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2)
进入21世纪,人类愈发重视低碳对于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然而,人类并未通过改变自己的消费行为去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吉登斯悖论”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低碳经济发展涉及的成员多,涉及的范围大,成员或者成员所形成的集体由于没有受到任何激励作用,不会主动去作出改变,都想获取“搭便车”带来的收益;二.奥尔森提出的“集体行动困境”,由于集体成员中,成员之间收益相同但成本不同会让成员产生叛逃心理,从而导致“集体行动”失败;三.碳排放量过高最终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不利影响的观点并未得到整个社会的认同,同时,由于侥幸心理的存在,部分人会认为碳排放量过高不会使自己遭受损失,这些对未来的不确定也是产生“吉登斯悖论”现象的原因;四.现行的制度安排并未对人类生产和消费行为产生激励或约束作用。
我国现行的低碳经济发展政策主要集中在企业的生产制造环节,例如对节能减排设备投资给予增值税进项税抵扣,通过税收鼓励和支持企业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在节约能源方面提供专有技术的企业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方案措施。上述制度只是存在于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供给方面,我国不仅要从供给方面制定相关的制度,也要从需求层面寻求低碳经济发展的制度和政策安排。在市场经济中,供给和需求的相互共同作用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这一规律同样适用于低碳经济。本文主要是基于市场需求的角度,在低碳经济发展中通过制度的安排和创新,使得供给和需求相互作用,从而解决“吉登斯悖论”。
低碳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分为四类:政府引领的低碳消费方式,企业主导低碳消费方式,社会组织积极推进低碳消费方式,公民广泛参与的低碳消费方式。本文所论述的消费者需求层面上的消费方式是指公民广泛参与的低碳消费方式)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低碳消费方式是人与社会以及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发展的前提,是一种健康的生态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环节,从目前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趋向,我们可以看出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最终目标和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 我国作为能源大国和国际政治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十分重视低碳经济。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温家宝总理承诺我国在2005年基础上,到2020年将万元GDP碳排放量减少40%至45%,即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量要比2005年下降40%至45%。降低碳排放的关键在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及能源结构的调整,然而,目前我国企业的低碳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能源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能源的利用和循环使用效率也不高,这些因素都制约着我国碳排放量目标的实现。而低碳消费方式可以从需求层面出发影响碳排放的供给。
(三) 低碳消费方式将会影响消费氛围和消费产品的供给,企业生产将会以低碳产品为中心,同时消费者对于低碳的理解和诉求甚至会在一定程度上迫使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企业将会主动在生产过程中作出主动的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更深层次的意义来说,低碳消费方式将会成为未来产业转型的切入点。基于以上两方面,低碳消费方式对于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在消费领域建立和实施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制度,引导消费者进行低碳消费行为,经过积累使低碳消费方式深入人心对于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低碳消费方式是我国当前粗狂型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重要环节。我国对低碳消费方式的研究起步较晚,成果相应的也比较少。但是学者们都一致认为消费方式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形态,学者一般认为,消费方式就是消费的社会方式,指消费者在一定社会形态下消费劳务或生活资料所采取的社会方式或方法。
低碳消费方式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可持续性。从微观角度上来说,它强调人类生产消费活动与所处环境的和谐共处;从宏观角度来看,注重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发展。(二)体现了消费者的理性。与传统粗狂型消费方式不同,它强调消费所引起的一些列后果(例如生态环境被破坏)以及给人类带来的成本,限制人们过度消费的欲望。(三)它是一种现代文明健康的消费方式。从现代文明的角度出发,满足消费者生理和心理需求。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经济组织的中心问题,归本求源是人类活动者的行动属性。而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将会影响人类活动的方式,甚至打破原有的活动规律。青木昌彦特别强调认知能力有限的个体与制度之间的正负反馈机制:制度为个体行为提供信息,同时又对个人的行动决策施加认为约束。制度有助于约束人类某些有碍于合作的本性,有助于增进可预见性,有利于缓解人类知识的不足,扩展人的有限理性。
个人消费行为是高碳排放量的根源,基于低碳经济中的消费领域,通过制度的安排和创新,规定人们的消费行为方向,影响消费者偏好和消费习惯,从而建立低碳消费方式。低碳消费的制度安排与创新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正确处理好制度与非正式规则之间的相互关系。
广义的制度包括正式规则和非正式规则(本文中的制度指狭义的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生命力的共同恪守的行为准则,例如价值观,社会文化习俗等。一方面,任何制度(正式规则)要想充分发挥作用,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都离不开飞正式规则的辅助。所以在培养和建立低碳消费方式,创立某种制度时,需要充分考虑我国国情,即我国社会文化习俗,国民的社会形态等。另一方面,要从多方位推广新的非正式规则,以及改变当前的不利于低碳发展的非正式规则,以促进有效率的制度安排能够充分落实和发挥其预期效果。创造和发展有利于低碳经济发展的非正式规则需要满足3个条件:1.该规则能够使绝大多数国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提高2.该规则容易理解,国民在遵循改规则过程中不需要付出较大成本3.国民相信该规则公平合理,能够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制度安排与创新的的成本应该尽可能低。
制度演进存在路径依赖,新制度很难在短时间内冲垮原有制度。虽然我国关于低碳消费的制度供给很少,不存在路径依赖的问题。但是新制度的安排与创新仍然需要付出相应的成本,具体表现为民众学习新制度所付出的脑力和体力成本,新制度运行过程所衍生出的成本,如监督民众履行制度的成本,新制度运行对消费者以外的第三方所产生的成本等。只有最小化制度安排所带来的成本,才能使制度安排所产生的经济效率最大化。
(三)制度安排与创新的最终目的是要改变消费者的消费惯性和消费偏好。
消费惯性指在一段时间内,消费者连续购买同一属性的产品以及购买产品的过程在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这种类型的消费者的消费行为是无意识的消费行动。消费偏好是指消费偏好是指消费者对特定的商品、商店或商标产生特殊的信任,重复、习惯地前往一定的商店,或反复、习惯地购买同一商标或品牌的商品。属于这种类型的消费者,常在潜意识的支配下采取行动。当前,在低碳经济发展中,不利于低碳消费方式的消费惯性和消费偏好主要体现在消费者不关注自己的消费行为是否有利于低碳经济的发展。在制度的安排与创新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产品碳排放量的“完美信息”传递机制。
这是其它制度建立和实行的基本制度,促使消费者能够完全了解他感兴趣的产品在完整的生命周期中对低碳经济的影响。“完美信息”主要借助于博弈论学科的相关概念,在这里主要指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消费者完全清楚和了解产品碳排放量的多少,这包括相关信息自身的完整性和呈现形式,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具体来讲,产品都由不同的原材料组成,混合型产品的原材料构成更是多样,信息自身的完整性强调消费者能够清楚明白产品原材料的构成比重以及掘取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信息的呈现形式主要指信息能够以直观明了的形式让消费者在第一时间迅速了解;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指产品的碳排放量信息在传递到消费者这一过程中,信息保持连贯和完整,不受到任何形式的人为变动。其二,单位产品或原材料的碳排放量不应仅局限于产品的生产过程,应该包含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所产生的碳排放量,以英国为例,英国率先采用“碳足迹”和“食品运送里程”制度,测量从生产、运输、储存到消费等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在消费领域推进低碳化进程。
2、根据产品属性的分类,通过价格机制创新改变消费行为。
不同属性的产品,其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存在差异,在现行价格机制下,对消费产品增收额外的“碳税”,不同碳排放量的产品所增收的“碳税”不同,“碳税”的结构以及征收的形式可以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不同作出相应改变。消费者在购买产品时,除了支付产品本身的价格外,还要支付“碳税”。这种新型的价格机制实行后,可以根据现实效果调整“碳税”比例大小,待达到符合低碳经济的消费标准以及消费者形成了低碳消费方式惯性后,可以对“碳税”做进一步调整。
3、营造良好的低碳消费环境氛围
低碳消费方式的可持续性离不开良好的低碳消费氛围。良好的低碳消费氛围是一种特殊形式的非正式规则,它会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消费习惯,即从高碳消费向低碳消费转变。良好的低碳消费氛围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其一,人作为社会人,处于一个或多个不同的社会组织中,在社会组织中积极开展节能减排活动,大力宣传低碳经济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加深组织中的社会人对低碳消费方式的理解。其二,政府和大型企业带头节能减排,发挥“榜样作用”。在物品采购过程等其它消费支出过程中,注意低碳节能环保,带动整个社会向低碳消费方式作出改变。其三,政府部门定期的向公众公布相关的经济环保数据,通过制度制定前后经济环保数据的变化,让民众相信制度安排所产生的良好效应,同时也进一步坚定了民众采取低碳消费方式的决心和信念。
[1]卢现祥. 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吉登斯悖论”[J]. 贵州社会科学,2013,05:97-103.
[2]卢现祥,柯赞贤. 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利益集团与制度安排[J]. 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02:5-12.
[3]王庭芳,张薇. 构建低碳消费模式的制约因素及对策分析[J]. 经济研究导刊,2014,01:279-280+288.
[4]胡新良. 试论低碳型农产品消费模式[J]. 江汉论坛,2010,08:32-35.
福建质量管理2018年2期