安全的生存环境,而且也为促进山区农村城镇化和城乡统筹提供了契机。以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A县为例,通过对搬迁移民农户的调查,主要从搬迁后移民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社会交往、社区管理等方面来考察山区搬迁移民集中居住后的社会文化适应状况,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三、生态移民带来的发展

1、给迁入地带来大量劳动力,缓解用工难。

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必将面临劳动力紧缺的发展问题,移民进入城市和其他发展较好的地方,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用工紧俏的现状,迁入的居民中年轻的中年人大多数选择了在就近的城市中择业,参加工厂生产、打工等,妇女通过职业技能的培训,可以在家做手工针织或者其他,通过这些形式的劳动力扩充,使城市的后备劳动力得到充足的保证。

2、迁出地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中卫市各个县乡的移民人员,针对的是原居住在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区、生态脆弱区以及自然环境条件恶劣、基本不具备人类生存条件的地区的人口,使他们获得新的居住地新的发展环境,使得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得到恢复和重建;通过异地开发,逐渐改善中卫市山区人民的居住环境和贫穷状况,减少自然保护区的人力压力,使生态多样性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

3、移民的群体获得更好的社会资源。

迁入地一般资源比较丰富,生态移民有安稳致富,持续发展的物质条件。改善他们的社会资源拥有量和生活经济水平。

4、对我国的扶贫攻坚工作有很大的推进作用。

对居住在缺乏基本生存条件的深山区、库区、等地质灾害贫乏的群众,采取一定的扶持激励政策帮助搬迁到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较好的地方进行生产生活,关注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水平,广泛开展了职业培训和引导,协助他们获得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

暑假和国庆期间,我们去了宁夏中卫的一个县城,去每家做调查时,他们都表现的非常的热情,对待我们就像家里来的客人一样,虽然居住到了城市边缘,但依然保持着农村人所特有的淳朴。我们一共去一百五十个少数民族生态移民人家做了调查,也得到了较高的回收率,关于是否支持生态移民这一问题,有10.4%的居民表示不支持,67.4%的居民表示支持,20%的居民表示支持但会舍不得,还有2.2%的居民对于这一问题没有表态。

虽然对于生态移民的支持率较高,但是对少数仍然不支持生态移民的居民应该增进对这些家庭的了解,并且在生活上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改变其对于生态移民的态度。在我们访问中,持支持态度的这部分人中,也有人表示个人是否支持并没有什么作用,移民是政府组织的,无论是否支持,都得跟着政府走,都改变不了移民的事实,自然也就选择支持了,所以,在增加移民的认同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使移民真正意识到这是一项很好的政策。得出以下三大点结论:

(一)生态移民的适应状况

1、交流沟通

移民后与身边人的相处(这里所中的相处仅是周围的邻里),14.8%的移民表示和周围人相处非常好,57.8%表示相处的比较好,7.4%表示相处得好,还有20%的人表示相处的不好,当然相处不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大多数人都表示就算是移民,也是以地区为单位,整体性的移民,移民后依然和自己原来村里的人打交道,除了购物,或其他简单的社会交往以外,几乎很少和本地原来的居民打交道。对此,应该通过举办活动或是其他一下策略加强移民和本地居民间的交流互动,向本地人学习如何在移民后地区发展的更好,同时也可以增进民族间的沟通了解。

2、经济发展变化

生态移民使得很大一部分人改变了经济发展模式,移民前,大家几乎都从事农牧业,依靠种地和放牧来维持家庭生计,但是,生态移民后,人们更多的是依靠打工或是做点小生意来增加收入,虽然有温棚种植,但是还不足以靠温棚种植来增加收入。这在我们调研过程中,也发现了有很多家的大门都是锁着的,在敲门的时候邻居告诉我们家里没人,都去打工了。这对很多人来里说也是一个很好的机遇,可以走出大山,在外面更好的发展。还有一些自己有点手艺的,也依靠自己的手艺做点小生意方便了很多。对于移民前后收入的变化,在我们所抽取的样本中,有2.2%的移民表示收入有大幅提高,33.3%的移民收入有了小幅提高,40.0%表示收入基本不变,14.1%收入小幅下降,8.9%收入大幅下降。总的来说,总体收入在上升,但还要对一些收入不变和下降的移民给予更多的关怀,尤其是收入下降的群体,实现更多人的致富梦想。

3、社会生活变化

生活和经济往往是分不开的,生态移民前,居民大都分布在山区,依靠种地,放牧来维持生计,过着自产自销的生活。交通极其不便利,就连出趟远门,去集市也很不方便,所以居民一般没有什么重要的事都很少出远门,和外界社会的联系也比较少,处于一个半封闭的状态,但是移民后,打破了这一生活状态,远离了山区的移民们生活方便了很多,也不再只是依靠农牧业,更多的是打工,做生意,花销也增多了,不再是自产自销,更多的融入了市场,在生活习惯上,也不再是有钱就存着。生活习惯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交通便利,出门方便了,和外界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4、教育及思想观念的变化

生态移民后,在我们所调查的样本中。有71.3%的移民表示孩子的教育得到了很大的重视,相比以前在农村,现在孩子所接受的教育水平更高,更有利与孩子以后的发展,父母的教育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像以前在农村,觉得孩子只要认识几个字就可以了,要回家帮父母干活,现在是移民后,父母都没有太多的活要干,更何况是孩子呢?而且受城市教育观念的影响,父母们也就更希望孩子能够多读点书,多到外面见见世面,到外面发展,有更好的生活。孩子在移民后的学校里,竞争也比较激烈,学习才会更努力。

(二)生态移民在适应方面存在的问题

1、生态移民后,面对那些住房问题

住房问题是移民最不适应的问题之一,由于生态移民的分房方式是根据户口,一户人家就只分一户房子(这里所说的一户房子就是一大一小两间屋子),这种情况下,对于已经分家的家庭来说,人口比较少,居住相对来说比较方便,但是对于户口没有分开且人数较多的家庭来说就存在很大的问题,例如我们所调查的一户人家,家里有夫妻两人和三个孩子,公公婆婆,还有一个未婚的小叔子,对于这样的一大家子人来说,住两间房确实比较困难,并且我们所访问的妇女表示,小叔子已经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除了经济不足以外,也并没有多余的房子来给小叔子结婚使用,这是房间数量所存在的问题。

房子质量也同样存在很大的问题,我们所调查的大部分移民表示房子质量不合格,每逢下雨天,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存在明显的偷工减料现象。经济条件好一点的家庭,都对房子进行了翻修和扩建,但是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就只能在这样的房子里暂且将就着。

2、伴随生态移民,该如何发展农牧业

农牧业是生态移民前移民的主要生活支撑,如今,生态移民,将这些人迁到了城市边缘地区,没有土地,也没有养牲畜的空地,只是依靠打工来维持生计,显得有些困难,部分移民表示依然想要回家种地,但是路途遥远,如果种地的话,家庭和庄稼两头顾不过来。在这方面,移民明显表示了对生态移民政策的不满。

3、给老年人带来哪些不适应

老年人是相对来说最不愿意搬迁的,他们表示,在农村自己可以帮子女做家务,也没有什么花钱的地方,生活比较舒适也比较满足,但是搬迁以后,老年人就没有什么事可干了,在家里闲着,没有收入来源。老人表示,技能培训也不要六十岁以上的,就只能靠子女赚钱养活,除了闲着不习惯外,更多的是心里不舒服,觉得自己在拖累子女,加重了心里负担。

4、就业方面带来那些问题

生态移民将一部分山区居民搬出了大山,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使他们远离了农牧业,可是却没有为他们安排新的职业,在调研过程中,大多数移民都有希望政府能够安排就业的意愿。政府虽然组织了技能培训来增加移民的就业能力,可是被调查移民中,有31.6%的移民表示不了解社区是否有组织过有关社会适应方面的培训,18.4%的移民表示社区没有举办过培训,50%的移民表示社区有培训,但只有35.6%的移民表示参加过培训,参加培训的移民中,有44.8%的移民对培训效果满意,55.2%的移民认为培训效果一般,并且谈到技能培训带来的收获,只有13.3%的移民表示就业容易和收入增加。可见技能培训的成果极其不理想,并没有对移民的就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这使得外出打工的人数增多,与此同时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更多的社会问题也相继出现。

(三)解决对策及建议

1.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性方面的引导,加强对移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基层党组织应该通过引导和教育来达到移民的价值观念的转变,改变以前一味的依靠农牧业来发展的传统观念,鼓励移民多方面创新发展,放开眼界,而不是仅仅局限在农牧业的发展模式中。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作风建设,完善移民的居住等一些硬件设施。对于比较贫困的移民家庭,应该给予思想上的关心,精神上的激励和物质上的帮扶。

2.搭建良好的就业平台,为移民提供就业信息,增加移民的工资性收入。对于培训,不仅仅要做好技术培训,更要对移民进行就业指导,增强移民的就业技能。提升移民的务工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增强移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并且使所培训的技能性人才与当地用工需求相衔接。

3.完善移民的社会保障,对于生态移民搬迁后的移民,要保证与当地居民享有同等的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政策。

4.加强移民与本地居民的沟通交流,打破移民依然生活在自己原有的交往圈子,通过娱乐活动或其他一些活动加强移民与本地居民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既可以促进移民与本地居民的相互了解,增进感情,有利于移民后地区的和谐发展,同时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向经验丰富的本地居民学习如何更好的在移民后的地区发展,以提高自身的发展。

四、总结

以宁夏中卫为例,对少数民族的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生态移民政策的实施虽然为移民带来了一定的发展,但同时也为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带来了很多问题,相信在其他生态移民地区也存在着一些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方面的问题,习总书记在十九大中就强调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但是要完全实现小康社会,解决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情况就势在必行,这也是在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添砖增瓦。

[1]马晓梅.《宁夏生态移民社会适应性问题的调查研究》.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3年4月第15卷第2期.

[2]王丽萍.《宁夏生态移民应对方式、社会适应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国知网.2012

[3]尉迟天琪,张强伟.《生态移民工程与回族社会生活转变》.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4月.

[4]束锡红,孔丽霞.《推进宁夏生态移民的社会适应》.中国民族报,2017年10月16日.

[5]周鹏《试论中国生态移民可持续发展》《财经界》,2014(3):26-28.

[6]刘晓辉、蒋天天《生态移民社会角色转变研究》《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5):32-36.

[7]史媛.《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宁夏生态移民研究》.中央民族大学,2016-03-20.

[8]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情况.宁夏新闻网.2012-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